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細辛湯

附子細辛湯

FU ZI XI X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4.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肝經 14%
膽經 14%
腎經 13%
脾經 13%
肺經 12%
心包經 7%
膀胱經 5%
心經
肝經
膽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細辛湯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通鼻竅的功效。配合附子溫陽散寒,可以更有效地驅散寒邪,溫通經絡,改善肢體冰冷、寒邪入體等症狀。
  2. 宣肺通鼻: 細辛還具有宣肺通鼻的功效,可以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在一些寒邪阻滯肺經,導致鼻塞流涕的疾病中,細辛可以幫助疏通鼻竅,恢復正常呼吸。

附子細辛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寒,通絡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通絡、止痛之效。附子細辛湯主治寒邪客於經絡,致使肢體疼痛麻木,川芎可配合附子細辛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2. 輔助附子細辛溫陽散寒: 川芎雖不具溫陽之效,但其疏通經絡的作用可幫助附子細辛的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發揮溫陽散寒的功效,提高療效。

附子細辛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膀胱經,為溫陽散寒之要藥。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亦具溫陽散寒之效。二藥合用,相輔相成,溫陽散寒之力更強,能有效治療因寒邪入侵所致的陽氣虛衰、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等症狀。

二、 回陽救逆:附子具有回陽救逆之效,能激發陽氣,回升陽氣,救治危重病人。細辛亦具溫經通脈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末端供血,與附子合用,可更有效地回陽救逆,挽救生命。

附子細辛湯為溫經散寒之經典方劑,其中麻黃的應用,旨在發汗解表,助陽氣通行。麻黃性味辛溫,歸肺膀胱經,擅長開腠理、達皮毛,促進汗腺分泌,使寒邪從汗而解。在本方中,附子與細辛同用,共奏溫里散寒之效,但易致腠理閉塞,寒邪難出。此時,加入麻黃,其輕揚之性可引導藥力達肌表,既增強溫經散寒之力,又防止內熱不得外散,確保藥效全面,病邪無所遁形。此外,麻黃還能調節氣機,促進氣血運行,對症見惡寒肢冷、脈微欲絕者尤為適宜,故麻黃於附子細辛湯中不可或缺,三藥相輔相成,共奏溫陽散寒、開腠解表之功。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子細辛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頭痛連腦戶或額間與目相連,欲得熱物熨者」。其特點為:

  1. 疼痛範圍:頭痛從後腦(腦戶)延伸至前額、眼部,屬太陽、少陰經與厥陰經循行區域。
  2. 寒邪特性:患者「欲得熱熨」,提示疼痛因寒凝心脈或陽虛寒凝所致,遇熱則緩,屬陰證、寒證。

此類頭痛多因:

  • 少陰寒氣上逆:腎陽不足,寒邪循經上擾清竅。
  • 外感風寒深入:寒邪未解,直中陰經,阻滯氣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 君藥
    • 黑附子(1錢):大辛大熱,溫腎陽、散寒通絡,直達少陰,驅逐內寒。
    • 細辛(1錢):辛溫走竄,散寒止痛,尤善治「少陰頭痛」,助附子溫通經脈。
  • 臣藥
    • 川芎(2錢5分):血中氣藥,上行頭目,活血祛風,專治「少陽厥陰頭痛」。
    • 白朮(1錢):健脾燥濕,固護中焦,防附、辛之辛烈傷脾。
  • 佐使藥
    • 生薑(5片):散表寒、溫中止嘔,助附子、細辛外散內溫。
    • 炙甘草(5分):調和諸藥,緩和附子毒性,兼補中氣。

配伍邏輯

  1. 溫陽散寒為核心:附子、細辛相須為用,針對少陰寒凝(《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思路),川芎引藥上行,直達巔頂。
  2. 兼顧氣血與脾胃:川芎行氣活血,改善寒凝血瘀;白朮、炙甘草護中焦,使溫藥得以長效運化。
  3. 標本兼治:既驅寒邪(治標),又補腎陽(治本),屬「溫經散寒」與「引火歸元」並行之法。

潛在應用推論

  • 若頭痛伴「脈沉細、四肢冷、面色蒼白」,可視為少陰頭痛典型證候。
  • 生薑用量較輕,推測外寒較輕,主要針對內寒;若外寒明顯,可增量或加蔥白。

此方體現「寒者熱之」治法,透過溫通陽氣、散寒通絡,解除陰寒上犯所致的經脈拘急與疼痛。

傳統服藥法


黑附子1錢,細辛1錢,白朮1錢,川芎2錢5分,甘草(炙)5分,生薑5片。
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牙齒酸弱牙齒痛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細辛湯, 出處:《杏苑》卷五。 組成:黑附子1錢,細辛1錢,白朮1錢,川芎2錢5分,甘草(炙)5分,生薑5片。 主治:少陰頭疼,足寒氣逆,脈細。

附子細辛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細辛1兩,川芎1兩,附子半兩(生,去皮臍),麻黃2錢半(去節)。 主治:頭痛連腦戶或額間與目相連,欲得熱物熨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