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yin Syndrome with Concurrent Exterior Pattern

少陰兼表證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5-03-29

同名證候
太少兩感麻黃附子細辛湯證麻黃附子甘草湯證

少陰兼表證是「傷寒派」對於感冒傷寒現象的一種描述,這是指身體受到寒氣影響時,寒邪一方面侵入體內出現「少陰病」,另一方面又影響到體表的太陽經(主要和膀胱經有關),也就是裡外同時出問題。

「少陰病」是《傷寒論》六經辨證中的其中一個階段,代表病情已從表層進入體內深層,主要影響心與腎,屬於裡證、陰證、虛證的範疇。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身體本來就是寒性體質,或是比較虛弱、腎陽不足、年紀較大、久病之後的人,特別是又受到風寒侵襲時容易出現。

少陰體質的人,感冒時容易出現少陰兼表證
少陰體質的人,感冒時容易出現少陰兼表證

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怕冷、不出汗、四肢冰冷、頭痛、脈象沉、舌苔白等。這類證型常見於少陰病,也可以出現在感冒或頭痛的病人身上。

《傷寒論》原文記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就是本證的典型表現。

基於陰陽對應的原理,「太陽」和「少陰」是身體裡一對相互關聯的系統,一個在表、一個在裡。

當人體的少陰陽氣不足、無法保護體表時,防禦能力會變差,外來的寒氣就容易停留在身體表面,導致裡外都生病,也就是「太陽和少陰一起受寒」的狀況,稱為「太少兩感」

典型的少陰病會出現脈象微細、想睡覺、四肢冰冷等現象;但如果一開始就有發熱,那可能是因為外邪從太陽經傳入了少陰經,造成裡外同時受寒的情況,也就是「少陰兼表證」外寒入裡、表裡同病。

太陽與少陰互為表裡,當少陰陽虛無力衛外時,表氣不固,寒邪束於肌表,造成表裡同病,屬於「太少兩感」之證。治療上要以溫暖經絡、驅散表寒為主,常用《傷寒論》中的「麻黃附子細辛湯」。

太陽與少陰之間,具有表裡關係
太陽與少陰之間,具有表裡關係

此外,這也常見於老年人腎虛體質,或久病致腎虛者感受風寒,如:頭痛、發熱、惡寒(寒重熱輕)、無汗、四肢冰冷、嗜睡欲寐、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舌胖苔白、脈沉微細等。

這類情況常發生在陽氣不足、下元(腎)虛弱的人身上,像是年紀大的長輩,或是長期生病、體力虛弱的人。

常見的症狀有:發燒但不高、怕冷、喜歡溫暖的環境、頭痛、腰部發冷等。如果病人同時出現發熱和脈象沉,這是判斷這種證型的重要依據。

雲端中醫從大量的現代人經絡數據與實際回報中也發現,「寒性陽虛體質」的人,他們體內長期膽經、胃經與腎經虛證,在感冒的時候確實很容易出現少陰病的症狀,因此感冒時出現「少陰兼表證」就會是常態

《傷寒論》中有提到「少陰兼表輕證」,原文是:「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汗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主治的都是少陰陽虛兼外感風寒的證候。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病情的輕重程度和寒邪的深淺。

過去幾年來,只要是寒性體質的會員感冒時,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都回報效果神速,這是有理論基礎的,也透過上千年來中國人實際驗證的改善方法。

若比較這兩種中藥方劑的藥物組成,這兩種中藥「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炙甘草)、「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關鍵差異在於「炙甘草」與「細辛」的替換。

麻黃附子甘草湯是少陰陽虛較輕,外感風寒較淺。陽氣尚能鼓動,但不足以驅邪外出,病情相對和緩,陽氣未至於被寒邪完全閉鬱。

症狀會出現惡寒、身無大熱或微熱、精神不振、想睡覺,但脈象不沉,所以只要助陽解表,微發其汗即可。

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陽虛較重,外感風寒深重,寒邪深入,表裡俱寒。陽氣虛衰,被內外之寒邪所閉鬱,無法達於體表。

