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為細末,用煉蜜和為丸,每兩作一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稍熱服之,空心食前。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乾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四肢冰冷、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本方是在理中湯基礎加人一味附子組成。方中附子大辛大熱,與乾薑相伍,溫陽散寒,以消陰寒。參、朮,甘草益氣健脾,諸約合用,共奏溫陽散寒,益氣健脾之功。
附子理中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洋參、焦朮、附子、乾薑、枳殼。 主治:麻後寒痢而嘔,腹痛。厥冷吐蛔,脈沉無力。
附子理中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大附子(炮,去臍)、乾薑、吳茱萸(炮)、官桂、人參、當歸、陳皮、厚朴(薑炒)、白朮(去蘆)、甘草(炙)。 主治:中寒厥倒。
附子理中湯, 出處:《口齒類要》。 組成:茯苓2錢,白芍藥2錢,附子2錢,人參2錢,白朮4錢。 主治:瘡瘍,脾胃虛寒,或誤行攻伐,手足厥冷,飲食不入,或腸鳴腹痛,嘔逆吐瀉。
附子理中湯, 出處:《鎬京直指》。 組成:西潞黨3錢,熟附子1錢5分,炮薑1錢,煨肉果1錢,江西朮2錢(炒),白茯苓3錢,炙甘草8分。 主治:脾臟虛寒,下利清谷,六脈細弱,舌白無滑。
附子理中湯, 出處:《良朋匯集》卷二。 組成:大附子(麥面包煨,去皮臍)、人參、白朮、乾薑(炒)、肉桂、陳皮、茯苓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主治:陰寒身戦而重,語言聲輕,氣短,目睛口鼻出冷氣,水漿不入者。
附子理中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一。 組成:黨參(去蘆,米炒)1錢5分,茯苓1錢5分,白朮(淨,炒)2錢,制附子2錢,乾薑(炒黃)1錢,炙草1錢,大棗2枚。 主治: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陰,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踡卧,肢冷囊縮,吐蛔,舌黑而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