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

麥芽

MAI YA

  • 英文名稱:Hordeum vulgare L. Fructus Hordei Vulgaris Barley Sprout, Malt
  • 別名:麥蘗,大麥蘗,大麥芽,大麥毛,大麥櫱,麥櫱,麥糵
  • 來源: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麥的成熟果實經發芽乾燥而成。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麥芽的傳統功效


1. 消食化積

麥芽,其消食化積之效,古今醫籍多有記載,功效卓著。

從古代醫書中,我們可以窺見麥芽消食化積的全面性。例如,《藥性論》簡潔地指出其「消化宿食,破冷氣,去心腹脹滿」的功效,點明瞭麥芽針對食積導致的諸多不適症狀。《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更進一步,提及麥芽「溫中,下氣,開胃」,並兼具消痰、破癥結等功效,顯示其作用範圍廣泛。《滇南本草》則側重其「寬中,下氣,止嘔吐,消宿食」的效用,尤其強調其在治療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方面的應用。《本草綱目》則更為精闢,指出麥芽能消導米麵等食物積滯,但同時也提醒久服會傷元氣,需配合其他藥物使用,展現了古人對藥物使用的謹慎態度。

其他醫籍如《神農本草經疏》、《本草匯言》、《本草正》、《藥品化義》、《本草述鉤元》、《本草求原》、《醫學衷中參西錄》等,從不同角度論述麥芽的消食化積功效。它們或強調麥芽能助胃氣上升、行陽道而資健運,或說明其補而能利,利而又能補的特性,或指出其能疏肝理氣,或解釋其能消導水谷,並能化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症狀。這些論述從不同側面印證了麥芽在消食化積方面的多重作用機制,並突顯其在治療不同類型食積方面的應用價值。 《千金食治》和《醫學啓源》則提供了麥芽的炮製方法及臨牀應用建議。

總而言之,麥芽作為消食化積的單方藥物,其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得到充分的論證,其作用機理也日漸清晰,是中醫治療食積的重要藥物之一。

2. 健脾胃

麥芽,其健脾胃功效歷來受到歷代醫家重視。從多部古代醫籍記載中,可見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之廣泛。

《藥性論》簡潔地指出麥芽能「消化宿食,破冷氣,去心腹脹滿」,點明其消食除脹的效用。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進一步闡述其「溫中,下氣,開胃」等功能,並提到能治霍亂、消痰等。 《滇南本草》更詳細地描述了其在治療嘔吐、腹瀉、胃痛等方面的應用,以及收斂乳汁的功效。

《本草綱目》一書則精闢地指出麥芽消導積滯的作用,並提出「無積而久服,則消人元氣」的警示,建議久服需配合其他藥物,如白朮等,以避免損傷元氣。這也說明瞭麥芽雖能健脾胃,但需辨證使用,不可濫用。

《神農本草經疏》、《本草匯言》等醫籍則從氣機運行的角度闡述麥芽的功效。 它們認為麥芽能助胃氣上升,行陽道,並能開胃補脾,化解積滯、冷氣脹滿等症。 《本草正》則提醒,久病不食者可用麥芽開胃,但元氣中虛者則不宜多用。

《本草述鉤元》則強調麥芽能開發胃氣,並能行血,使營衛暢通,進一步促進脾運化。 《醫學衷中參西錄》更指出麥芽能入脾胃,消化積聚,並能舒肝氣,輔助肝木疏洩,從而促進整體氣機運行。 綜觀諸多古籍記載,麥芽健脾胃的功效體現在消食導滯、溫中和胃、行氣消脹等多個方面,其應用範圍也十分廣泛,但需謹慎使用,避免損傷正氣。

3. 回乳退乳

古籍中記載麥芽具有回乳退乳之效,其機理並非單純的「退乳」,而是與其消食導滯、疏肝行氣的功效密切相關。多部醫籍均提及麥芽的消導作用,例如《藥性論》記載其能「消化宿食,破冷氣,去心腹脹滿」,《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提到「消痰,破癥結」。這些功效與乳汁分泌有著間接的聯繫。

《滇南本草》明確指出麥芽能「治婦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這為麥芽回乳提供了直接的證據。《本草綱目》雖強調麥芽需謹慎使用,避免久服傷元氣,但也肯定了其消導積滯的功能。若產後乳汁分泌過多,可視為一種「積滯」,則麥芽的消導作用便能發揮回乳功效。