證候特點是惡寒重、但欲寐(精神極度萎靡)、身痛、發熱(陽氣被寒邪鬱遏,格陽于上或體內正邪相爭)、脈沉(陽虛寒凝,氣血運行不暢的典型表現),治法是助陽解表,溫經散寒

若從多數現代人體內寒氣深重來看,多數人感冒時比較不容易出現輕證,同時「麻黃附子甘草湯」也沒有科學中藥,因此「麻黃附子細辛湯」較為常用

造成少陰兼表證的主要原因

了解5種常見致病因素

1

體內寒濕

體內寒濕

寒濕之氣進入體內之後,會阻礙經絡氣血運行,長期下來對健康是不利的。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1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舌苔淡薄白
1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沉脈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面色發白咳嗽嘔吐心悸手腳冰冷怕冷發燒發燒及發冷不易流汗經常疲勞想睡頭痛腹痛傷寒

相關證型

與此證候相關的其他證型

常用方劑

中醫治療此證候的經典方劑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少陰兼表證並沒有特定經絡型態,只要是體內寒氣深重的人,感冒時都有可能出現少陰兼表證。常見於「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綜合經絡體質」的人身上,這類體質的人體內長期膽經、胃經與腎經虛證,感冒時很容易出現「少陰病」。

1大腸經三焦經虛證/脾經與膀胱經實證/膽經胃經腎經虛證(寒性陽虛經絡型態)

經絡型態

經絡型態

出現機率

出現機率

每年進入秋冬之後(10月~隔年3月)容易出現此種經絡型態,天氣愈冷時出現機率愈高,或嚴重程度增加,手腳陽經同時出現能量不足的陽虛現象,體內呈現較嚴重的寒氣重、陽虛經絡狀態(一派陽虛)。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傷寒來蘇集·麻黃附子湯證》曰:「太陽主表,病發於陽,故當發熱;少陰主裡,病發於陰,當見內熱。若寒邪初犯,便見發熱,似為太陽,其實為少陰。內經云: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故反熱而脈沉也。病在表,脈浮者可汗,病在表而脈沉,亦不可不汗矣。沉為裡證,反發其汗,津液流失,陽氣外越,則陰獨存矣。故治當用麻黃開表,細辛散寒,附子固陽,寒去熱退,方為得宜。」
  • 《傷寒指掌·少陰本病述古》曰:「凡初起發熱、身痛而頭不痛,脈沉微細、無裡證、但欲寐者,為少陰感寒之表證,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以峻發其汗;若病至二、三日後,則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以微汗之。少陰與太陽表裡相連,故可藉太陽經出路,達表解邪。」
  • 《醫理真傳》/鄭欽安/發熱類:「發熱而身疼者,外感也(自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發熱而身不疼,飽悶吞酸者,內傷於食也(平胃散加消食行氣之藥)。發熱身疼,不惡寒,舌黃而飲冷者,熱傷於里也(白虎湯加桂枝、乾葛)。發熱身疼,惡寒,口不渴者,邪入少陰也(麻黃附子細辛湯)。」
  • 《經方實驗錄》/曹穎甫/第四二案,麻黃附子甘草湯證。「余嘗治上海電報局高魯瞻君之公子,年五齡,身無熱,亦不惡寒,二便如常,但欲寐,強呼之醒,與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按其脈,微細無力。余曰:此仲景先聖所謂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顧余知治之之方,尚不敢必治之之驗,請另乞診於高明。高君自明西醫理,能注射強心針,顧又知強心針僅能取效於一時,非根本之圖,強請立方。余不獲已,書:熟附片(八分),淨麻黃(一錢),炙甘草(一錢)。與之,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麯、炒麥芽等消食健脾之品。次日復診,脈略起,睡時略減。當與原方加減。五日而痧疹出,微汗與俱,疹密布周身,稠逾其他痧孩。痧布達五日之久,而胸悶不除,大熱不減,當與麻杏甘石重劑,始獲全愈。一月後,高公子又以微感風寒,復發嗜寐之恙,脈轉微細,與前度彷彿。此時,余已成竹在胸,不虞其變,依然以麻黃附子甘草湯輕劑與之,四日而瘥。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載入討論區...

證候搜尋

輸入證候名稱或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