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 Yin Cold Syndrome

少陰寒化證之特點、症狀、禁忌與應用時機!

- 最後更新:2021-11-09

少陰寒化證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四逆湯證理中湯證少陰陽虛寒化證

少陰病特點

《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將疾病依照陰陽區分為六個階段,少陰病屬於「陰」的階段。心腎兩臟水火不平衡時會導致少陰病,寒邪直中、順傳或誤治,也會導致少陰。基於陰陽對應的原理,「太陽」與「少陰」相對應,所以「太陽病」很容易進入「少陰病」!

太陽病順傳
太陽病順傳時,很容易直接進入少陰病

少陰病屬於「陰性」,原本就是一種「寒化」的現象,然而基於陰陽互轉的原理,少陰病也會「熱化」。少陰陰陽兩虛之後,陽虛嚴重則邪從水化,陰虛嚴重則邪從火化,而後進入厥陰病(寒熱夾雜),這裡主要探討「寒化」部分。

少陰病的主要症狀

少陰病的主要症狀,可以從以下幾個《傷寒論》的3個重點條文來理解,以下列出介紹:

1.「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這個條文算是判斷少陰病的基本提綱。「少陰」,如果用臟腑來理解,指的是心臟與腎臟,由於心主血,屬火,腎藏精,主水,少陰病容易出現心腎兩虛,在陽氣衰微下,鼓動血行的氣脈虛弱,陰血虛少,所以出現細脈,也就是少陰病的脈象是微弱的

「但欲寐」就字面上是想睡覺,歷代醫家皆認為這不是真的想睡覺,是因為體內陰盛陽衰,精神萎靡不振所呈現的似睡非睡狀態,歷代醫家皆認為這是少陰病的必要症狀!

用現代的言語形容,可以是:整天想睡,卻不一定睡得著、就算睡著了,起床之後也沒精神,整天似睡非睡,六神無主、累累的、茫茫的、懶懶的,人生沒有方向,沒有理想,整天憂鬱沒有動力...等等,這都可以解釋成為「但欲寐」。

2.「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飲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少陰病在一開始的時候是「欲吐不吐」,這不是嘔吐,是一種想吐,又吐不出來的狀態。這是因為少陰病陰盛陽衰,下焦陽氣衰微,寒邪上逆使胃部的升降失和,所以會想吐。

基於五行原理,由於腎水不足,心火就會旺盛,所以反而會心煩,伴隨上面提到的「但欲寐」精神狀態,是很難受的。

又過了五六天之後,體內陽虛更嚴重,火不暖土,脾胃運化功能障礙,會開始腹瀉。陽虛不能蒸化體內津液,所以會口渴。這些症狀都不是體內熱證,而是體內陰寒所致,臨床上很容易被辨證錯誤。

最後補充一個關鍵症狀:「小便色白」!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的人,小便會是黃的。寒氣讓體內腎虛,因此會「下焦虛寒」,不能制水,所以尿液色白,有點像清水一般,可以完全排除是熱的可能性

3.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少陰病再嚴重之後,就會進入「亡陽」階段,這是因為體內寒氣太重,陽氣嚴重不足失衡,整個脈象是「沉緊」的,因為脈沉主里,緊主寒。這種體內陰寒的人,是不可能會出汗的,而現在反而出汗就是亡陽。

體內極寒時,會出現喉嚨痛,這與一般人火氣大的喉嚨痛完全不同,同時出現少陰病的嘔吐、腹瀉,在這種狀況下隨時都會死亡,必須運用「四逆湯」一類極熱的方劑以「回陽救逆」。而今在亡陽階段時,都已經是被醫院接手,非中醫治療範疇,因此這裡不再繼續論述。

治療少陰病的禁忌

少陰病的治療方過程中,《傷寒論》提到幾個重要注意事項,以下列出介紹:

  1. 少陰病,脈細沈數,病為在裏,不可發汗。
  2.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在《傷寒論》中,發汗是用來治療表證的大法,透過發汗來退燒已經被中國人運用上千年。然而,少陰病不是表證,是里證,所以不能發汗。上面也提到,當少陰病出現亡陽時會流汗,所以發汗是危險的。

既然體內已經陽虛了,就算有便秘也不能用瀉下法。總之,少陰病是不能用發汗、瀉下的攻邪方法來治病。

3.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而出,或從口鼻,或從耳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這裡又提到了,病人已經發冷、手腳冷,縮在那邊,還硬給病人發汗,就會「動其血」,全身開始擾動營血,血隨著口鼻、眼睛、耳朵而出,進入很難治的階段。

少陰病的人,陽氣極度不足時出血狀態,如果依照一般用寒涼的止血藥去治療的話,是很危險的。反而必須用人參、附子、乾薑、炙甘草、熟地、當歸...這類陽藥才行。

由於發汗指的就是「麻黃」這味中藥,所以有人歸納出《傷寒論》的「麻黃九禁」:咽乾、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汗家、中焦寒、尺脈微、尺脈遲,還有心悸的人,都不可以隨便發汗。

基於上述,必須注意的是,如果感冒是太陽病,泡熱水澡或桑拿後大量流汗可以治療感冒。如果是少陰病,就不能這樣作,因為少陰病不可以發汗!

