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和脾宣化飲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和脾宣化飲旨在健脾和胃,而陳皮能疏理脾胃氣機,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 調和藥性: 方劑中可能存在一些寒涼藥性較重的藥材,陳皮的溫性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於損傷脾胃的作用,使藥物更協調地發揮療效。
和脾宣化飲中加入萊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 萊菔子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消脹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積停滯等症狀,萊菔子可以促進消化,緩解腹脹不適。
- 潤燥滑腸: 萊菔子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潤燥滑腸作用,有助於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積滯。這對於脾胃虛弱、腸道功能失調導致的便祕患者,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和脾宣化飲中加入前胡,主要是基於其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前胡味辛、性微寒,入肺、肝經。其善於疏散肝氣鬱結,對於肝氣不舒、氣機阻滯所致的胸悶、嘔吐、腹脹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和脾宣化飲以健脾和胃為主要目的,加入前胡可以幫助脾胃氣機升降正常運作,促進消化吸收,減少脾胃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達到整體調理脾胃功能的目的。
和脾宣化飲中加入大腹皮,主要是基於其行氣消脹、健脾利濕的功效。
大腹皮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其行氣消脹作用,可以緩解脾胃氣機阻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同時,大腹皮亦能健脾利濕,有助於消除脾胃濕熱,促進水液代謝,緩解腹瀉、小便不利等症狀。
因此,在和脾宣化飲中加入大腹皮,可以協同其他藥物,達到健脾和胃、行氣利濕之效。
「和脾宣化飲」方劑中加入黑豆,主要是因為黑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以下功效:
- 健脾和胃:黑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B羣、鐵、鋅等營養素,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 補腎益氣:黑豆亦具補腎益氣之效,能改善腎虛所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乏力等症狀。
因此,黑豆的加入能協同方中其他藥材,達到健脾和胃、補腎益氣的功效,使整體療效更為顯著。
和脾宣化飲中加入麥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麥芽性味甘平,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和脾宣化飲多用於脾胃虛弱、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麥芽能幫助消解積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 和中理氣:麥芽還具有一定的理氣作用,能緩解脾胃氣機阻滯,促進氣血運行,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和脾宣化飲中常與其他理氣藥物配合使用,共同達到和中理氣、促進脾胃運化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和脾宣化飲」主治二類證候:
- 痘後飲食過傷:小兒痘瘡癒後,因過食導致脾胃氣機壅滯,出現腹脹飽悶、煩躁叫喊等症狀。此為痘毒初退,脾胃虛弱,運化不及所致。
- 痧氣食結:痧症(外感穢濁邪氣)合併飲食積滯,氣機不通,表現為胸悶、腹中絞痛。此類證候多屬邪氣與食滯互結,阻遏中焦。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行氣消脹為核心
- 廣皮(陳皮)、大腹皮:辛溫行氣,專解中焦氣滯,尤其大腹皮經黑豆湯泡製,兼可祛濕濁,針對痧氣穢濁特性。
- 萊菔子(半生半炒):生者上行宣肺氣,炒者下行消食積,一藥雙向調節氣機與積滯。
消食導滯為輔助
- 山楂(重用1-2兩煎湯代水):酸甘化陰,活血消肉食積滯,以其為「藥引」增強全方導滯之力。
- 麥芽:甘平入脾胃,專消穀麵之積,與山楂相配覆蓋常見飲食所傷。
宣降肺氣以助脾運
- 前胡:苦辛微寒,宣散風熱兼降氣化痰,針對痧氣或痘後外邪未清、肺失宣降之機。
- 卷舒(考據應為「神曲」異名):炒用健脾消食,助麥芽、山楂分解食積。
全方配伍邏輯
此方以「疏通中焦氣滯」為主軸,結合消食、輕宣肺氣,形成「脾胃同調、氣食並治」的特點:
- 氣機層面:陳皮、大腹皮理氣寬中,萊菔子升降氣機,解決「氣壅飽悶」。
- 積滯層面:山楂、麥芽、神曲(卷舒)消各類食積,對應「飲食過傷」。
- 邪氣層面:前胡宣透餘邪,大腹皮除穢,契合「痧氣」夾雜食滯的病機。
經典應用引申
從《痧脹玉衡》補入劑量可知,此方亦為「痧症食結」而設,重用山楂煎湯,取其活血緩急之效,緩解腹痛絞痛。整體藥性平和,符合小兒痘後及痧症體虛不耐攻伐之需,體現「和脾」為本、「宣化」為標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廣皮2錢,萊菔子(半生半炒)2錢,前胡2錢,卷舒(炒)2錢,大腹皮(去黑1翳,黑豆湯泡洗)2錢,麥芽2錢。
山楂1-2兩煎湯代水。
二十八號恆象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竹四(《痧症全書》卷下)。方中諸藥用量原缺,據(痧脹玉衡)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和脾宣化飲, 出處:《救偏瑣言·備用良方》。 組成:廣皮2錢,萊菔子(半生半炒)2錢,前胡2錢,卷舒(炒)2錢,大腹皮(去黑翳,黑豆湯泡洗)2錢,麥芽2錢。 主治:痘後飲食過傷,氣壅飽悶,叫喊不已者。痧氣食結,胸中飽悶,腹內絞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