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杜仲飲以杜仲為君藥,乃因其藥性溫和,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之效。
杜仲為杜仲樹的乾燥樹皮,其性溫、味甘,入肝、腎經,能補肝腎之陰,益精血,強筋骨,安胎,對腰膝痠軟、足跟痛、妊娠腰痛、胎動不安等症狀皆有療效。
故杜仲飲以杜仲為君藥,取其補肝腎、強筋骨之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之目的。
杜仲飲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通絡,改善肢體麻木:杜仲飲主治腰膝痠痛、筋骨無力等症,而川芎具有活血通絡、祛風止痛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增強藥效。
- 輔助杜仲補肝腎:杜仲性溫,入肝腎經,補肝腎,強筋骨,但性偏燥。川芎性微溫,入肝經,能調節氣血,緩解杜仲燥性,使藥效更平和,更利於補肝腎。
因此,川芎在杜仲飲中起到活血通絡、緩解疼痛,以及輔助杜仲補肝腎的作用,使方劑療效更全面。
杜仲飲中加入附子,乃因其溫陽補腎之效。杜仲性溫,善補肝腎,但其偏於補腎陽,對於陽氣不足者,單用杜仲效果有限。而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膀胱經,為回陽救逆之要藥,可溫補腎陽,助杜仲之力,共奏溫補腎陽,強健筋骨之效。
此外,附子亦可助杜仲散寒止痛。杜仲雖能補腎,但亦有散寒止痛之功,而附子之溫陽散寒,可與杜仲相輔相成,更有效地達到治療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杜仲飲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中風筋脈攣急,腰膝無力」,即因風邪侵襲或氣血不足,導致筋脈拘攣、柔韌性失調,並伴隨腰膝酸軟、活動不利之症。其機理在於風邪內擾、肝腎虧虛,致使筋骨失養,氣血運行不暢。
組成藥物分析
杜仲(去粗皮,炙,銼)
- 性味甘溫,入肝、腎經,為強筋骨、益腰膝要藥。
- 主補肝腎,強筋骨,適用於腎虛腰痛、筋骨無力。炙後增強溫補之效,助陽氣通行。
芎藭(川芎,一兩)
- 性味辛溫,歸肝、膽、心包經,為血中氣藥。
- 善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尤長於疏通經絡瘀滯,緩解筋脈攣急。與杜仲配伍,既補肝腎又調氣血。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 性味辛熱,歸心、腎、脾經,為回陽救逆、溫通經脈峻藥。
- 炮製後毒性減,溫陽之力仍存,能逐風寒濕邪,助杜仲溫養下焦,散寒通絡,改善腰膝冷痛無力。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補肝腎、溫陽通絡」為核心:
- 杜仲為君,直補肝腎,強健筋骨;
- 川芎為臣,活血行氣,助杜仲舒筋活絡,解決「攣急」之標;
- 附子為佐,溫腎陽、散寒濕,協同杜仲助陽化氣,驅逐經脈風寒之邪。
生薑為引,既和中調藥,又助附子、川芎散邪外出。全方共奏「補益肝腎、溫通筋脈」之效,標本兼治,使風邪得散,氣血得行,筋骨得養,故能緩解中風後筋骨拘急與腰膝痿弱。
藥理推衍
從中醫理論看,筋脈攣急多與「肝主筋」「腎主骨」功能失調相關。此方通過:
- 補肝腎:杜仲填精,附子溫陽,改善根本虛損;
- 通氣血:川芎活血,生薑散寒,解決經絡瘀滯;
- 祛風濕:附子、生薑辛溫發散,驅外邪以緩攣急。
三藥相合,標本兼顧,體現「溫補祛風並行」的治療思路,契合古代對中風後遺症的辨治邏輯。
傳統服藥法
杜仲(去粗皮,炙,銼)1兩半,芎(艹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5錢匕,水2盞,加生薑1棗大(拍碎),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如人行5里再服,汗出慎外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杜仲飲具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杜仲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杜仲(去粗皮,炙,銼)1兩半,川芎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主治:中風筋脈攣急,腰膝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