臌症神效散

臌症神效散

GU ZHENG SHEN XI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大腸經 20%
胃經 20%
小腸經 10%
膀胱經 10%
腎經 10%
肺經 10%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臌症神效散中加入麥芽,主要原因有二:

一、消食化積:麥芽性味甘平,入脾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臌症多因脾胃虛弱,飲食積滯所致,麥芽有助於消解積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緩解臌症。

二、利水消腫:麥芽亦具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配合其他藥材,可更有效地改善臌症引起的腹脹、水腫等症狀。

臌症神效散中包含檳榔,主要是利用其消積導滯的功效。檳榔味苦、辛,性溫,入胃、大腸經,具有消食導滯、驅蟲殺蟲等作用。

臌症常由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濕濁停滯所致,表現為腹脹、腹痛、納呆等症狀。檳榔能促進消化、消除積滯,有助於緩解臌症的症狀。此外,檳榔還有利尿消腫的作用,也能輔助治療臌症。

臌症神效散中加入甘遂,主要基於其瀉水消腫的功效。甘遂性寒,味苦辛,入膀胱經,具有強力利水消腫的作用,對於臌症患者常見的腹脹積水、水腫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然而,甘遂毒性較大,使用時需謹慎。其峻下逐水的作用,若使用不當,容易造成腸胃損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臌症神效散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切不可自行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臌症神效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水腫脹滿」,即古代所謂「臌脹」之症。其特徵為腹部脹大如鼓,皮色蒼黃,甚則青筋暴露,屬中醫「風、癆、臍、膈」四大難症之一。傳統認為此症多因氣滯、血瘀、水停所致,治法需兼顧行氣、逐水、消積。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及作用

  1. 炒麥芽(1錢)

    • 具有消食和中之效,能助脾胃運化,消除積滯。針對脹滿之因於食積或脾虛濕阻者,可疏解中焦氣機,為方中緩和之品。
  2. 檳榔(1錢)

    • 行氣利水、消積導滯。其辛散苦降之性,能破氣下行,疏通三焦氣機,兼有輕度瀉下作用,協助消除腹水脹滿。
  3. 甘遂(1錢)

    • 為峻下逐水要藥,力猛效速,專攻水飲停聚。其性苦寒,能直達水窠,通利二便,促使體內積水從下而泄,乃此方攻邪之主藥。

配伍邏輯

本方以「消—行—攻」為治療思路:

  • 消(麥芽):先解脾胃之滯,為後續藥物開路。
  • 行(檳榔):調暢氣機,使水濕得有下行之途。
  • 攻(甘遂):峻逐水飲,直接消除腫脹之標。
    三藥合用,形成逐水不傷正(麥芽護胃)、攻邪不滯氣(檳榔行氣)的結構。

特殊服法意義

  1. 黃酒沖服

    • 酒性辛熱,能溫通血脈,助藥勢迅速布散,增強逐水藥的透達之力。
  2. 八十日後服豬肝末

    • 豬肝滋養肝血,契合「肝主疏泄」之理,防長期攻伐傷陰血,且以形補形,針對臌脹常見的「肝病傳脾」病機。
  3. 百日後食鯽魚

    • 鯽魚健脾利水,性質平和,此時邪去大半,轉為補脾以絕水濕再生之源。

忌鹽百日之理

鹽味鹹入腎,過量易助水濕停聚。臌脹多與腎氣不化相關,忌鹽可減輕腎負擔,避免水腫復發。

總結

此方以逐水為核心,配合行氣、消積之法,兼顧攻補節奏,體現「治標急則攻邪,緩則固本」的傳統思路。其分階段調養(攻邪→補肝→健脾)的设计,彰顯古代醫家對臌脹「久病入絡」「肝脾腎同調」的深刻認知。

傳統服藥法


炒麥芽1錢,檳榔1錢,甘遂1錢。
上為細末。
每服5分,黃酒沖服。到八十天買豬肝1付,去淨白皮,以竹刀切片,放沙鍋內焙乾,為細末,開水沖服;至一百天吃鯽魚補之,而調料不忌矣。
忌鹽、醋百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通便的功效,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臌症神效散,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炒麥芽1錢,檳榔1錢,甘遂1錢。 主治:水腫脹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