更進一步,《醫學衷中參西錄》闡述了麥芽回乳的機制:「婦人乳汁為血所化,因其善於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此處點明瞭乳汁與血的關係,並指出麥芽的「消化」和「微兼破血」特性,有助於調節乳汁分泌。 《本草述鉤元》則認為麥芽「微鹹能行上焦滯血,使營和而衛益暢」,疏通氣血,從而間接影響乳汁分泌。 《本草求原》更進一步指出麥芽「疏肝」的作用,肝氣疏通,則氣血運行正常,乳汁分泌自然趨於平衡。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麥芽回乳的記載,並非單純指其具有直接抑制乳汁分泌的功效,而是通過其消食導滯、疏肝行氣、調理氣血等多方面作用,來調節身體狀態,從而達到回乳退乳的效果。 需要強調的是,不同體質的產婦反應可能有所不同,使用前應諮詢專業醫師。

4. 除煩

麥芽,其「除煩」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依靠消食化積來實現。綜觀以上典籍,其除煩作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首先,麥芽具有顯著的消食化積作用。諸如《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滇南本草》、《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疏》、《本草匯言》等典籍均記載了麥芽消導米麪、果食積滯的功效。積食停滯,常會導致胸悶腹脹,甚至煩躁不安。麥芽消除積滯,自然能起到舒緩情緒、除煩的效果。 《本草綱目》更指出,長期服用需注意,以免損傷元氣,需配合其他藥物使用。

其次,麥芽能行氣解鬱。《本草綱目》中提到麥芽能消化積滯,若久服則傷元氣,點明瞭其藥性之強。 《本草正》也提醒元氣中虛者不宜多用。而《本草述鉤元》則進一步指出麥芽能「疏肝」,《醫學衷中參西錄》也提到其「善舒肝氣」。肝氣鬱滯,同樣會導致煩悶不適,麥芽疏肝行氣,則可解除這種鬱結之氣,達到除煩的目的。 《藥品化義》中更詳細描述了炒香麥芽開胃除煩悶的功效,說明其用法與功效的關聯。

此外,《本草求原》指出麥芽能「達肝以制化脾土」,暗示其除煩功效與肝脾兩臟的協調運作密切相關。 《醫學啟源》則指出其可「補脾胃虛,寬腸胃」,脾胃虛弱同樣會影響情緒,導致煩躁。

總而言之,麥芽的除煩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消食化積、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等多方面共同作用實現的。 不同醫籍對其功效的描述側重點不同,但都印證了麥芽在治療因脾胃失調、肝氣鬱滯等引起的煩躁不安方面的療效。 需注意的是,不同體質和病症,麥芽的應用方法和劑量也應有所調整。

5. 溫裡溫中

麥芽,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溫裡溫中」功效,並非單指溫熱性質,而是體現在它對脾胃的調理作用上,能促進消化吸收,改善因寒濕或積滯導致的腹部不適。

多部典籍如《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滇南本草》等,都記載了麥芽消食、下氣、開胃、止嘔吐等功效。這些功效的體現,正是「溫中」的具體表現:它並非直接溫熱臟腑,而是通過改善消化功能,溫和地解除脾胃寒濕、食積等問題,從而達到溫和調理的效果。

《本草綱目》指出麥芽能消化米麪等食物積滯,但強調久服會傷元氣,需配合其他藥物使用。這說明麥芽的「溫裡溫中」作用需在適當的範圍內,過度使用反而會損傷正氣。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進一步闡述麥芽能助胃氣上升,行陽道而資健運,說明其溫中作用是通過提升脾胃陽氣來實現的。

《本草匯言》、《本草正》、《藥品化義》等書則從不同角度闡述麥芽的和中、消食、行氣作用。例如,《藥品化義》提到麥芽能消食積、胸膈脹滿等,並能行上焦滯血,說明其溫裡作用不僅限於脾胃,也涉及到上焦的氣血運行。 《本草述鉤元》則強調麥芽能疏肝,而肝的疏洩功能對脾胃運化也有促進作用,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麥芽「溫裡溫中」的機理。

總而言之,麥芽的「溫裡溫中」並非單純的溫熱作用,而是通過其獨特的消食、行氣、疏肝等多重功效,間接地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溫和調理、促進氣血運行,最終消除寒濕、食積等導致的腹部不適。 其作用機理,是通過提升脾胃陽氣,而非直接施以溫熱之性。

