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附子理中湯

FU ZI LI ZONG TANG

出處典籍: 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30%
心經 22%
胃經 18%
肺經 16%
腎經 5%
肝經 5%
最後更新日:2022-07-10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沉脈,虛脈

舌象舌苔灰黑,舌苔青色,舌苔淡薄白

疼痛胸悶胸痛,小指痛,腳背痛,腹痛,上腹胃脘痛,膝蓋前側痛,下腹部痛(小腹痛),手腕(背部)痛,無名指痛,手肘內側痛

症狀睡眠障礙,打噴嚏,經常疲勞想睡,腹瀉,口臭,皮膚搔癢,噁心反胃,噯氣,氣喘,手腳冰冷,咳嗽,面色發白,月經期間腹瀉,腹部腫大但軀體四肢消瘦,胃腸出血

現代疾病心律不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異位性皮膚炎,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腸炎,男性勃起障礙(陽痿),胃下垂,腎炎,心臟病,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志賀桿菌病,痢疾,低血壓,心肌梗塞

方劑介紹

「附子理中湯」是一個網路上的熱門方劑,更多人搜尋「理中湯」或「附子理中丸」,從Google Trend 的紀錄顯示,台灣人最喜歡搜尋這個方劑。雖然這是一個偏溫熱性的中藥方劑,冬天搜尋的人變多,最炎熱的夏季也是另一個高峰。
理中湯的主要功用,就是「溫中祛寒,補氣健脾」,主治「脾胃虛寒證」,常見的症狀就是嘔吐、腹瀉、腹脘痛、食慾不佳、四肢冰冷、舌淡苔白,脈沉細。
一般而言,脾胃虛寒較不嚴重者服用丸劑,較嚴重者服用湯劑。理中丸方後亦有「然不及湯」四字。湯劑較丸劑作用力強而迅速,臨床可視病情之緩急酌定使用劑型。
由於脾胃同主中焦,如果脾胃虛寒,運化無權,升降失常,清陽不升則腹瀉,陰寒凝聚,濁陰不降則會嘔吐。中焦虛寒,寒凝氣滯,就會腹部疼痛,手腳冰冷,喜愛喝溫水、按摩肚子之後到舒服。
由於「脾主統血」、「氣能攝血」,中焦虛寒時脾陽不足,脾氣亦虛,統攝無權,血不循經而導致各種血證,例如:便血、吐血、衄血、婦人崩漏等失血證。
若飲食不節制,損傷脾胃陽氣時,也會導致嘔吐、腹瀉症狀。當腹部虛寒久了造成中焦虛寒,體內陽虛不運,陰寒阻滯胸中,出現胸悶、胸痛。
本方是為了「中焦虛寒」之證而設計,依照《黃帝內經》「寒者熱之」、「虛則補之」的治法,以溫中散寒,補益脾胃為主。以「乾薑」為主藥,大辛大熱溫脾胃,化陰凝,以達溫中散寒,扶陽抑陰之功效。
配合人參補中益氣,培補後天,助乾薑以復中陽。脾虛容易生濕氣,所以配合溫苦燥之白朮,燥濕運脾,最後配合甘草蜜炙,益氣補中,調和諸藥。此方可使陽氣提升,健脾胃,化解腹部寒凝,中焦虛寒諸症自解。
此方是溫中祛寒、補氣健脾、改善中焦虛寒的代表方劑,後代醫家加減用於多種脾胃虛寒證候的治療,由此變化出來的方劑特別多,對後世溫中補虛方劑組成的影響很大。
最常見的就是加上附子、肉桂、高良薑,用於裡寒較嚴重者,最著名的就是「附子理中湯」。
任何因為體內脾胃太寒濕所造成的各種疑難雜症,例如:手腳冰冷、長期慢性憂鬱疲勞、精神不佳、脾胃障礙、食慾不佳、消化不良、嘔吐、腹痛腹瀉...等等症狀都可以透過此方劑改善。
近代臨床用於各種胃腸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淺表性胃炎、胃腸炎、胃下垂、胃擴張,慢性結腸炎、痢疾、腹瀉、皮膚病(異位性皮膚炎)、糖尿病、腎病、潰瘍性結腸炎、腸躁症、味覺喪失、、腎下垂、慢性腎炎、崩漏、便血、吐血、鼻衄、過敏性紫癜、小兒慢驚風、小兒腸痙攣、慢性口腔潰瘍、慢性支氣管炎、膽道蛔蟲症、胸痹等辨證屬於中焦虛寒的多種疾病,以及各種癌症後遺症...等等。

