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回生養胃丹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有二:
- 燥濕健脾: 蒼朮味苦辛性溫,能燥濕健脾,祛除脾胃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脾胃為後天之本,濕氣阻滯脾胃,會導致食慾不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蒼朮有助於消除這些症狀,增強胃氣,促進消化。
- 理氣止痛: 蒼朮還具有理氣止痛之效,能疏肝理氣,緩解胃脘疼痛。胃痛常由氣滯、濕阻、寒凝等因素引起,蒼朮能行氣化濕,溫中散寒,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蒼朮在回生養胃丹中,發揮著健脾燥濕、理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緩解胃痛,達到回生養胃之功效。
回生養胃丹中加入蓮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養胃: 蓮子味甘性平,入脾、腎經,具有養心安神、健脾止瀉、清熱降火之效。對於胃虛脾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蓮子能起到健脾養胃、增進食慾的作用。
- 滋陰補腎: 蓮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蛋白質有助於修復胃黏膜,維生素和礦物質則能滋陰補腎,提高機體免疫力。對於脾腎虧虛、胃陰不足所致的胃病,蓮子能起到滋補、緩解的作用。
「回生養胃丹」方劑中使用豬肚,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用價值:
- 補益脾胃: 豬肚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補虛健脾、和胃止痛之效。其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能增強脾胃功能,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狀有調理作用。
- 固護腸胃: 豬肚中含有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等物質,具有滋陰養胃、保護腸胃黏膜的作用,可緩解胃潰瘍、胃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因此,將豬肚納入「回生養胃丹」方劑,可以發揮其補脾益胃、固護腸胃的功效,達到治療胃病的目的。
回生養胃丹方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源於其止嘔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嘔降逆的功效。對於因痰濁阻肺、胃氣上逆而引起的嘔吐,天南星能有效抑制嘔吐,並促進胃氣下降,達到養胃之效。
此外,天南星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緩解胃部疼痛,並促進胃潰瘍的癒合。然而,天南星屬於有毒藥材,需謹慎使用,並需遵照醫師指示服用,避免過量或長期使用造成不良反應。
回生養胃丹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胃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胃散寒、止嘔的作用。對於因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胃寒疼痛等症狀,生薑能起到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
- 助藥力: 生薑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回生養胃丹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較難吸收的藥物,而生薑可以溫陽助氣,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回生養胃丹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辛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胃脘脹滿、噁心嘔吐往往與脾胃濕熱、痰濁阻滯有關,半夏可有效清除濕痰,改善胃氣上逆,達到止嘔的效果。
- 和胃止痛: 半夏除了化痰,還具有和胃止痛的作用。對於因胃寒、濕邪導致的胃痛,半夏可以溫暖脾胃,消散寒濕,緩解疼痛。
因此,回生養胃丹中加入半夏,是為了達到燥濕化痰、和胃止痛的功效,進而改善胃部不適,促進恢復。
回生養胃丹中包含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咳: 橘紅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回生養胃丹多用於治療胃寒、脾虛所致的胃痛、腹脹、食少等症,而橘紅的理氣作用可以幫助緩解胃腸氣滯,從而減輕胃痛和腹脹。
- 燥濕化痰: 橘紅還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胃寒脾虛者常伴有痰濕阻滯,橘紅可以幫助祛除痰濕,促進胃氣運化,有利於改善消化功能,增進食慾。
因此,橘紅在回生養胃丹中起到了理氣止咳、燥濕化痰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胃寒、脾虛所致的症狀。
回生養胃丹中包含粟米,主要源於其以下特性:
