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茹湯

QING ZHU R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肺經 22%
脾經 21%
膽經 7%
膀胱經 7%
腎經 5%
大腸經 5%
胃經
肺經
脾經
膽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青竹茹湯中加入蘆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利濕:蘆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生津止渴之功效。與青竹茹、竹茹等清熱化痰藥物配伍,可加強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的效果,用於治療熱病痰熱壅肺、咳嗽氣喘、胸悶等症。

二、涼血止血:蘆根還具有一定的涼血止血作用,可緩解熱病引起的口渴、發熱、煩躁等症狀,並輔助止血,減少出血量。與青竹茹、竹茹等藥物合用,可增強整體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

青竹茹湯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其清熱化痰、止嘔止渴的功效。

竹茹為竹子去皮後的竹莖內壁,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其清熱化痰的功效源於其寒性,可清熱降火,並能化解肺熱痰濁。

而竹茹止嘔止渴的功效則源於其甘味,能滋潤燥熱,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同時也可解除口渴。

因此,在青竹茹湯中加入竹茹,可有效清熱化痰,止嘔止渴,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效果。

青竹茹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中含有青竹茹、陳皮、茯苓、甘草及粟米等多種中藥材。其中,粟米的加入有其特殊的考量與意義。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粟米味甘性平,能夠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胃、利水消腫之效。在青竹茹湯中,粟米主要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並能增強整個方劑對脾胃的滋養和調理功能。此外,粟米還能夠幫助改善因脾胃虛弱所導致的食少、乏力等症狀。因此,在此方中加入粟米,不僅可以增強治療效果,還能夠全面調理人體機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青竹茹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調和藥性:青竹茹性寒,味苦,善清肺熱,止咳化痰。生薑性溫,味辛,能散寒止嘔,和胃止嘔。二者配伍,寒溫相濟,可避免單味藥性過於偏寒,避免寒涼傷胃,更好地發揮清熱化痰功效。

二、 增強療效:生薑辛溫,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藥效的發揮。同時,生薑還能溫中止嘔,配合青竹茹清熱化痰,更有效地治療痰熱咳嗽、胸悶嘔逆等症狀。

主治功效


青竹茹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青竹茹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症狀:

  1. 陰陽易:這是一種房事後出現的病症,主要表現為身體沉重、氣短、小腹絞痛、頭重、四肢拘急,嚴重者可出現手足抽搐,甚至死亡。在《傷寒六書》、《醫學綱目》、《陰證略例》等醫書中都有相關記載。
  2. 熱氣上衝胸:患者會感到一股熱氣從腹部向上衝至胸口,伴有手足拘急、抽搐等症狀,類似中風的表現。見於《衛生寶鑑》、《世醫得效方》、《婦人大全良方》、《仲景傷寒補亡論》、《類證活人書》、《古今醫統大全》等多部醫書。
  3. 妊娠惡阻:即孕婦的嚴重嘔吐症狀,表現為嘔吐不止、無法進食。相關記載見於《廣嗣要語》、《濟陰綱目》、《胎產心法》、《備急千金要方》、《濟世珍寶》。
  4. 霍亂:患者出現上吐下瀉、口渴不止的症狀。在《聖濟總錄》中有記載。

治療原理分析

青竹茹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清熱降逆:方中竹茹性味甘寒,具有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熱邪,緩解熱氣上衝的症狀。栝蔞根(部分方劑中含有)也有清熱生津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熱象。
  2. 理氣和中:方中常配伍橘皮、生薑等藥材。橘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生薑溫中止嘔、發散風寒,二者合用可以調理脾胃氣機,緩解嘔吐、腹痛等症狀。
  3. 滋陰生津:部分方劑中會加入人參、烏梅等藥材,這些藥材具有益氣生津的作用,可以補充因嘔吐、腹瀉等原因造成的津液損耗,緩解口渴等症狀。
  4. 安神定搐:竹茹本身也具有安神的功效,對於陰陽易等病症中出現的手足拘急、抽搐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方劑組成與功效

雖然各個醫書記載的青竹茹湯組成略有差異,但核心藥物為竹茹,常配伍蘆根粟米生薑,並且不同醫書會根據具體症狀添加不同藥材,例如:

  • 《聖濟總錄》中治療霍亂的青竹茹湯,加入了人參烏梅,增強了益氣生津、止渴的作用。
  • 《奇效良方》《婦人大全良方》中治療熱氣上衝胸的青竹茹湯,則以竹茹栝蔞根為主,增強了清熱生津的作用。
  • 《濟陰綱目》《胎產心法》中治療妊娠惡阻的青竹茹湯,加入了橘皮白茯苓半夏,增強了理氣和中、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

綜上所述,青竹茹湯以竹茹為君藥,通過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理氣和中、滋陰生津等作用,達到治療陰陽易、熱氣上衝胸、妊娠惡阻、霍亂等病症的目的。不同醫書根據具體病症的不同,對方劑組成進行了調整,以更好地發揮療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化痰、和胃止嘔的功效,適合於傷寒後,噦乾嘔,不下食的患者。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嘔吐乾嘔

相同名稱方劑


青竹茹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六。 組成:生蘆根(切)1升,青竹茹1升,粟米3合,生薑2兩。 主治:傷寒後,噦乾嘔,不下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