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心經 15%
腎經 15%
脾經 15%
膀胱經 10%
肝經 10%
膽經 10%
肺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2-08-28

主治功效

本方為少陰太陽兩感而設,發熱一般多為太陽表證太陽病其脈當浮,現脈不浮而沉,沉脈主里,為少陰里虛脈證合參,是證當屬少陰陽虛兼太陽表寒證,亦即後世所謂太陽與少陰兩感證。

然而,由於其主要作用是溫經通陽散寒,故凡屬寒邪痹阻,陽氣失展的病證,用之多有良效,並不限於少陰太陽兩感。

劉渡舟:少陰初病,不當見發熱,今反發熱,知非單純少陰為病。初病即見發熱,多為太陽受邪,太陽受邪,其脈當浮,今不浮而沈,則知非單純太陽為病。因此當為太陽、少陰兩感為病。故治用溫經發汗,表裡兩解之法。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千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少陰虛寒證,本不應發熱,今始得病即見發熱,故曰「反發熱」。

此為兩經兼病,亦即表裡同病,其治當視表裡證之輕重緩急而確定是先表後里還是先里後表,抑或表裡同治。是證見少陰里虛之脈,但尚未見下利清谷手足厥冷等少陰陽虛陰盛之證,即少陰陽雖虛而尚不太甚,所以用表裡同治,溫陽汗法,方用麻黃細辛附子湯。

如證見下利肢厥,則少陰陽虛較甚,里證為急,其治則當先溫其里,急救少陰之陽,本方即不可用。 以方測證,是證之太陽表證當屬風寒表實,故還當有惡寒無汗等證。少陰與太陽為病,均當有惡寒之證,仲景雖未言及,當是省文。

何以會太陽與少陰同病?陳亦人認為:「乃陽虛之人感受外邪而病,由千陽氣素虛,所以脈不浮而沈;但里陽雖虛,而尚能與外邪抗拒,未全陷入少陰,所以復見發熱。以太陽證衡之,已見不足,以少陰證衡之,尚稱有餘,所以治療方法,既不同於太陽,也不同於少陰,但又不離乎太陽和少陰,這是本條的特點。」

本方溫經解表,素體陽虛,外感風寒,無汗惡寒,發熱,踡卧,苔白,脈沉。亦治腎咳及寒厥頭痛感冒喉嚨痛特效,腰痛特效。

麻黃細辛附子湯系治少陰里虛,復感風寒之邪而致的少陰兩感證,可有脈沈、欲寐、四肢不溫的里虛見證,亦可有發熱、惡寒的表證。

現臨床多用於感冒、哮喘、神經性頭痛、心臟疾患、高血壓等多種疾病。 鄧文龍氏認為:「方為溫陽發表利水峻劑,凡屬腎陽不足,寒邪外襲者,均可加減而用之。近主要用於感冒、流感、支氣管炎以及急性腎炎初期等病而有陽虛表寒現象者,另也用於血管神經性浮腫、腎炎水腫關節濕病、神經痛、腰痛、過敏性鼻炎發作期等呈寒證或痰濕表現者。」

黃宏仁等更謂:「麻黃附子細辛湯,旨在溫經散寒,扶正祛邪助陽解表,於扶陽中促進解表,於解表中不傷陽氣,用以治療少陰本虛外感寒邪的太少兩感證,最為合拍。近代本方有用於治療暴啞久咳咽痛麻疹併發肺炎等,皆獲良效。」

除仲景所載之證外,不論內外婦兒各科雜病,凡屬少陰本虛兼感寒邪所致各證,均可用本方隨證加味,療效顯著。」

運用本方,不必拘泥於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沈者,諸證齊備,只要抓住「少陰本虛,外感寒邪」這個病因病機,臨床見惡寒重,或發熱,或不發熱,神倦,舌苔白滑,或舌質胖大,脈沈細或脈弱者,都可大膽使用。

傳統服藥法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麻黃、附子、細辛三味藥組成。方中麻黃解表邪,附子溫腎陽,細辛氣味辛溫雄烈,佐附子以溫經,佐麻黃以解表,三藥合用,於溫經中解表,於解表中溫陽。

相關證候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

太少兩感證,少陰陽虛兼表,太陽與少陰兩感證

外感風寒

外感風寒

風寒犯肺,風寒束表,風寒閉肺,風寒襲表,風寒,風寒外侵,風寒外襲,風寒侵襲,風寒入表,風寒束表,風寒表實,風寒束肺

相關疾病

牙齒酸弱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
前列腺炎
慢性腎衰竭
高血壓性腎臟病
腎絲球腎炎
怕吹到風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附子細辛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麻黃2兩(去節),細辛2兩,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主治:溫經解表助陽。主治:素體陽虛,外感風寒,無汗惡寒,發熱,踡卧,苔白,脈沉。亦治腎咳及寒厥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附子細辛湯

相似度 85%

蔥附丸

相似度 80%

太陽丹

相似度 75%

麻附五皮飲

相似度 66%

麻黃附子湯

相似度 66%

沐湯

相似度 66%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