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珍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扶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七珍散多用於虛損、氣血不足等症狀,人參可以補益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幫助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 增強藥效,相輔相成: 七珍散中其他藥材如黃芪、當歸等,也具有補氣養血的功效。人參與這些藥材相輔相成,能夠共同發揮補氣益血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七珍散中加入人參,是為了增強藥效,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七珍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白朮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七珍散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濕氣困脾所致的腹瀉、食少等症狀,白朮能健脾開胃,促進消化吸收,同時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功能。
- 配伍增效,協調藥性: 七珍散中其他藥物,如茯苓、蒼朮等,也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白朮與這些藥物配伍,相輔相成,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七珍散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在於其補氣固表之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效。七珍散為治療氣虛表虛之證,如自汗盜汗、易感冒、體倦乏力等症,而黃耆能補益正氣,固護表皮,防止外邪侵襲,故為七珍散中重要組成藥物。同時,黃耆亦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疾病。
在中藥方劑「七珍散」中加入地瓜,主要是利用地瓜清熱解毒、利尿的功效。地瓜能夠清熱解毒、利尿,對於治療熱毒內盛所致的小便不利、熱毒膿腫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熱毒內盛導致的疾病。
七珍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七珍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脘腹脹滿、納呆食少、肢體困重等症,茯苓的健脾利濕作用可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利水消腫,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二、寧心安神: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可緩解因脾虛濕盛導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七珍散中加入茯苓,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寧心安神的作用,使治療更全面、更有效。
七珍散方劑中包含粟米,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健脾和胃: 粟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胃、和中消食的功效。七珍散以補脾健胃為主要功效,粟米加入其中,可增強補脾健胃之效,更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二、利水消腫: 粟米利水消腫,可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痰濕水腫。七珍散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濕困脾胃、食少便溏等症,粟米的利水消腫之效,能輔助改善上述症狀,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之,七珍散中加入粟米,不僅能健脾和胃,更能利水消腫,可謂相得益彰,使藥效更加全面。
七珍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毒性的作用。七珍散中多為辛溫燥烈之藥,甘草可中和其燥熱之性,防止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保護人體臟腑。
- 增強療效,提高藥效: 甘草味甘,可增強其他藥物的藥力,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其功效。例如,甘草可增強麻黃的發汗作用,並減少其對肺部的刺激。
總而言之,甘草在七珍散中起到調和藥性、緩解毒性、增強療效等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七珍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功效
根據記載,七珍散的組成包含以下藥材:
- 人參: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 白朮: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 甘草: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黃耆: 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 山藥: 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 粟米: 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熱。
