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附湯

XIONG F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4.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7%
肝經 17%
膽經 17%
心包經 17%
腎經 10%
脾經 10%
心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芎附湯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川芎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芎附湯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而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2. 升陽散寒:川芎兼具昇陽散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寒凝血瘀、肢體麻木等症。芎附湯中常與附子等溫陽藥配伍,以達到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的治療效果。

芎附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可溫煦脾腎陽氣,驅散寒邪,適合治療陽虛寒凝證,例如四肢冰冷、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等。
  2. 助陽化氣: 附子可補腎助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氣血循環不良,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芎附湯中,芎藭與川芎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而附子則溫陽散寒、助陽化氣,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芎附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功效

  • 川芎: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 附子: 溫經散寒、回陽救逆。

主治與病機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芎附湯的主治病症和病機分析如下:

1. 齒風疼腫

  • 病機: 風邪侵襲,鬱於牙齦,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化熱化腫。
  • 治則: 祛風散邪,活血消腫。
  • 分析: 芎附湯中,川芎活血行氣止痛,附子溫經散寒,二者合用,既能祛除風邪,又能溫通經絡,活血化瘀,從而緩解齒痛和腫脹。古文中的用法是煎湯漱口,直接作用於患處,效果更佳。

2. 婦人虛勞,頭目昏眩,筋脈拘急,骨節煩疼

  • 病機: 婦人虛勞,氣血不足,外感風寒之邪,導致頭目昏眩,筋脈失養,骨節疼痛。
  • 治則: 補益氣血,祛風散寒,溫經通絡。
  • 分析: 川芎活血行氣,附子溫經散寒,二藥合用,可祛風散寒,溫經通絡。與其他補益氣血的藥物(例如黃芪、當歸)配伍,則可以達到補虛扶正,祛邪外出之目的。

3. 眩暈(虛寒證)

  • 病機: 陽氣不足,清陽不升,或痰濕阻滯,清竅失養。
  • 治則: 溫補陽氣,升清降濁。
  • 分析: 多篇古文提到芎附湯可治療眩暈,特別是虛寒證的眩暈。附子溫補陽氣,川芎行氣活血,二者合用,有助於陽氣升發,改善腦部供血,從而緩解眩暈症狀。然而,各篇古文中也強調了芎附湯需要與其他方藥或藥物配伍使用,如正元飲、鹿茸、靈砂丹等,以加強溫補之力,或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調整。

4. 痹證(寒濕痹痛甚)

  • 病機: 風寒濕邪侵襲,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 治則: 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
  • 分析: 芎附湯中,附子溫經散寒,川芎活血行氣,對於寒濕痹阻經絡所致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古文記載的《簡明醫彀》中,芎附湯用於治療“寒濕痹痛甚,五痹從腿臂間發”,並與黃耆、防風、白朮、當歸、熟地、桂心、柴胡、炙草等藥物同用,增強了祛風除濕、溫經通絡、補益氣血的功效。

總結

芎附湯主要功效為溫經散寒、活血行氣止痛。臨床應用上,可用於治療齒風疼腫、虛勞頭暈、虛寒性眩暈、寒濕痹痛等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附子的溫陽散寒和川芎的活血行氣,來達到祛除風寒濕邪、溫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和眩暈的目的。在具體應用時,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以增強療效或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調整。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是基於古文內容的推測,芎附湯的實際應用還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由專業中醫師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芎窮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
上為粗末。
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8分,去滓,熱嗽冷吐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眼睛模糊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芎附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川芎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 主治:齒風疼腫。

芎附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川芎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羌活(去蘆頭)1兩,獨活(去蘆頭)1兩,柴胡(去苗)1兩,前胡(去蘆頭)桔梗(炒)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甘草(炙,銼)1兩,人參1兩,木香半兩。 主治:婦人虛勞,被風冷所侵,頭目昏眩,筋脈拘急,骨節煩疼,或寒或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