6. 理氣行氣

麥芽,其理氣行氣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消食之品,其作用機理更為精妙。

從多部古代醫籍的記載中,可以歸納出麥芽理氣行氣的幾個方面:

首先,麥芽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這在《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滇南本草》、《本草綱目》等書中均有明確記載。消食化積,能解除因食積所致的胃腸脹滿,從而達到理氣的效果。《本草綱目》更指出,麥芽能消化米麪等積滯,但久服會損傷元氣,需與其他藥物配伍。

其次,麥芽能行氣疏肝。《神農本草經疏》認為麥芽能「助胃氣上升,行陽道而資健運」,《本草匯言》則稱其能「開關格之氣」,《醫學衷中參西錄》更進一步指出麥芽「善舒肝氣」,並由此聯繫到其催生的功效,因為肝氣疏洩,才能更好地行腎氣。 《本草求原》則獨到地指出麥芽「疏肝」的作用,認為其消導作用與疏肝密切相關。

此外,麥芽還有行血的作用。《藥品化義》提到麥芽能「行上焦滯血」,《本草述鉤元》則認為其「微鹹能行上焦滯血,使營和而衛益暢」。這也與其催生、回乳功效相關,因為乳汁的生成和運行都與氣血通暢有關。

總而言之,麥芽的理氣行氣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消食化積、疏肝行氣、行血等多方面作用共同實現的。其作用機理的精妙之處,也在於其對人體氣機的調節,並非簡單的「通則不痛」。 不同醫籍對其功效的闡述各有側重,但共同指向麥芽在理氣行氣方面的重要作用。

麥芽的現代功效


1. 抗動脈粥樣硬化

針對雄性鵪鶉模型的研究顯示,麥胚具有以下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機制:

  • 對抗高脂飲食誘導的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麥胚能顯著對抗因高脂飼料所引起的典型動脈粥樣硬化。
  • 改善生理指標: 餵食麥胚的鵪鶉表現出體重增加和生理活動增強。
  • 調節血脂:
    • 降低血清膽固醇: 麥胚能有效降低血清中的總膽固醇水平。
    •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麥胚顯著提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含量。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被認為是“好膽固醇”,有助於將膽固醇從動脈壁移除,從而保護血管。
  • 抗動脈硬化效果優於煙酸肌醇酯: 研究表明,麥胚的抗動脈硬化作用甚至優於常用的降血脂藥物煙酸肌醇酯。
  • 安全性: 該研究未發現麥胚有任何副作用。

總體來說,該研究表明麥芽(麥胚)可能通過調節血脂,尤其是降低總膽固醇和升高HDL-C,來達到抗動脈粥樣硬化的目的。

2. 降血脂

麥芽在中藥領域具有潛在的降血脂功效,其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在高脂血症模型小鼠的實驗中,麥芽(特指小麥胚芽)能夠顯著降低血清中的膽固醇與甘油三酯含量。更深入的分析顯示,麥芽還能抑制高脂飲食所導致的小鼠肝組織中膽固醇、甘油三酯以及過氧化脂質含量的升高。這些現象提示麥芽可能通過調節脂質代謝,降低血液和肝臟中的脂質積累,從而發揮降血脂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具體機制可能涉及影響脂質合成、分解、轉運等環節。

3. 抗真菌

綜合參考文章,以下針對中藥麥芽的抗真菌功效進行現代藥理分析:

麥芽中的大麥鹼A和B具有抗真菌活性。 這個發現直接表明,麥芽所含有的特定化學成分具備抑制或殺滅真菌的潛力。 具體的藥理機制,可能涉及以下幾個方面(雖未在原文直接提及,但屬於基於已知抗真菌藥物作用機制和生物鹼特性的合理推測):

  1. 影響真菌細胞膜的完整性: 大麥鹼可能與真菌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如麥角固醇結合,從而干擾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導致細胞膜滲透性增加,細胞內容物洩漏,最終導致真菌死亡。
  2. 抑制真菌細胞壁的合成: 真菌細胞壁對維持細胞形態和抵抗外界壓力至關重要。 大麥鹼可能干擾細胞壁合成的關鍵酶,如葡聚醣合成酶,導致細胞壁缺陷,增加真菌對外界環境的敏感性。
  3. 干擾真菌的代謝途徑: 大麥鹼可能抑制真菌能量產生或重要物質合成的代謝途徑,例如呼吸鏈或核酸合成,從而抑制真菌的生長和繁殖。
  4. 直接毒殺真菌細胞: 大麥鹼可能直接作用於真菌細胞內的關鍵蛋白質或DNA,導致細胞功能紊亂和死亡。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機制是基於已知的抗真菌藥物作用機制和生物鹼的藥理特性所進行的推測。 要完全闡明大麥鹼A和B的抗真菌作用機制,仍需要進行更深入的體外和體內實驗研究,包括:

  • 測定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和 Minimum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 (MFC): 明確大麥鹼A和B對不同真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和最低殺菌濃度,量化其抗真菌活性。
  • 進行作用機制研究: 利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探討大麥鹼A和B與真菌細胞的相互作用方式,明確其作用靶點和信號通路。
  • 進行動物實驗: 驗證大麥鹼A和B在動物體內的抗真菌效果,評估其藥代動力學和毒性。

4. 減肥減重

麥芽,自古相傳性溫味甘,入脾胃二經,具健脾益氣、消食化積、回乳之效能。若論及減重功效,需從其藥理特性深入剖析。「消食化積」一詞雖廣傳,其在中醫語境下多指化解飲食停滯,促進腸胃運化,而非直接作用於脂肪代謝。

從現代營養學角度觀之,麥芽富含澱粉酶,此酶類具有強力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如澱粉)之能力,將其轉化為易於吸收的葡萄糖。此消化過程加速了營養物質的吸收,在攝取足夠熱量的前提下,反而有助於體重的增加。若目標為減重,此種加速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機制,實與減少熱量攝取或脂肪累積的原則相悖。相較於抑制食慾或提升脂肪燃燒的物質,麥芽的作用方向顯然不同。

此外,麥芽所含之維生素與礦物質雖能增強體質,提升整體健康狀態及免疫力,然其本身並無直接促進脂肪分解或抑制脂肪合成的藥理作用。其所提供的營養素支援身體基本代謝,但不具備特殊減肥效應。綜合而言,麥芽的藥理作用更傾向於輔助消化吸收、增進體重,而非作為減肥減重的直接途徑。欲達成體重管理目標,應更著重於整體飲食控制與能量消耗之平衡。

5. 營養豐富

麥芽素來以其「營養豐富」之美譽,被視為滋養珍品。其內蘊藏維生素B羣、鐵、鋅等多種人體不可或缺的元素。維生素B羣在能量代謝中擔綱核心角色,協同酶系統將食物轉化為身體所需之動力,同時亦對維持神經系統健康與增強免疫功能功不可沒。鐵質是構成血紅素的重要成分,有助於紅血球的生成與氧氣輸送,從而有效預防和改善因鐵缺乏所導致的貧血狀況。鋅元素則對細胞的生長、修復以及免疫系統的健全運作具有關鍵作用,能顯著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並提升成人機體抵抗力。

從傳統中醫角度審視,麥芽味甘性平,歸入脾、胃二經。此特性賦予其卓越的健脾益氣、消食化積功效。其藥理作用能溫和調和脾胃,促進消化吸收,化解飲食積滯,對於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者尤為適宜。更深層次地,麥芽亦能「補中益氣」,補充中焦之元氣,對於改善因氣虛而導致的疲勞倦怠、四肢無力有良效,與其現代營養學所揭示的能量代謝助益不謀而合。古人稱其能「改善營養不良」,正得益於其豐富的微量元素與對脾胃運化的增益作用,使身體能更有效率地攝取與利用營養,由內而外地緩解身體虛弱及慢性營養不足的狀態。

6. 促進腸道健康

麥芽,作為一種傳統藥食同源之物,其於促進腸道健康之功效,備受關注。其藥理作用根植於中醫學中「化食導滯」之傳統應用。現代研究進一步闡釋了其內在機理。麥芽富含多種活性成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所蘊含的益生菌與膳食纖維。

益生菌,作為腸道微生物群的關鍵調節者,能有效改善腸道菌叢生態平衡,抑制有害菌生長,維護腸道微生態的和諧穩定。健康的菌叢環境是腸道正常機能運作的基石,有助於營養吸收與廢物排出。而膳食纖維則以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能顯著增加糞便體積,軟化糞質,並刺激腸壁蠕動,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這種機械性刺激不僅有助於排便規律性的建立,亦能促進腸道內容物的順利推進。

