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米的傳統功效
1. 解毒
粟米,即小米,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具有多種功效,其中解毒作用尤為值得關注。《本草拾遺》明確指出:「粟米粉解諸毒,水攪服之」,這是粟米解毒功效的最直接佐證。其解毒機理可能與其性味相關。
多部典籍都提及粟米的性味。《本草綱目》指出粟米「味鹹淡,氣寒下滲」,其寒涼的性質有助於清熱解毒。而「下滲」的特性,則可能暗示其能將體內的毒素排出體外。《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粟米能「降胃火」,胃火過盛常伴隨炎症和毒素堆積,粟米降火的作用也間接體現了其解毒功效。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提到「陳粟米:作粉尤解煩悶」,表明陳粟米在解毒方面可能更有效。 《滇南本草》則將粟米的應用範圍擴展至治療霍亂吐瀉、痢疾等症狀,這些疾病的病因都可能與毒素入侵相關。雖然這些記載未明確指出粟米針對哪類毒素,但從其應用範圍及所治療的疾病來看,其解毒功效可能並非針對單一毒素,而是具備一定的廣譜性。 需注意的是,古代醫籍記載多基於經驗總結,其機理需結合現代醫學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粟米其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得到多處記載和驗證,其寒涼下滲的特性可能在解毒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 除熱
粟米,也就是小米,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被記載具有清熱功效,其作用機理與其性味和歸經密切相關。多部典籍均有記載,例如《名醫別錄》指出粟米「主去胃脾中熱,益氣」,說明其能清解胃、脾兩臟的熱邪。《本草書名》更明確指出「陳粟米:主胃熱,消渴,利小便」,陳米更甚,意指陳粟米對於胃熱、消渴症(糖尿病)以及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療效,其清熱作用主要體現在利尿排毒。
《隨息居飲食譜》認為粟米「性較涼」,與其他穀物相比,其性偏寒涼,因此具有清熱解暑的作用。這也與《本草綱目》中所述「粟之味鹹淡,氣寒下滲,腎之谷也」相符,粟米味鹹而性寒,入腎經,能通過利尿的方式,將體內的熱邪排出,達到清熱的目的。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粟米能「降胃火」,故腳氣等胃火旺盛的病症也適用。
雖然部分典籍如《本草衍義補遺》提到生粟米和熟粟米難以消化,但經過適當烹調,例如熬粥,則可提升其滋養和清熱的功效。《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認為陳粟米製成粉末「尤解煩悶」,說明粟米經過加工後,其清熱作用更為突出,也能有效緩解由內熱引起的煩躁不適。 總之,古代醫籍記載的粟米清熱作用,並非單純依靠某一成分或機制,而是綜合了其性味、歸經以及烹調方式等多方面因素。
3. 和中益腎
粟米,也就是小米,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具有多種功效,尤其以「和中益腎」為其重要特色。綜觀以上各家醫書記載,粟米「和中益腎」的功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首先,多部典籍如《名醫別錄》、《滇南本草》、《本草綱目》等都指出粟米具有養腎氣的作用。 《名醫別錄》直接指出其「主養腎氣」,《滇南本草》則更進一步說明其「滋陰,養腎氣」。《本草綱目》更深入闡述,認為粟米「味鹹淡,氣寒下滲,腎之谷也」,由於其味鹹,具有滋補腎陰的功效,故腎病患者適宜食用。 而腎虛導致的虛熱消渴、洩痢等症狀,皆可透過粟米滲利小便,排出腎邪而得到改善。
其次,「和中」則體現在粟米對脾胃的調理作用。《本草綱目》提到粟米「開腸胃」,《滇南本草》則說其「健脾胃,暖中」。 雖然《本草衍義補遺》提到生粟米和熟粟米難以消化,甚至可能滯氣,但多數醫籍著重於陳粟米的功效,例如《日用本草》指出「陳者更良」,《本草經集註》則強調陳粟米製成粉後能「解煩悶」。 這說明粟米經適當處理後,能有效調理脾胃,達到「和中」的效果。 《隨息居飲食譜》更指出粟米性較涼,病人食用為宜,暗示其在調理脾胃方面的作用。
總之,古代醫家認為粟米具有滋陰養腎、和胃健脾的功效,其「和中益腎」的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調理腎與脾胃,達到整體平衡的效果。 不同處理方式及粟米的新舊程度,也會影響其功效的發揮。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是古代醫籍的記載,現代人應結合自身情況及專業醫師意見,合理食用。
4. 健脾胃
粟米,即小米,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健脾胃之功效多見於諸書。
從古代醫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粟米健脾胃功效的佐證。 《名醫別錄》中提到粟米「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已點明其調理脾胃的功效。 《滇南本草》更直接指出粟米「健脾胃,暖中」,並列舉了治療反胃、霍亂吐瀉等脾胃相關疾病的功效。 《本草綱目》則認為粟米煮粥「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強調其對脾胃的滋補作用,並指出其能降胃火,治療胃病。 《日用本草》也記載粟米「和中益氣,止痢」,「和中」指的就是調理脾胃,使之平和。