- 健脾益胃:粟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補益氣血的功效,能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對於因脾胃不和導致的胃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 利水消腫:粟米含有豐富的鉀元素,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胃部水腫,改善胃部不適。
因此,回生養胃丹中加入粟米,有助於增強其健脾益胃、利水消腫的效果,促進胃部健康。
回生養胃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補氣益脾:人參味甘性溫,入脾經,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消化功能。對於胃氣虛弱、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人參能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有助於恢復胃的功能,促進營養吸收。
- 回陽救逆:人參有回陽救逆之效,能振奮心陽,改善心臟功能,對於氣虛乏力、面色蒼白、手足冰涼等症狀,人參能起到溫補心陽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血循環,恢復身體機能。
因此,回生養胃丹中加入人參,旨在通過補氣益脾和回陽救逆的功效,達到恢復胃功能、改善體質的目的。
回生養胃丹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消化: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的功能。脾胃為後天之本,主管運化水谷精微,若脾胃虛弱,則消化功能下降,易導致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白朮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胃病。
- 燥濕化痰,止嘔止瀉:白朮還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祛除脾胃濕邪,改善脾胃濕困所致的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
總之,白朮在回生養胃丹中發揮著健脾益氣、助消化、燥濕化痰等功效,有助於改善胃病患者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症狀。
回生養胃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胃失和降,脾胃運化失常,常導致水濕停滯,而茯苓能利水滲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胃部濕氣重、食慾不振等症狀。
二、寧心安神:茯苓亦有寧心安神的功效,能改善因脾胃失調而引發的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回生養胃丹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心神不安等症,茯苓的加入有助於提升療效,改善患者整體狀態。
回生養胃丹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健脾:厚朴性辛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行氣消積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濕濁內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厚朴能有效改善。
- 降逆止嘔:厚朴能降逆氣,止嘔吐。對於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呃逆等症,厚朴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厚朴在回生養胃丹中起到燥濕健脾、降逆止嘔的作用,幫助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緩解相關症狀。
「回生養胃丹」方劑中加入「蓬莪朮」的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蓬莪朮性溫,味辛、苦,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滯、健脾開胃之效。對於胃脘脹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蓬莪朮可通過行氣消積,促進脾胃運化,達到緩解胃痛、增進食慾的作用。
其二,蓬莪朮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並可改善脾胃功能,提升整體消化能力,從而有助於改善因胃氣不足導致的氣血虧虛,恢復身體元氣,故可作為「回生養胃」之藥材。
回生養胃丹中加入蓽澄茄,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胃止痛: 蓽澄茄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蓽澄茄能有效溫暖脾胃,緩解疼痛。
- 化積消食: 蓽澄茄還具有消食積、化滯氣的功效,對於飲食不節、積滯不消、胃脘脹滿等症狀,蓽澄茄能促進消化,排除積食。
綜上所述,蓽澄茄在回生養胃丹中,能發揮溫胃止痛、化積消食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養胃健脾的效果。
回生養胃丹中加入砂仁,主要原因如下:
1. 溫胃止嘔:砂仁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止嘔逆。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導致的胃脘冷痛、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砂仁能起到溫胃散寒、止嘔的效果。