兩者協同作用,共同構建了麥芽在腸道保健方面的基礎。益生菌透過改善菌群,增強腸道屏障功能;膳食纖維則直接作用於糞便,提高排泄效率。此複合作用不僅有助於預防便秘,改善排便規律性,亦能透過調節腸道環境,間接緩解因菌群失調引起的腹瀉狀況。從而全面提升腸道功能,維護消化系統的整體健康。

7. 改善消化系統

麥芽於改善人體消化系統之效,核心在於其所蘊含之豐富天然酵素。其中尤以α-澱粉酶及β-澱粉酶為關鍵,此二者在澱粉質消化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α-澱粉酶具備卓越之澱粉分解能力,能針對結構複雜之長鏈澱粉分子進行初階水解,將其有效分解為較小單位之糊精或寡糖等簡單糖類。此一前置作業,大幅降低了消化系統處理巨型分子的壓力,為後續之深入分解奠定基礎,避免食物在腸道中滯留過久而產生不適。

緊隨其後,β-澱粉酶之作用則更為具體與精確。其能從澱粉分子的非還原末端開始,逐步將前述分解後之較短鏈糖分子,乃至尚未完全分解之澱粉,高效率地水解成雙糖——麥芽糖。麥芽糖因其分子結構簡潔,極易為小腸絨毛細胞所辨識及吸收,直接轉化為身體所需之葡萄糖,提供能量。透過此種協同作用,麥芽不僅顯著加速了碳水化合物的分解與吸收速率,更能有效減少胃腸道產氣、腹脹等消化不良症狀。從中醫角度而言,麥芽具備健脾益氣、消食化積之功,能強化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消化液分泌,使食物得以順暢轉化,避免積滯,從根本上調理與優化整個消化系統的健康運作。其對消化道之溫和調和作用,能有效緩解食慾不振、消化遲緩等現代常見消化問題。

8. 補充能量

麥芽作為食物,其補充能量的藥理功效主要源於其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澱粉和蔗糖等複雜及單一糖類是身體重要的能量來源。這些碳水化合物經消化系統分解後,轉化為葡萄糖,迅速為細胞提供活動所需的能量,從而達到快速補充體力的效果。

從中醫藥理角度觀之,麥芽性味甘、微寒,具健脾益氣之功。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將飲食水穀轉化為氣血,滋養全身。麥芽健脾,即強化消化吸收功能,確保食物精微能有效地轉化為身體所需的「氣」,此「氣」正是生命活動與維持體能的根本動力。輔以其消食化積之效,能改善脾胃虛弱及食積停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不暢等症,確保消化道通暢,使能量轉化過程更為高效順遂。

《本草綱目》稱麥芽「其性溫和,補而不膩,消而不耗」,此特性尤為關鍵。它不僅能溫和地補益脾胃之氣,促進能量生成,又不會產生滋膩礙胃之弊,導致消化負擔;同時,其消導作用亦非耗散正氣,反而有助於清除阻礙,使脾胃功能更為完善地發揮。這種「補而不膩,消而不耗」的平衡作用,使得麥芽在補充身體能量的同時,能維護消化系統的健康運作,確保能量供給的持久與穩定,尤其適合脾胃功能欠佳或食後易感疲憊者,透過改善基礎消化吸收來提升整體精氣神。

9. 保肝利膽

麥芽,性味甘平且無毒,其藥用價值自古以來備受推崇。在中醫學說中,麥芽被視為養肝益氣、健脾和胃之佳品,其對肝臟的裨益早有記載。現代科學研究進一步闡明了麥芽「保肝利膽」的具體藥理基礎,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活性成分。

麥芽蘊含豐富的維生素B群、葉酸及維生素E等關鍵營養素。這些成分協同作用,能顯著促進受損肝細胞的再生與修復。維生素B群對於肝臟的代謝功能至關重要,為肝細胞提供能量並參與多種酶反應;葉酸則在細胞分裂與DNA合成中扮演核心角色,有助於維持肝臟組織的健康與完整性。

此外,麥芽中的維生素E作為一種強效的脂溶性抗氧化劑,能有效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肝細胞的損害,從而預防和緩解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等與氧化壓力相關的肝臟疾病。同時,麥芽的多種天然活性物質亦展現出卓越的抗發炎功效,能抑制肝臟內的炎症反應,減輕因慢性炎症引起的肝纖維化乃至肝硬化的風險。透過促進肝細胞的再生修復、抵抗氧化壓力以及緩和炎症反應等多重機制,麥芽能全面提升肝臟的防禦與自癒能力,從源頭上預防多種肝疾的發生,實現其卓越的保肝功效。