關鍵的自我辨證方法是:如果在風寒感冒初期「脈沉細」、「但欲寐」、「咽喉痛(扁桃腺發炎)」,這就不是用一般的中藥方劑(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等),更不可以去洗熱水澡發汗,這會讓一切更為複雜。

少陰病的治療

以上看到少陰寒化證,容易辨證錯誤,治療過程也危險。然而少陰病難於診斷,治療方法卻非常單純,不外乎就是以「四逆湯」為基礎的各種變化方劑,例如:「白通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附子理中湯」...等等藥物組成非常單純的方劑。

相關的少陰病治療方法,留待其他方證詳細描述。

造成少陰寒化證的3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少陰寒化證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白

脈相

沉脈細脈

少陰寒化證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容易焦慮恐懼噁心反胃手腳冰冷怕冷腹瀉嘔吐乾嘔心情煩燥睡眠障礙發熱(發燒)氣喘經常疲勞想睡小便量多顏色像水胡言亂語神志不清四肢關節疼痛腹痛

少陰寒化證的相關證型


改善少陰寒化證的常用方劑


改善少陰寒化證的常用穴道


少陰寒化證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少陰病的經絡型態,除了腎經虛證之外,還可觀察手三陽與腳三陽虛證,從大量現代人經絡數據看來,已經成為一種體質狀態,可參考這篇文章(點選開啟),在此列出幾種常見的經絡型態如下:

載入中...

少陰寒化證的相關典籍


本文參考之現代書籍

  • 熊曼琪主編,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傷寒論》,人民衛生出版社
  •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歷代註解原文

