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化毒湯

附子化毒湯

FU ZI HUA D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7.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心經 20%
肺經 16%
胃經 12%
腎經 12%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肝經 4%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化毒湯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回陽救逆,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可溫補心陽,回陽救逆,散寒止痛,對於寒邪入侵導致的陽氣不足、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溫陽化毒:附子亦可溫陽化毒,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對於一些由寒邪侵襲引起的毒邪,如蛇蟲咬傷、食物中毒等,具有較好的解毒作用。

因此,附子化毒湯中加入附子,可以起到溫陽化毒、回陽救逆的作用,對於一些寒邪侵襲、陽氣不足導致的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附子化毒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附子回陽: 附子性寒,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之功效,但其寒性易傷脾胃。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之效,可溫煦脾胃,有助於附子藥力發揮,避免寒性損傷脾胃,進而更好地回陽救逆。

2. 協同解毒,增強療效: 附子化毒湯主治寒邪入絡,氣血瘀滯,可見皮膚青紫、肢體麻木等症狀。乾薑除了溫中散寒外,還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以協同附子化解毒邪,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進而增強療效。

附子化毒湯中加入人參,是為了平衡附子的毒性和增強其療效。

附子性溫熱,具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的功效,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可能造成心悸、煩躁、口渴等副作用。而人參性甘涼,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作用,能夠緩解附子的毒性,並增強其補氣、溫陽的功效。

因此,附子化毒湯中加入人參,能夠在發揮附子治療寒證的功效同時,也起到保護人體的作用,使其更加安全有效。

附子化毒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燥濕: 附子性溫熱,易傷脾胃,白朮味甘性溫,能健脾益氣,燥濕化痰,協調附子燥熱之性,避免傷脾胃,同時有助於化解濕邪,增強藥效。
  2. 扶正祛邪: 白朮具有補氣固表之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抵抗力,配合附子溫陽化寒,共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的毒邪,促進身體恢復。

附子化毒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扶正: 附子性熱,毒性較強,容易傷及正氣。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可扶正祛邪,減輕附子毒性對人體的損害,使藥效得以發揮。
  2. 調和藥性: 黃耆性溫,可緩解附子寒性,避免寒熱相搏,使藥性更加平和,利於藥物在體內發揮最佳療效。同時,黃耆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毒素,促進機體恢復。

附子化毒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附子性熱,毒性較大,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緩和,能調和藥性,減輕附子毒性,保護脾胃不受損傷。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附子的補陽回陽之效,使藥效更為顯著。同時,甘草亦能緩解附子引起的燥熱之症,使藥效更為平和。

附子化毒湯的組成,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甘草的加入不僅能減毒和緩,還能增效,使藥效更趨完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子化毒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幼幼集成》,專治痘疹(天花、水痘等)發展至「成漿期」時,因氣陽虛衰導致的危證。此時痘疹應充盈膿液,卻因正氣不足而出現:

  1. 吐洩不止:脾胃陽虛,升降失司,無法固攝水穀。
  2. 手足厥冷:陽氣衰微,不能溫煦四肢,屬「陰寒內盛」之象。

此類病機關鍵在於「毒邪未清而陽氣欲脫」,需解毒與溫陽並行,防止痘毒內陷致命。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溫補脾腎之陽」為主軸,佐以益氣托毒,構成「扶正祛邪」的治療框架:

  1. 附子、乾薑(君藥)

    • 附子大熱,溫補腎陽,散寒救逆,針對手足厥冷、陽氣暴脫。
    • 乾薑溫守中焦,與附子相配(仲景四逆湯結構),振奮脾腎陽氣,化除陰寒。
  2. 人參、白朮、黃耆(臣藥)

    • 人參大補元氣,固脫生津,挽救吐瀉後的氣液耗傷。
    • 白朮健脾燥濕,與乾薑協同止瀉,恢復中焦運化。
    • 黃耆益氣托毒,助痘疹成漿外發,避免毒邪內攻。
  3. 甘草(佐使藥)

    • 調和諸藥,緩和附子毒性,兼補脾胃之氣。

加減引藥

  • 炒米、大棗:炒米健脾止瀉,大棗補血和胃,為小兒虛弱體質提供溫和補養。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回陽救逆」為急,透過溫補脾腎陽氣,恢復身體運化與溫煦功能:

  1. 陽氣復則寒散,手足厥冷自解。
  2. 脾胃得溫,升降有序,吐瀉自止。
  3. 氣血得補,助痘毒外透成漿,避免內陷生變。
    全方體現「陽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思路,將溫陽、益氣、托毒融為一體,適用於痘疹寒化、正虛邪戀的危急階段。

傳統服藥法


附子、乾薑、人參、白朮、黃耆、甘草。
水煎服。
《幼幼集成》本方用法;炒米一撮,大棗一枚為引,水煎,溫冷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化毒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九。 組成:附子、乾薑、人參、白朮、黃耆、甘草。 主治:痘疹成漿之時,吐泄不止,手足厥冷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