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附子湯

茵陳附子湯

YIN CHEN FU Z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5.8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16%
心經 16%
肝經 8%
膽經 8%
膀胱經 8%
肺經 8%
腎經 8%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膀胱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蒿在茵陳附子湯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其一,茵陳蒿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濕、退黃止癢的功效。其清熱利濕之性,可有效祛除濕熱,並解除因濕熱蘊結所導致的黃疸、身癢等症狀。

其二,茵陳蒿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抑制致病菌的生長繁殖,進一步加強了茵陳附子湯的療效。

因此,茵陳蒿是茵陳附子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附子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利濕、溫陽散寒的功效。

茵陳附子湯方中使用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之效。茵陳本身寒涼,用附子可溫陽散寒,避免其寒性過於損傷陽氣,同時也有助於促進茵陳的藥力發揮,增強療效。
  2. 扶正祛邪,溫運脾陽: 茵陳附子湯多用於治療寒濕困脾、脾陽不足導致的疾病。附子可溫運脾陽,助脾運化水濕,同時也有助於扶正祛邪,提升機體抵抗力,達到治本的目的。

茵陳附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茵陳苦寒,附子辛熱,甘草性甘平,可調和藥性,使藥力平和,避免寒熱之邪互相攻伐,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
  2. 增強藥效:甘草味甘,入脾肺經,能補脾益氣,緩和附子的毒性,使附子溫陽散寒的作用更加顯著,同時也能增強茵陳利濕退黃的效果,達到協同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茵陳附子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陰黃,遍身冷」。

  • 陰黃:屬黃疸之一種,與陽黃相對,多因寒濕內阻或陽氣虛衰,導致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其特徵為黃色晦暗如煙熏,伴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膩等虛寒之象。
  • 遍身冷:提示陽氣嚴重不足,無法溫煦肢體,進一步佐證寒濕內盛或脾腎陽虛的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僅三味藥,結構簡潔,針對「寒濕陰黃」核心病機而設:

  1. 茵陳(君藥)

    • 功效:利濕退黃,爲治黃疸要藥,無論陽黃、陰黃皆可配伍使用。
    • 本方作用:主導退黃,疏通膽道濕濁。茵陳性微寒,但在附子、炙甘草溫藥制約下,轉爲溫化寒濕而不傷陽。
  2. 附子(臣藥)

    • 功效:大辛大熱,溫補脾腎陽氣,散寒逐濕。
    • 本方作用:針對「陰黃」本質——陽虛寒盛。附子助陽化氣,推動濕濁代謝,並解除「遍身冷」之症。其炮製後毒性減,更宜久煎以發揮溫煦之效。
  3. 炙甘草(佐使藥)

    • 功效:甘溫補中,調和藥性。
    • 本方作用:減緩附子峻烈之性,防止傷正;兼補脾胃,助運化水濕,間接支持退黃。

三、配伍思維與中醫理論

  • 溫陽化濕退黃:全方以附子溫陽爲核心,茵陳利濕爲輔佐,體現「治陰黃當溫陽爲先」的原則,符合《傷寒論》「寒濕中求之」的思路。
  • 藥性平衡:茵陳微寒與附子大熱相配,炙甘草居中調和,形成「寒濕得溫則化,黃疸得滲則退」的協同效應。

四、臨床推論

此方適合寒濕偏重、陽氣不振之陰黃,若兼脾虛腹脹,可酌加白朮、乾薑;若水濕停聚明顯,可配茯苓、澤瀉。其治療原理在於恢復陽氣運化功能,使寒濕散而黃疸消。

傳統服藥法


茵陳1錢,附子(炮)1錢,甘草(炙)1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陰寒內盛、陽氣不足所致的黃疸病。陰虛火旺、口乾咽燥者慎用。

相關疾病


手腳冰冷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附子湯,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六引《活人書》。 組成:茵陳1錢,附子(炮)1錢,甘草(炙)1錢。 主治:陰黃,遍身冷。

茵陳附子湯, 出處:《傷寒微旨論》卷下。 組成:附子2個(破8片),乾薑1兩半,茵陳蒿1兩半。 主治:病人服茵陳四逆湯身冷汗出不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