  • 「少陰腎經,陰盛之臟也。少陰受邪,則陽氣微,故脈微細也。衛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寐,少陰受邪,則陰盛行陰者多,故但欲寐。」
  • 沈堯封:微,薄也,屬陽虛;細,小也,屬陰虛。但欲寐者,衛氣行於陰而不行於陽也。此足少陰病之提綱,凡稱少陰病,必見但欲寐之證情,而其脈或微或細,見一即是,不必並見。《傷寒論讀辨少陰病脈證》
  • 陳平伯:微細是少陰之病脈,欲寐是少陰之病情,以少陰為藏精之臟,生氣之源,邪入其經而樞機不利,則精不上承而脈微細,神不精明而但欲寐也,無論寒邪、熱邪,病則皆見是證是脈,故以此為少陰病之提綱。《傷寒譜.少陰前篇》
  • 張正昭:少陰病的病理基礎是氣血不足,陰陽兩虛,陽氣虛不能鼓脈,精血少不能充脈,故脈現微細之象。氣血虛則體力疲頓,神氣虛則精神萎靡,故病人但欲寐。此脈此證反映了少陰病陰陽氣血俱虛的本質,故以之作為少陰病的診斷依據。凡起病具有此脈證特點者,即可診斷為少陰病。《傷寒論歸真第九章》
  • 成無己:五六日,邪傳少陰之時,自利不渴者,寒在中焦,屬太陰;此自利而渴,為寒在下焦,屬少陰。腎虛水燥,渴欲飲水自救。下焦虛寒,不能制水,小便色白也。經曰: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此下利雖渴,然小便色白,明非里熱,不可不察。《註解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 程扶生:此明欲吐不吐,心煩欲寐,自利而渴為少陰證,又當從小便之色辨其寒熱也。……蓋欲吐心煩,自利而渴,有似傳經熱邪,若小便黃赤,即是熱證,令小便色白,是下焦虛寒,不能克制寒水之氣,故令溺白,當用溫法,而不當寒下也。《傷寒經注.少陰溫散》
  • 周禹載:欲吐矣,復無所吐.心煩矣,又倦怠嗜臥,此皆陰邪上逆,經氣遏抑,無可奈何之象,設此時投以溫經之劑,不幾太陽一照,陰霾頓開乎!乃因循至五六日之久,邪深於內,勢必利而且渴,然渴者,非少陰有熱也,虛故引水自救,吾知渴必不為水止,利且不為便消,則是引水終難自救.小便不因利短也;其色必白,少陰純寒之象,無一不備,總由下焦既虛,復有寒邪,遂令膀胱氣化亦屬虛寒,證之危殆,更何如耶!《傷寒論三注.少陰中篇》
  • 尤在涇:此少陰自受寒邪之證,不從陽經傳來,寒初到經,欲受不可,欲卻不能,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而實不能寐也。至五六日,自利而渴,則其邪已入少陰之臟矣。然少陰,陰臟也,寒,陰邪也,以陰受陰,法當不渴,而渴者,此非有熱,以臟虛故引水自救耳。更審其小便,若色白者,則少陰寒病,全體大露無疑。何以言之?熱傳少陰,自利而渴者,熱足以消水,其小便色必赤,寒中少陰, 自利而渴者,雖能飲而不能制,其小便色必白也,仲景辨證之精如此。《傷寒貫珠集.少陰篇
  • 陳亦人:少陰陰盛陽虛證的辨證要點,除脈微細,但欲寐的提綱證外,其次是自利而渴,小便清長。太陰病與少陰病都有自利,前者自利不渴,後者自利而渴,不難作出鑒別。不過自利而渴,不專屬少陰寒證,也有少陰熱證,必須參考小便情況,才能確診無誤。熱證的小便必然短赤,寒證的小便應當清長,所以論中有「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小便清長是下焦陽虛的確據,由此推知少陰自利的口渴,乃下焦陽虛不能蒸化津液上騰之故,就可避免熱盛津傷的錯誤診斷。《傷寒論求是.少陰病篇
  • 顧武軍:少陰病虛寒證的自利而渴與厥陰熱證的下利口渴,其下利口渴雖同,而性質迥異,必須明辨。厥陰熱證下利,利必臭穢,肛門灼熱,其渴必喜冷飲而飲量多,苔必黃垢,小便亦必短少,而且身熱脈數;少陰虛寒下利,利必清稀,或完谷不化,其渴必喜熱飲而飲量不多,舌必白潤,小便清長,而且惡寒脈微。總之,本條辨證價值很高,分而言之,欲吐不吐與太陰腹滿而吐不同,心煩但欲寐與心煩不能寐不同,自利而渴與自利不渴不同,小便色白與小便黃赤不同,這些證候之間都有一定聯繫,如能綜合分析,就更易於辨證。《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 朱肱:傷寒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此候汗下熏責俱不可。汗出者,橐本粉傅之。咽痛者,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半夏散、通脈四逆去芍藥加桔梗湯、麻黃升麻湯,可選而用之。《類證活人書.卷十
  • 周禹載:脈至陰陽俱緊,陰寒極矣。寒邪入裡,豈能有汗,乃反汗出者,則是真陰素虧,元陽以固其外,遂致滕理疏洩,不發熱而汗自出也。聖人特垂訓曰,此屬少陰,正用四逆急溫之時,庶幾真陽驟回,里證不作,否則陰邪上逆,則為咽痛,為吐,陰寒下注,而復為利,種種危候,不一而足也。《傷寒論三注.少陰中篇
  • 尤在涇:陰陽俱緊,太陽傷寒脈也,法當無汗,而反汗出,表虛亡陽,其病不屬太陽而屬少陰矣。少陰之脈,上隔循喉嚨,少陰之臟為胃之關,為二陰之司,寒邪直入,經臟俱受,故當咽痛而復吐利也,此為寒傷太陽,陽虛不任,因遂轉入少陰之證,蓋太陽者,少陰之表,猶唇齒也,唇亡則齒寒,陽亡則陰及,故曰少陰之邪從太陽飛渡者多也。《傷寒貫珠集.少陰篇
