小茵陳湯

小茵陳湯

XIAO YIN CH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8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胃經 17%
心經 15%
肝經 8%
膽經 8%
膀胱經 8%
肺經 8%
腎經 6%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膀胱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茵陳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茵陳之力:茵陳性寒,擅長清利溼熱,但對於寒溼凝滯,脾陽不足者,則力有不逮。附子性溫,能溫陽散寒,助茵陳溫陽化溼,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2. 扶正祛邪,增強療效:附子溫陽補虛,可增強脾腎陽氣,改善因脾腎陽虛導致的溼氣困脾、水溼停滯等症,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使溼熱之邪得以順利清除,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小茵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小茵陳湯以茵陳蒿為主藥,性苦寒,擅長清熱利濕,但久服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能緩解茵陳蒿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緩解茵陳蒿的苦味,使藥物更容易服用。同時,甘草還有健脾益氣、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物的療效,讓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小茵陳湯中包含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茵陳蒿為君藥,主治濕熱黃疸。茵陳蒿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之效。黃疸病症多因濕熱阻滯肝膽氣機,導致膽汁鬱積而引起,茵陳蒿可清熱利濕,使濕熱之邪得以消散,肝膽氣機恢復正常,從而達到退黃疸的目的。
  2. 小茵陳湯以茵陳蒿為主藥,配伍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療效。小茵陳湯中除了茵陳蒿外,還包含其他藥材,如大黃、梔子等,這些藥材各有其功效,與茵陳蒿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清熱利濕、退黃疸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茵陳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傷寒論》衍伸方劑(《傷寒微旨論》),主治「陰黄證」,其關鍵病機為陽虛寒濕鬱滯。症狀特徵為:

  1. 脈沉細遲:沉主裏證,細遲為陽虛氣血不足,反映體內陰寒內盛。
  2. 四肢遍身冷:陽氣不能溫煦肢體,寒象明顯,區別於陽黃之熱象。
    陰黃多因脾胃陽虛,寒濕內困,膽汁疏泄失常而外溢肌表,故發黃而色晦暗。此方針對「寒濕偏重」之陰黃,溫陽化濕並行。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附子(破作8片)

    • 主藥,性大熱,走而不守,溫腎陽以助氣化,散脾胃寒濕。
    • 「破作8片」古法意在增大煎煮接觸面,增強藥效析出。
    • 針對陰黃之本(陽虛),恢復一身陽氣,氣化則濕自化。
  2. 茵陳蒿(2兩)

    • 雖性微寒,但配伍附子後制其寒性,專取「疏利膽道、退黃」之功。
    • 《本經》載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此處借其通利之性導濕外出,非用其寒。
  3. 甘草(1兩)

    • 緩和附子峻烈之性,調和藥性以防傷正。
    • 甘溫益脾,助脾胃運化水濕,間接輔助化濕退黃。

全方配伍特點

  • 溫陽為主,退黃為輔:附子量雖為「1個」,但配伍甘草和茵陳蒿,形成「溫陽化氣→氣行濕祛→膽道通利」的聯動作用。
  • 標本兼治:附子治本(陽虛),茵陳治標(退黃),甘草和中,共奏「寒濕得溫而散,黃疸因通而退」之效。

延伸思考
此方與《傷寒論》茵陳四逆湯(茵陳、附子、乾薑、甘草)相類,但減乾薑,可能針對「寒濕輕證」或少陰陽虛未至厥逆者,體現「藥簡力專」之思維。

傳統服藥法


附子1個(破作8片),甘草1兩,茵陳蒿2兩。
上為細末。
水2升,煮取1升半,去滓放溫,分作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茵陳湯有溫陽散寒的作用,陰虛火旺、陽盛陰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小茵陳湯, 出處:《傷寒微旨論》卷下。 組成:附子1個(破作8片),甘草1兩,茵陳蒿2兩。 主治:陰黃證,脈沉細遲,四肢及遍身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