雖然部分典籍如《本草衍義》提到生粟米和熟粟米不易消化,甚至可能「滯氣」或「隔食生蟲」,但這並非否定其健脾胃功效,而是說明需注意食用方法,例如煮熟食用。 《隨息居飲食譜》認為粟米「性較涼」,病人食用為宜,暗示其對於脾胃熱證有一定的調理作用。 而《本草經集註》提及陳粟米作粉「尤解煩悶」,《本草書名》也提到陳粟米可治胃熱、消渴,說明陳粟米在調理脾胃方面可能更具優勢。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對粟米健脾胃功效的記載眾多且具體,說明粟米確實具備調理脾胃的功能,尤其在治療脾胃濕熱、胃火等方面可能有所裨益。 但需注意食用方法,避免生食或過量食用。
5. 補氣
粟米,即小米,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補氣功效也受到歷代醫家重視。綜觀以上所列典籍,我們可以對粟米的補氣作用作如下分析:
首先,《名醫別錄》明確指出粟米「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這是對其補氣功效最直接的肯定。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粟米「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說明粟米能滋養元氣,修復身體損傷,促進腸胃功能。 《日用本草》也記載其「和中益氣」,「和中」指調和脾胃,而脾胃功能正常,則氣血運行順暢,也間接體現了其補氣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典籍對粟米的性質和功效也有不同側重。《本草衍義》提到「生者難化,熟者滯氣」,說明粟米的食用方法也影響其功效發揮。而《隨息居飲食譜》則指出粟米「性較涼」,更適合病人食用,這也暗示其具有清熱解毒,間接幫助身體恢復元氣的作用。《本草綱目》更深入地從性味入手,指出粟米「氣寒下滲,腎之谷也」,認為其補益腎氣,而腎氣充足則能更好地支持全身氣血的運行。
總體而言,古籍記載中粟米補氣的功效,並非單純指提升體力,而是涵蓋了多個層面:滋養腎氣、調和脾胃、修復虛損等,從而達到整體提升元氣的目的。 其功效的發揮,也與粟米的品種、炮製方法以及患者的具體情況密切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古籍的觀點略有差異,需要綜合理解。
6. 止瀉
粟米,也就是小米,作為單方藥材,其止瀉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依靠其「涼性」來達到目的,而是其整體作用的體現。
《食療本草》明確指出「陳粟米:止痢」,這是粟米止瀉功效的最直接證據。而其他醫籍則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機理。
《本草綱目》認為粟米「氣寒下滲,腎之谷也」,並指出「虛熱消渴洩痢,皆腎病也」,認為粟米能透過滲利小便,洩去腎邪,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這暗示粟米止瀉可能與調節腎氣、改善體內水液代謝失衡有關。 部分洩瀉是由於胃腸積熱引起的,而《本草經集註》及《本草書名》等書中提到陳粟米能「解煩悶」、「主胃熱」,這也說明粟米能清熱降火,緩解因胃熱導致的腹瀉。
《隨息居飲食譜》提到粟米「性較涼」,這點與其止瀉作用相符,涼性食物能緩解腸胃炎症,抑制腸蠕動過快。 但單純的「涼性」並不足以解釋粟米止瀉的全部機理, 《滇南本草》記載粟米能治「霍亂吐瀉,肚疼痢疾,水瀉不止」,說明其功效並非僅限於輕微腹瀉,對於較為嚴重的洩瀉也有一定的療效。
綜上所述,粟米止瀉功效並非單一機理,而是其清熱、降火、利尿、調節腎氣等多重作用的綜合結果。 且陳粟米療效更佳,這也與現代中醫的炮製理念相符,炮製能改變藥物性質,增強療效。
7. 清熱利尿
粟米,即小米,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清熱利尿功效,主要體現在陳粟米的應用上。
多部典籍都提及粟米具有清熱作用。《名醫別錄》記載其“去胃脾中熱,益氣”,《本草書名》則明確指出“主胃熱,消渴,利小便”。 《日用本草》更進一步強調“陳者更良”,說明陳粟米清熱利尿功效更佳。《本草綱目》李時珍也指出粟米“氣寒下滲,腎之谷也”,其寒涼之性有助於清瀉虛熱。 這與《隨息居飲食譜》中所述“粟米功用與二米略同,而性較涼,病人食之為宜”相符,說明粟米性涼,適合用於治療熱症。
至於利尿作用,《本草書名》與《日用本草》都明確記載粟米能“利小便”。《本草綱目》則從更深層次闡述其機理,認為粟米能“滲利小便,所以洩腎邪也”,並引用羅天益與韓氏醫案佐證粟米粥利尿的臨牀實效,說明其利尿作用並非單純利水,而是通過調節腎臟功能,達到清利濕熱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衍義補遺》指出生粟米和熟粟米難以消化,陳粟米更易於人體吸收,發揮其清熱利尿功效。 總體而言,古籍記載中,粟米,尤其陳粟米,因其寒涼的特性及利水滲濕的功效,被認為具有清熱利尿的效用。
8. 清熱解毒
粟米,也就是小米,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其作用機理與其性味和歸經密切相關。多部典籍記載了粟米的相關療效,雖然著重點略有不同,但整體而言,粟米清熱解毒的功效得到了較為一致的肯定。