  • 陳亦人:熱化證和寒化證都有可能見到脈細沈數,要在脈證合參,綜合分析。若脈沈細數的同時,伴有陰虛有熱的症狀,則屬於熱化證;若沈細數無力,且伴見陰盛陽衰之症狀,則屬於寒化證。總之,只要是少陰里證,不論是寒化證、熱化證,均禁用發汗,這是應該肯定的。《傷寒論譯釋.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 劉渡舟:脈沈主病在里,脈細主陰虛,數主有熱,因此,以脈辨證,則為少陰陰虛有熱之里證,治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切不可認為是表熱而用汗法,誤汗則津傷,陰愈虛而熱愈熾。《傷寒論講解.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 錢天來:微者,細小軟弱,似有若無之稱也。脈微則陽氣大虛,衛陽衰弱,故不可發汗以竭其陽,以汗雖陰液,為陽氣所蒸而為汗,汗洩則陽氣亦洩矣。今陽氣已虛,故曰亡陽故也,若陽氣已虛,而其尺脈又弱澀者,為命門之真火衰微,腎家之津液不足,不惟不可發汗,復不可下之,又竭其陰精陽氣也。此條本為少陰禁汗禁下而設,故不言治,然溫經補陽之附子湯之類,即其治也。《傷寒溯源集.少陰篇
  • 陳亦人:脈微似有若無,是陽氣大虛,即使有反發熱的症狀,亦不可再發汗;尺脈弱澀,真陰亦已不足,在這種陰陽兩虛、氣血均虧的情況下,即使大便秘結,亦不可輕用攻下。《傷寒論譯釋.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 尤在涇:少陰之邪,上逆而咳,下注而利矣,而又復澹語,此非少陰本病,乃被火氣劫奪津液所致,火劫即溫針灼艾之屬。少陰不當發汗,而強以火劫之,不特竭其腎陰,亦並耗其胃液,胃乾則澹語,腎燥則小便難也。《傷寒貫珠集.少陰篇
  • 柯韻伯:上咳下利,津液喪亡,而澹語非轉屬陽明,腎主五液,入心為汗,少陰受病,液不上升,所以陰不得有汗也。少陰發熱,不得已用麻黃發汗,即用附子以固里,豈可以火氣劫之而強發汗也。少陰脈入肺,出絡心,肺主聲,心主言,火氣迫心肺,故咳而澹語也。腎主二便,治下焦,濟泌別汁,滲入膀胱,今少陰受邪,復受火侮,樞機無主,大腸清濁不分,膀胱水道不利,故下利而小便難也。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此陰虛,故小便難。《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少陰脈證
  • 陳亦人:少陰病本有寒化、熱化的不同,咳而下利證候,也有從陰化寒,從陽化熱的區別。從寒化的,用真武湯,從熱化的,用豬苓湯,這是一般的大法。今文中指出」被火氣劫」一句,是從澹語的症狀悟出,因為使用火法必然損及陰液,心陰受傷以致心神浮越,因而出現澹語;腎主二便,今強迫少陰之汗,津液受傷,化源不繼,是以小便難。《傷寒論譯釋.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 尤在涇:少陰中寒,但厥無汗,邪方內淫而氣不外達,非可得汗愈者,而強發之,則汗必不出,而血反自動,或口鼻,或目,隨其所攻之道而外出也。蓋發汗之藥,其氣上行,而性多剽悍,不得於氣,則去而之血,必盡其性而後止耳,然既臟虛邪入,以致下厥而復迫血妄動,以致上竭,上下交徵,而血氣之存者無幾矣,尚何以御邪而卻疾耶,故曰難治。《傷寒貫珠集.少陰篇
  • 張令韶:此論少陰生陽衰於下,而真陰竭於上也。少陰病但厥無汗者,陽氣微也。夫汗雖血液,皆由陽氣之熏蒸宣發而出也。今少陰生陽衰微,不能蒸發,故無汗。強發之,不能作汗,反動其經隧之血,從孔竅而出也。然未知從何道之竅而出。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系目系,故或從口鼻,或從目出。陽氣厥於下而陰血竭於上,少陰陰陽氣血俱傷矣,故為難治。《傷寒論直解.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 (醫宗金鑒〉:此條申明強發少陰熱邪之汗,則有動血之變。少陰病脈細沈數,加之以厥,亦為熱厥。陰本無汗,即使無汗,亦不宜發汗,若發其汗,是為強發少陰熱邪之汗也。不當發而強發之,益助少陰之熱,炎炎沸騰,必動其本經之血,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下厥者,少陰熱厥於下也;上竭者,少陰血竭於上也,故為難治。《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 陳亦人:「下厥上竭」的病機概念,大多注家認為下厥是陽虛於下,上竭是陰竭於上,故難治,平允可從。間有主張下厥為熱深,如方有執說:下厥,以少陰居下而熱深言也,上竭以妄逆言也。」近人有引申方氏之意提出其但厥無汗,是由熱邪在里,又無津作汗而致成,這和陽衰陰盛的但厥無汗雖然症狀相似,但病理不同。陽虛者誤汗則亡陽,陰虛者誤汗則亡陰,所以只有育陰洩熱,不可發汗。若強發之,無津作汗,必迫血妄行,變成壞證。亦頗有理致。但是,對於「下厥」病機,採用張隱庵「生氣厥於下」之說,釋為「生氣由下而厥,試問熱邪在里與生氣由下而厥怎樣聯繫?頗難領會。《傷寒論求是.少陰病篇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