2. 理氣消食:砂仁具備行氣消食的作用,可以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食物,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消引起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砂仁能起到理氣消食的作用。
總之,砂仁在回生養胃丹中,起到了溫胃止嘔、理氣消食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食積不消等症狀,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回生養胃丹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三稜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瘀的功效。回生養胃丹多用於治療胃脘脹痛、消化不良等症,三稜可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瘀滯,緩解胃部疼痛。
- 健脾消食:三稜亦有健脾消食的作用,能幫助消化食物,減少胃部負擔。對於食積停滯、胃口不佳等症狀,三稜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起到輔助養胃的作用。
回生養胃丹中加入白荳蔻,主要是由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 行氣溫胃:白荳蔻味辛性溫,能理氣消脹,溫中散寒,對於胃寒、胃氣不通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化濕止嘔:白荳蔻亦具化濕止嘔之效,可用於治療濕阻中焦、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
因此,白荳蔻的加入,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寒、氣滯濕阻所致的胃痛、胃脹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回生養胃的功效。
回生養胃丹中加入穀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食化積: 穀芽性味甘涼,入脾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回生養胃丹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穀芽的加入有助於促進食物消化,減輕胃腸負擔,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 清熱生津: 穀芽除了消食化積外,還具有一定的清熱生津作用,可緩解因胃熱引起的口渴、煩躁等症狀。對於一些伴有胃熱、口乾舌燥的脾胃虛弱患者,穀芽的加入能起到清熱解暑、滋陰生津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調理脾胃。
回生養胃丹方中加入麥芽,主要基於其健脾消食的功效。麥芽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健脾、和胃止痛之效。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腹脹腹痛等症狀,麥芽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加速食物消化吸收,緩解胃部不適。此外,麥芽還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改善胃腸道功能,促進整體健康。因此,麥芽在回生養胃丹方中起到輔助消化、健脾益胃的作用,有助於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改善胃部疾患。
回生養胃丹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回生養胃丹多以辛溫燥烈之品為主,甘草能緩和藥性,避免燥傷胃氣,使藥力更平和。
- 益氣健脾: 甘草具益氣健脾之效,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胃氣虛弱者,可起到補益作用,提升藥效。
此外,甘草還能解毒,並輔助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功效,因此在回生養胃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回生養胃丹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胃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寒邪犯胃、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溫腎助陽:丁香亦具溫腎助陽之效,能溫補腎陽,改善脾胃虛寒,對於因脾胃虛寒所致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回生養胃丹中加入丁香,可有效溫胃散寒、行氣止痛,同時兼顧溫腎助陽,以達到溫補脾胃、改善胃痛等症狀的功效。
回生養胃丹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健脾和胃:木香味苦辛,性溫,歸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木香能促進胃腸蠕動,緩解消化不良,增進食慾,達到養胃的作用。