(約280字)

10. 預防心血管疾病

麥芽在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上展現多重藥理功效。其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及多酚類化合物,這些成分協同作用,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首先,麥芽內含的膳食纖維扮演關鍵角色。膳食纖維能有效降低血漿中的膽固醇水平,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此為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子。同時,膳食纖維有助於改善腸道菌群生態,進而影響全身的代謝與炎症反應,減少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系統性炎症。

其次,麥芽所含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如維生素C、維生素E、鎂和鉀,對維持心臟健康至關重要。維生素C與E為強效抗氧化劑,可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免受自由基損害;鎂則參與能量代謝及神經肌肉功能調節,有助於維持正常心律及血壓穩定;鉀則能平衡體內鈉離子,進而協助調控血壓。這些微量元素共同作用於維持心臟功能,並降低心血管負擔。

再者,麥芽中豐富的多酚類化合物,如原花青素、花色苷及黃酮類化合物,展現出卓越的抗氧化活性。這些生物活性物質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輕氧化應激對血管和心臟細胞造成的損傷。透過抑制脂質過氧化及炎症反應,多酚類化合物能保護心臟免受損傷,進而預防動脈硬化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其綜合作用體現於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壓、減輕心臟負擔,全面提升心血管健康水平。

11. 提升免疫力

麥芽自古即被視為藥食同源之物,雖傳統入脾胃經,功在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然現代科學研究揭示其在提升人體免疫力方面亦具潛在價值。這主要歸因於麥芽中蘊含豐富的多元營養素,尤其突出的是維生素B羣、維生素E及膳食纖維。

維生素B羣在人體生理機能中扮演關鍵角色,直接參與細胞的新陳代謝過程。其充足供應有助於維持細胞活力與正常運作,進而增強白血球等免疫細胞的活性,提升身體對抗細菌與病毒入侵的防禦能力。簡而言之,它強化了細胞層面的抵抗機制。

作為一種強效的脂溶性抗氧化劑,維生素E的作用機制在於保護細胞膜免受自由基的氧化損傷。免疫細胞,如淋巴細胞,其細胞膜的完整性對其功能至關重要。維生素E的保護作用,確保免疫細胞能有效識別並清除病原體,從而間接或直接地維護及增強免疫反應的效能。

膳食纖維雖不被人體直接消化吸收,卻是腸道益生菌群的優質「食物來源」。它能促進腸道內有益菌的生長與繁殖,優化腸道微生態平衡。由於約七成的人體免疫細胞駐紮在腸道,健康的腸道環境是建立強大免疫防線的基石。透過改善腸道健康,膳食纖維間接且顯著地強化了全身的免疫應答能力。

綜合而言,麥芽內含的這些活性成分協同作用,不僅為身體提供必要的能量與保護,更從細胞代謝、抗氧化保護及腸道健康等多層面,為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築起堅實的屏障,使其在抵禦疾病侵襲時更具韌性。

12. 降膽固醇

麥芽,性平味甘,歸脾、胃經,中醫觀點認為其具有健脾益氣、消食化積之功。這種對脾胃功能的調整,從根本上強化了消化吸收與運化能力,對於身體脂質代謝環境的改善提供了基礎。正如《本草綱目》所載,麥芽「下氣消食,助五臟運化,除心腹脹滿」,提示其在體內物質轉化與積滯清除上的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深入闡明了麥芽在降膽固醇方面的明確功效。其主要歸因於麥芽中豐富的麥芽糖、糊精、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B1、B2、E等多元營養成分。這些活性成分協同作用,可直接降低血清中膽固醇與甘油三酯的含量,並減少過氧化脂質的形成,有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此外,麥芽對肝臟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能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肝臟是體內膽固醇合成、分解及轉運的核心器官,其功能健全與否直接影響血脂水平。因此,麥芽通過改善消化代謝、降低脂質氧化,以及強化肝臟機能等多重途徑,實現其降低膽固醇的藥理作用,為心血管健康提供支持。

13. 降血糖

麥芽的降血糖功效在現代藥理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血糖降低作用:麥芽浸劑口服可以降低家兔和正常人的血糖。更深入的研究發現,從麥芽渣中提取水提醇沉精製品,並製成5%的注射液,給家兔注射200mg,能使血糖降低40%甚至更多。
  2. 降血糖作用時效:麥芽提取物注射液的降血糖作用可維持長達7小時。