傳統服藥法

上為細末,用煉蜜和為丸,每兩作一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稍熱服之,空心食前。

方劑組成解釋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乾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四肢冰冷、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本方是在理中湯基礎加人一味附子組成。方中附子大辛大熱,與乾薑相伍,溫陽散寒,以消陰寒。參、朮,甘草益氣健脾,諸約合用,共奏溫陽散寒,益氣健脾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此方溫燥,外感發熱陰虛體質者忌。忌生冷水果食物。
  • 濕熱內蘊中焦或脾胃陰虛者禁用。

附子理中湯的經絡型態

理中湯的經絡型態,適用於手三陽經虛證的經絡型態,此型態經常延伸成為上虛下實經絡型態,因此這兩種經絡型態都可以運用「理中湯」加減變化來加以改善。
適用於理中湯的經絡型態
適用於理中湯的經絡型態
加上附子、肉桂之後的「附子理中湯」,更可以進階改善體內陰寒嚴重之「一派陽虛」經絡型態,加上茯苓、澤瀉有利於改善水氣病。
體內嚴重陰寒之經絡現象
體內嚴重陰寒之經絡現象

相關證候

脾腎陽虛

脾腎陽虛

脾腎兩虛,脾腎氣虛

大腸虛寒

大腸虛寒

大腸虛冷

脾胃陽虛

脾胃陽虛

中焦陽虛證,脾胃虛寒證

少陰寒化證

少陰寒化證

四逆湯證,理中湯證,少陰陽虛寒化證

陽虛

陽虛

陽虛陰盛

[通脈]四逆湯證

[通脈]四逆湯證

少陰陽虛寒凝,真寒假熱,裡寒外熱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理中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洋參、焦朮、附子、乾薑、枳殼。 主治:麻後寒痢而嘔,腹痛。厥冷吐蛔,脈沉無力。

附子理中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大附子(炮,去臍)、乾薑、吳茱萸(炮)、官桂、人參、當歸、陳皮、厚朴(薑炒)、白朮(去蘆)、甘草(炙)。 主治:中寒厥倒。

附子理中湯, 出處:《口齒類要》。 組成:茯苓2錢,白芍藥2錢,附子2錢,人參2錢,白朮4錢。 主治:瘡瘍,脾胃虛寒,或誤行攻伐,手足厥冷,飲食不入,或腸鳴腹痛,嘔逆吐瀉。

附子理中湯, 出處:《鎬京直指》。 組成:西潞黨3錢,熟附子1錢5分,炮薑1錢,煨肉果1錢,江西朮2錢(炒),白茯苓3錢,炙甘草8分。 主治:脾臟虛寒,下利清谷,六脈細弱,舌白無滑。

附子理中湯, 出處:《良朋匯集》卷二。 組成:大附子(麥面包煨,去皮臍)、人參、白朮、乾薑(炒)、肉桂、陳皮、茯苓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主治:陰寒身戦而重,語言聲輕,氣短,目睛口鼻出冷氣,水漿不入者。

附子理中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一。 組成:黨參(去蘆,米炒)1錢5分,茯苓1錢5分,白朮(淨,炒)2錢,制附子2錢,乾薑(炒黃)1錢,炙草1錢,大棗2枚。 主治: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陰,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踡卧,肢冷囊縮,吐蛔,舌黑而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家秘加減理中湯

相似度 100%

家秘理中湯

相似度 100%

救逆止利湯

相似度 90%

思食大人參丸

相似度 90%

四君加薑附湯

相似度 90%

附子麻黃湯

相似度 90%

附子化毒湯

相似度 90%

薑附湯

相似度 90%

薑附四君子湯

相似度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