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性辛微苦溫。主治宣肺氣、散風寒、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消腫。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痛、頭痛鼻塞、咳嗽氣喘、風疹瘙癢...等等。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細辛性辛、溫、小毒。主治祛風、散寒、溫肺化痰、鎮咳通鼻竅、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少陰引經藥、治少陰頭痛牙痛。
本方由麻黃、附子、細辛三味藥組成。方中麻黃解表邪,附子溫腎陽,細辛氣味辛溫雄烈,佐附子以溫經,佐麻黃以解表,三藥合用,於溫經中解表,於解表中溫陽。本方雖為少陰太陽兩感而設,但因其主要作用是溫經通陽散寒,故凡屬寒邪痹阻,陽氣失展的病證,用之多有良效,並不限於少陰太陽兩感。
劉渡舟:少陰初病,不當見發熱,今反發熱,知非單純少陰為病。初病即見發熱,多為太陽受邪,太陽受邪,其脈當浮,今不浮而沈,則知非單純太陽為病。因此當為太陽、少陰兩感為病。故治用溫經發汗,表裡兩解之法。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千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少陰虛寒證,本不應發熱,今始得病即見發熱,故曰「反發熱」。發熱一般多為太陽表證,太陽病其脈當浮,現脈不浮而沈,沈脈主里,為少陰里虛,脈證合參,是證當屬少陰陽虛兼太陽表寒證,亦即後世所謂太陽與少陰兩感證。
此為兩經兼病,亦即表裡同病,其治當視表裡證之輕重緩急而確定是先表後里還是先里後表,抑或表裡同治。是證見少陰里虛之脈,但尚未見下利清谷、手足厥冷等少陰陽虛陰盛之證,即少陰陽雖虛而尚不太甚,所以用表裡同治,溫陽發汗法,方用麻黃細辛附子湯。如證見下利肢厥,則少陰陽虛較甚,里證為急,其治則當先溫其里,急救少陰之陽,本方即不可用。
以方測證,是證之太陽表證當屬風寒表實,故還當有惡寒無汗等證。少陰與太陽為病,均當有惡寒之證,仲景雖未言及,當是省文。何以會太陽與少陰同病?陳亦人認為:「乃陽虛之人感受外邪而病,由千陽氣素虛,所以脈不浮而沈;但里陽雖虛,而尚能與外邪抗拒,未全陷入少陰,所以復見發熱。以太陽證衡之,已見不足,以少陰證衡之,尚稱有餘,所以治療方法,既不同於太陽,也不同於少陰,但又不離乎太陽和少陰,這是本條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