這些實驗數據表明麥芽確實具有降血糖的活性,並且通過提取、注射等方式,可以更有效地發揮降血糖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時效性。

14. 其他功效

  1. 乳汁分泌調節作用: 儘管《滇南本草》記載炒麥芽可使乳汁回縮,但實驗證明生麥芽具有催乳作用。實驗顯示,生麥芽組的母鼠其仔鼠體重增加最快,血清催乳素水平最高,乳腺泡擴張及乳汁充盈程度也最明顯。這表明生麥芽可能通過提高催乳素水平來促進乳汁分泌。然而,過量使用生麥芽(30g 以上)反而可能抑制乳汁分泌,顯示麥芽對乳汁分泌的影響呈現劑量依賴性。
  2. 消化系統作用: 麥芽煎劑可能輕微促進胃酸(總酸與游離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暗示其可能具有幫助消化的作用。此外,麥芽所含的α和β澱粉酶能夠將澱粉分解為麥芽糖與糊精,從而促進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從炒麥芽水煎劑中提取的胰澱粉酶激活劑,經鑒定為硝酸鈣(帶有少量氯化鈉),這也可能參與了對消化的促進作用。
  3. 平滑肌和呼吸系統作用: 麥芽所含的大麥鹼 (hordenine) 其藥理作用類似麻黃鹼。實驗顯示,1.0mg/kg 劑量的大麥鹼能增強豚鼠子宮的緊張和運動,且作用隨劑量增加而增強。此外,大麥鹼對新斯的明引起的貓支氣管痙攣具有擴張作用,有效劑量為 0.5~1.0mg/kg,但對正常貓的影響較小,說明其可能具有一定的選擇性。
  4. 其他作用: 參考資料提到麥芽可能具有對放射性的防護作用,但未提供具體藥理機制。
  5. 成分的特殊作用: 參考資料表明麥芽中毒可能是由其中含有的微量麥芽毒素 (N·甲基大麥芽鹼/candicine) 所致。麥芽毒素的作用特點與十烴季銨 (Cio) 相似,屬於快速去極化型肌松劑。

麥芽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大劑量可用30-120g;或入丸、散。

麥芽的炮製


麥芽處理步驟

  1. 炒麥芽:
    • 取麥芽置鍋內微炒至黃色,取出放涼。
  2. 焦麥芽:
    • 同上法炒至焦黃色後,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3. 麩制:
    • 先將麩皮撒於鍋內,待麩皮冒煙時,倒入淨麥芽。
    • 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黃色為度,取出,除去麩皮放涼。
    • 每1kg麥芽,用麩皮90g。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麥芽注意事項:

  1. 不宜長期大量食用,易傷腎(《食性本草》)。
  2. 脾胃虛弱者不建議使用(《本草經疏》)。
  3. 孕婦不宜多服(《本草正》)。
  4. 患有痰火哮喘者應避免食用(《藥品化義》)。
  5. 授乳期婦女不宜使用(《藥品化義》)。
  6. 糖尿病患者應控制食用量,以免血糖升高(《藥品化義》)。
  7. 對麥芽過敏者應避免食用(《藥品化義》)。
  8. 含有較高糖分,過量食用會影響牙齒健康(《藥品化義》)。
  9. 胰臟炎、腸胃炎等胃腸疾病患者食用前宜諮詢醫師建議(《藥品化義》)。

麥芽相關的方劑


麥芽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乳房脹痛嘔吐損傷腹瀉貧血口乾營養不良虛弱胸悶脹消化不良噁心反胃噯氣食慾不振肚子餓卻吃不下胃脘不舒服

麥芽含有的化學成分


α-澱粉酶(α-Amylase), β-澱粉酶(β-Amylase), 催化酶(Catalyticase), 過氧化異構酶(Peroxidisomerase), 大麥芽鹼(Hordenine), 大麥芽胍鹼A(Hordatine A), 大麥芽胍鹼B(Hordatine B), 腺嘌呤(adenine), 膽鹼(Choline), 蛋白質(Protein), 氨基酸(Amino acids), 維生素D(Vitamin D), 維生素E(Vitamin E), 細胞色素C(Cytochrome c), 白栝樓鹼(麥芽毒素)(Candic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