從藥材的功效來看,七珍散主要以補益脾胃為主,兼顧補氣、利水、安神等作用。
古文主治分析
以下針對古文內容中提及的七珍散主治功效進行分析:
1. 胃虛、不思飲食
- **《類證治裁》**提到「胃虛,七珍散」,並列出七珍散的組成,包含人參、茯苓、白朮、甘草、黃耆、山藥、粟米,明確指出七珍散可用於治療胃虛。
- **《普濟本事方》**記載七珍散「開胃養氣進食」,並說明其組成,與上述相符。同時提到「每有傷寒瘧疾中暑,得瘥之後,用此以調脾胃,日三四服,十日外飲食倍常」,進一步說明七珍散適用於病後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患者。
- **《奇效良方》**同樣記載七珍散「開胃養氣,溫脾進食」,並補充說明「又方加白扁豆一兩蒸用,名八珍散」,顯示七珍散可加減變化應用。
- **《証治準繩‧幼科》**提到「痘後邪氣盡退,正氣將復,脾胃略紓,宜漸能食也」,並指出「如向未食,今又不喜食者,此脾胃中氣不足,宜七珍散」,說明七珍散可用於痘後脾胃虛弱,不喜飲食的症狀。
- **《兒科要略》**中也提到「一痘後不喜食者,向不能食,痘後愈甚者,此脾胃氣虛,宜七珍散補之」,與前述觀點一致。
治療原理: 七珍散中人參、白朮、黃耆、山藥、粟米均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從而促進食慾恢復。
2. 產後不語、舌強
- **《驗方新編》**記載:「人心有七孔三毛,產後虛弱,敗血停積,閉於心竅(神志不能明瞭),故多昏瞶。又心氣通於舌,心氣閉則舌強不語也。用七珍散:臺黨、菖蒲、生地、川芎各一錢,細辛三分,防風、辰砂各五分研。」此處的七珍散與前述組成不同,而是以人參為主的另一種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產後血虛,心竅閉塞導致的不語症狀。
- **《類證治裁》**也提到「因心腎氣虛,不能上通於舌,用七珍散補而開之」,並列出與《驗方新編》相同的組成,並補充說明「薄荷煎湯下,每服一錢」。
- **《奇效良方》**也記載了類似的內容,並提供此方劑的詳細製法和用法。
- **《証治準繩‧女科》**記錄「人心有七孔三毛,產後虛弱,多致停積敗血,閉於心竅,神志不能明瞭。又心氣通於舌,心氣閉塞,則舌亦強矣,故令不語,但服七珍散。」同樣指出產後虛弱,敗血閉竅,心氣不通導致的不語,可用七珍散治療。其後薛氏醫案中也提到「一產婦不語,用七珍散而愈。後復不語,內熱晡熱,肢體倦怠,飲食不進,用加味歸脾湯為主,佐以七珍散而愈。」,說明七珍散可與其他方劑合用,治療不同證型的產後不語。
- **《世醫得效方》與《傅青主女科歌括》**也記載了類似的內容,並提供此方劑的組成與用法。
- **《女科百問》**同樣記載了此病症,並推薦使用七珍散。
- **《婦人大全良方》**與前述記載一致,並提供此方劑的詳細製法和用法。
治療原理: 此處的七珍散以人參、石菖蒲、生地黃、川芎、細辛、防風、辰砂組成,其中人參補益心氣,石菖蒲開竅醒神,生地黃滋陰涼血,川芎活血行氣,細辛溫通經絡,防風祛風解表,辰砂鎮心安神。諸藥合用,可補益心氣、開竅通絡、活血化瘀,從而改善產後血虛、心竅閉塞導致的不語症狀。
3. 其他
- **《類證治裁》**提到七珍散可用於「唾血」的兼證治療,若「兼心則加味歸脾湯,兼胃則七珍散」,說明七珍散可與加味歸脾湯合用,治療脾虛不能攝血導致的唾血。
- **《類證治裁》**還提到「產後汗多必發痙,牙關緊急,口噤肢搐者,血虛風勁也,十全大補湯加製附子峻補之。若攻風則死,然古法用小續命湯,及大豆紫湯、獨活湯最效。」說明七珍散可與小續命湯等方劑合用,用於治療中風、痙病。
- **《奇效良方》**提到「有誤服表藥過多,遍身成一片,謂之斑爛者,宜安養之,如六神七珍散內補散雙和湯可也」,說明七珍散也可用於藥物不良反應的調理。
- **《証治準繩‧幼科》**中還提到七珍散可用於「胃虛弱不調,而不能食者」,可與人參養胃湯、麥冬參朮散等方劑選用。
- **《兒科要略》**中提到「大都腫而不潰者,氣血兩虛宜托,已成膿者宜清解,潰後宜清補兼施,而潰後不愈,則培土健運扶氣以使其收斂。」並附方中提到「(一)七珍散,開胃養氣,溫脾進食。」,說明七珍散在外科疾病中也可應用。
總結
綜上所述,七珍散有兩種不同的組成和應用:
- 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山藥、粟米組成的七珍散,主要功效為補益脾胃、開胃進食,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病後調養等症狀。
- 以人參、石菖蒲、生地黃、川芎、細辛、防風、辰砂組成的七珍散,主要功效為補益心氣、開竅通絡,適用於治療產後血虛、心竅閉塞導致的不語、舌強等症狀。
古文獻中還記載了七珍散在其他疾病中的應用,如唾血、中風、痙病、藥物不良反應、痘後調理等,但主要功效仍以補益脾胃和補益心氣為主。
傳統服藥法
木鱉子仁2錢(去油),大黃2兩,黃連2兩,黃芩2兩,黃柏2兩,鬱金2兩,梔子3錢。
上為細末,小油調,掃瘡上。
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七珍散具有益氣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功能紊亂。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珍散, 出處:《嵩崖尊生》卷八。 組成:人參、白朮、黃耆、山藥、茯苓、阿膠、當歸。 主治:勞瘵咯血。
七珍散, 出處:《施圓端效方》引張晉卿方(見《醫方類聚》卷一九四)。 組成:木鱉子仁2錢(去油),大黃2兩,黃連2兩,黃芩2兩,黃柏2兩,鬱金2兩,梔子3錢。 主治:湯火燒瘡,痛不可忍。
七珍散, 出處:《産育寶慶集》卷上。 組成:人參1兩,石菖蒲1兩,川芎1兩,熟乾地黃1兩,細辛1兩,防風半兩,朱砂(研)半兩。 主治:産後血氣虛弱,停積敗血,閉於心竅,神志不能明瞭,舌強不語。産後乍見鬼神。
七珍散, 出處:《本事》卷二。 組成:人參(去蘆)1兩,白朮1兩,黃耆(蜜水塗炙)1兩,山芋1兩,白茯苓(去皮)1兩,粟米(微炒)1兩,甘草(炙)1兩。 主治:開胃,養氣,進食,調脾胃。主治:傷寒,瘧疾,中暑得癒之後,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