《名醫別錄》指出粟米「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說明粟米能清除胃脾積熱。而《本草拾遺》更明確指出粟米粉「解諸毒」,並可治療熱腹痛、鼻衄等熱證,佐以水煮服用。這也與《日用本草》中「和中益氣,止痢,治消渴,利小便」的記載相呼應,其中「治消渴」指的就是治療因熱邪引起的消渴症,間接體現了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衍義補遺》提到「生者難化,熟者滯氣,隔食生蟲」,以及《隨息居飲食譜》中「性較涼」,說明粟米的食用方式和狀態影響其藥效。陳粟米因其更容易消化,在多部典籍中被認為療效更佳,例如《本草經集註》記載陶弘景認為陳粟米作粉「尤解煩悶」,《本草書名》則指出陳粟米「主胃熱,消渴,利小便」。《滇南本草》更進一步指出粟米能治療因熱邪導致的霍亂吐瀉、肚疼痢疾等症狀。
《本草綱目》則從更深層次闡述了粟米的功效機理,認為粟米「氣寒下滲」,能「降胃火」,並通過「滲利小便」來洩除腎邪,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此外,書中引述其他醫家案例,說明粟米粥能治療淋病,印證了其清熱利濕的功效。總而言之,古籍中對於粟米清熱解毒功效的記載,多角度地佐證了其在治療熱性疾病中的應用價值。
粟米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消炎
粟米中的多糖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多種細菌和真菌的繁殖。例如,玉米多糖已被證明可以抑制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綠膿桿菌的生長。此外,玉米多糖還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減少炎症反應中細胞因子的釋放。動物研究表明,玉米多糖可以抑制小鼠體內炎症反應,減輕炎症症狀。
2. 抗腫瘤
粟米中的多糖成分,如葡聚醣和木聚醣,具有抗腫瘤的功效。這些多糖成分可以通過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並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此外,粟米中的玉米黃質和玉米素等類胡蘿蔔素,也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可以幫助預防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3. 降血脂
- 粟米的膳食纖維含量豐富,能幫助降低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從而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
- 粟米中的卵磷脂可乳化膽固醇,使其更易被排出體外。
- 粟米中的植物固醇能與膽固醇競爭腸道吸收位點,減少膽固醇的吸收。
- 粟米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
4. 降血糖
粟米中的多糖成分具有降血糖作用,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其機理可能是:多糖成分進入人體後,在消化道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被腸道吸收後進入血液,刺激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是一種降血糖激素,它可以促進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臟葡萄糖的輸出,從而降低血糖水平。另外,粟米中的膳食纖維也有助於降低血糖水平。膳食纖維是一種不能被人體消化的物質,它可以延緩葡萄糖的吸收,使血糖水平上升較慢。
5. 抗氧化
粟米中的抗氧化物質不只維生素C和β-胡蘿蔔素,還包括玉米黃質、葉黃素等。這些抗氧化劑協同作用,可有效清除體內自由基,減緩細胞氧化損傷,延緩衰老,降低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此外,粟米中的抗氧化物質還能保護視力,增強免疫力,促進消化吸收。
粟米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煮粥。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熬汁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日用本草》:與杏仁同食,令人吐瀉。
粟米相關的方劑
粟米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粟米含有的化學成分
脂肪(Fat), 蛋白氮(proteinnitrogen), 灰分(Ash), 澱粉(Starch), 原糖(reducingsugar), 不皂化物(Unsaponifiablematter), 固體脂肪酸(Solidfattyacids), 液體脂肪酸(liquidfattyacids), 谷蛋白(glutelin), 醇溶蛋白(prolamine), 球蛋白(Globulin), 穀氨酸(glutamicacid), 脯氨酸(proline), 丙氨酸(alanine), 蛋氨酸(methionine), 賴氨酸(lysine), a-澱粉酶抑制劑(a-amylaseinhibitor), 甘油單葡萄糖酯(monoglucosylglyceride), 甘油二葡萄糖酯(diglucosylglyceride), 非澱粉多糖(nonstarchypolysaccharicdes), 蔗糖(sucrose), 棉子糖(Raffinose), 葡萄糖(glucose), 果糖(fructose), 半乳糖(Galactose), 鉬(molybdenum)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