- 燥濕化痰,清熱解毒:木香亦具燥濕化痰、清熱解毒之效。對於脾胃濕熱、痰阻中焦、胸悶腹脹等症,木香能起到化解痰濕、清熱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回生養胃丹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沉香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對於因脾胃虛寒、氣滯血瘀導致的胃痛、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降逆止嘔: 沉香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胃氣上逆、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反胃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沉香在回生養胃丹中可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氣滯血瘀等引起的胃部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回生養胃丹」的傳統功效主治分析如下: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真元虛損,心胃不交」所致的一系列病證,核心病機為脾虛濕盛、痰飲內阻,兼見氣滯與津液代謝失常。具體表現包括:
- 脾胃虛弱,濕濁內停:症見飲食不納、嘔吐酸水、脾臟受濕。
- 痰飲阻滯中焦:因脾失健運,津液不化為氣血反聚為痰飲,積於中脘,影響傳導功能,致大腸燥澀(氣機不暢,津液不布)、小便反多而赤(濕濁下流,氣化不利)。
- 久病成頑症:若痰濕氣滯長期不化,可能發展為「翻胃結腸」(類似於反胃、噎膈或腸道梗阻等頑固病症)。
——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健脾燥濕、化痰行氣、溫中和胃」為核心,結合「補虛瀉實」的配伍思路,可分為以下幾組藥物:
1. 健脾祛濕、化痰醒胃
- 蒼朮(米泔制):強化燥濕健脾,米泔水製可減其辛烈之性,增強和中效果。
- 蓮肉(酒浸):補脾止瀉,酒製助其溫通之力。
- 豬肚:以形補形,補益脾胃之氣。
- 南星(薑汁/土炒)、半夏(醋製):化痰降逆,薑制減毒,醋制增強消積之效。
- 橘紅(灶心土炒):理氣化痰,土炒增強溫中止嘔作用。
- 粟米(薑汁製):和胃安中,薑汁製助其升發胃氣。
2. 益氣補虛、助運中焦
-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子湯架構):補益脾氣,恢復運化功能。
- 白豆蔻、砂仁、丁香:溫中醒脾,化濕行氣,解決氣滯濕阻之痞滿。
3. 行氣消積、活血通滯
- 厚朴、三稜、莪朮(均薑制或醋炒):破氣消積,醋製增強化瘀之力,適合痰濕兼氣血瘀滯者。
- 木香、沉香:理氣止痛,降逆調中,針對痰阻氣逆之嘔噯。
- 穀芽、麥芽:消食化滯,助脾胃升清降濁。
4. 溫陽化飲、調和水火
- 蓽澄茄:溫中散寒,輔助化解痰飲陰凝之性。
- 伏龍肝(或黃土)炒藥:借其溫澀之性,固護中焦,止嘔攝津。
——
全方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標本兼治:
- 治標:針對痰濕、氣滯、食積等實邪,用半夏、南星、三稜、莪朮等化痰破積。
- 治本:以四君子湯補脾,蒼朮、豬肚等健脾祛濕,從源頭杜絕痰濕生成。
動靜結合:
- 動藥(如木香、砂仁、莪朮)行氣破滯,靜藥(如人參、蓮肉)補虛固本,使補而不滯,攻不傷正。
升降並調:
- 升清:穀芽、麥芽助脾胃升發;降濁:沉香、半夏降逆止嘔,恢復中焦樞紐功能。
此方通過多層次調理,旨在重建「脾升胃降」的生理循環,適用於「虛中夾實」的複雜脾胃病症,尤其適合長期痰濕內阻、氣機逆亂而致的頑固性消化道疾病。
傳統服藥法
蒼朮(米泔水浸3日,洗淨曬乾,再換浸3日)4兩,蓮肉(酒浸1宿)4兩,雄豬肚1個(壁上揉擦洗淨,入蒼朮、蓮肉在內,以線縫緊,用好酒煮爛,取入石血內搗如泥,捻作小餅,烘乾加後藥),南星4兩(切細,薑汁浸1宿,以伏龍肝同炒,去伏龍肝用。或用黃土炒亦可),半夏4兩(泡,曬乾,細切,好醋浸7日,蒸熟),橘紅4兩(以灶心止炒,去土用),粟米4兩(薑汁浸、蒸、焙),人參1兩,白朮1兩,白茯苓1兩,厚朴(薑汁炒)1兩,蓬朮1兩(醋炒),蓽澄茄1兩,砂仁1兩,三稜1兩(醋炒),白豆蔻1兩,谷芽(炒)1兩,麥芽(炒)1兩,甘草1兩,丁香5錢,木香5錢,沈香5錢。
上為末,稀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0丸,空心陳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回生養胃丹是一張具有健脾益氣、和胃降逆功效的中藥方劑,它主要用於治療真元虛損、心胃不交、精神耗散、脾臟受濕、飲食不納、五味不成、津液反成痰飲聚於中脘,不能傳道,以至大腸燥澀,小便反多而赤,或時嘔吐酸水,久成翻胃結腸之症。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回生養胃丹, 出處:《古今醫鑑》卷五。 組成:蒼朮(米泔水浸3日,洗淨曬乾,再換浸3日)4兩,蓮肉(酒浸1宿)4兩,雄豬肚1個(壁上揉擦洗淨,入蒼朮、蓮肉在內,以線縫緊,用好酒煮爛,取入石血內搗如泥,撚作小餅,烘乾加後藥),南星4兩(切細,薑汁浸1宿,以伏龍肝同炒,去伏龍肝用。或用黃土炒亦可),半夏4兩(泡,曬乾,細切,好醋浸7日,蒸熟),橘紅4兩(以竈心土炒,去土用),粟米4兩(薑汁浸、蒸、焙),人參1兩,白朮1兩,白茯苓1兩,厚朴(薑汁炒)1兩,蓬朮1兩(醋炒),蓽澄茄1兩,砂仁1兩,三棱1兩(醋炒),白豆蔻1兩,谷芽(炒)1兩,麥芽(炒)1兩,甘草1兩,丁香5錢,木香5錢,沉香5錢。 主治:真元虛損,心胃不交,精神耗散,脾臟受濕,飲食不納,五味不成,津液反成痰飲聚於中脘,不能傳道,以至大腸燥澀,小便反多而赤,或時嘔吐酸水,久成翻胃結腸之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