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疳丸中添加蒼朮,主要基於其健脾燥濕、祛風止癢的功效。
蒼朮性味辛溫,歸脾、胃經,能健脾燥濕,利水消腫,對於脾胃虛弱、濕氣困阻所致的疳積、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此外,蒼朮還有祛風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消疳丸的組成中,加入蒼朮可以起到健脾燥濕、祛風止癢的功效,從而達到消疳止瀉、改善脾胃功能的目的。
消疳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消疳丸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而疳積常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導致食積不化,痰濕內阻所致。陳皮可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於化解積滯,消除疳積。
二、降逆止嘔:陳皮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小兒疳積常伴有嘔吐,陳皮可降胃氣,止嘔逆,緩解嘔吐症狀,提升療效。
消疳丸方劑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厚朴燥溼健脾,消食化積: 小兒疳積多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常,積滯內停所致。厚朴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溼健脾、消食化積之功,可幫助脾胃運化水溼,消解積滯,改善食慾不振、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 厚朴行氣止痛,調理氣機: 厚朴不僅能消食化積,還能行氣止痛,調理氣機。小兒疳積常伴有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厚朴可疏肝理氣,順暢氣機,緩解疼痛,改善腸道功能,幫助消化吸收。
消疳丸中加入枳殼,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消積之功效。
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脾、胃經,能疏肝理氣、消食導滯。對於疳積病症,尤其是由脾胃氣滯、食積不化導致者,枳殼可理氣消積,促進消化,緩解腹脹等症狀。同時,枳殼也能降逆止嘔,對於伴隨食積的嘔吐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枳殼在消疳丸中起到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積消解,達到治療疳積的目的。
消疳丸中包含檳榔,主要原因如下:
1. 消積化滯:檳榔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驅蟲殺蟲之效。對於脾胃積滯、疳積腹脹等症狀,檳榔能促進消化吸收,排除宿食,改善食慾不振。
2. 行氣止痛:檳榔亦具行氣止痛之功,對於因積滯而導致的腹痛、腹脹,檳榔能通過行氣活血,緩解疼痛,改善症狀。
因此,消疳丸中加入檳榔,旨在通過其消積化滯、行氣止痛之功效,達到治療小兒疳積、改善食慾、緩解腹痛的目的。
消疳丸中加入神麴,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消食: 神麴為麥芽、神曲、山藥、茯苓等藥材的混合物,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導滯之效。孩童脾胃功能較弱,易積食,神麴可助其消食化積,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 燥濕化痰: 神麴還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對於因脾胃濕熱導致的積食、咳嗽、痰多等症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消疳丸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兒童脾胃虛弱,易積食停滯,山楂能幫助消化食物,緩解積食引起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 活血化瘀: 山楂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氣血運行,促進消化吸收,從而達到消疳止瀉的效果。
因此,山楂在消疳丸中起着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是治療小兒疳積的重要藥材。
消疳丸中包含麥芽,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消積: 麥芽味甘性涼,入脾胃經,具有健脾消食、和胃止嘔的功效。疳積多因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引起,麥芽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從而消滅積滯。
- 清熱解毒: 麥芽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因積滯引起的發熱、口渴、便祕等症狀,進一步幫助消除疳積。
消疳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 三稜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散結、消積化滯的功效。兒童疳積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感染病邪,導致脾胃運化失常,積滯停滯於中,而三稜能理氣消積,促進脾胃運化,排除積滯,改善疳積症狀。
2. 活血化瘀: 三稜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疳積症狀也有較好療效。
消疳丸方劑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消食化積:莪朮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功效。消疳丸主要針對小兒疳積,即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積食停滯的病症,而莪朮能幫助消食化積,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恢復小兒的健康。
- 活血化瘀:莪朮還具活血化瘀的作用。疳積症除了消化不良,也可能伴隨血瘀,影響脾胃氣血運化。莪朮能活血化瘀,改善氣血循環,促進營養吸收,進一步改善疳積症狀。
總之,莪朮在消疳丸方劑中發揮著消食化積和活血化瘀的作用,是治療小兒疳積的重要藥物。
消疳丸方劑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健脾消食: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食、和胃止嘔之功效。孩童脾胃虛弱,易積食,砂仁能幫助消解積滯,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 溫中散寒:砂仁還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能溫暖脾胃,改善因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對於脾胃虛寒、寒濕積滯所致的疳積,砂仁能起到溫中祛寒、健脾消積的作用。
消疳丸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疳積病症多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常,積滯停聚而致。茯苓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溼,幫助脾胃運化水溼,排除積滯,從而改善脾胃功能,緩解疳積症狀。
二、寧心安神: 茯苓還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可緩解因脾虛運化失常導致的煩躁不安、睡眠不佳等症狀。這對於一些伴有煩躁、失眠的疳積患兒,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消疳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清熱解毒,瀉火除疳: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疳積多因脾胃積熱、濕熱蘊結所致,而黃連能清熱瀉火,消解脾胃積熱,達到除疳止瀉的效果。
二、 配伍協調,增效減毒:消疳丸中多含有苦寒之品,如黃芩、黃柏等,而黃連可與這些藥物相互配合,既能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又能避免單味藥物過於寒涼,減輕其副作用,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消疳丸方中使用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胡黃連性寒,味苦,歸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消疳丸主要針對小兒疳積,而疳積常伴隨脾胃濕熱、積滯,胡黃連可清熱解毒,燥濕化積,緩解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消疳丸中其他藥物如山楂、麥芽等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之效。胡黃連與之搭配,可增強清熱解毒、消食化積的作用,達到整體療效。
消疳丸中包含蕪荑,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蕪荑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消疳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而疳積常伴隨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蕪荑可清熱解毒,緩解這些不適。
- 健脾消積,利濕止瀉: 蕪荑亦能健脾消積,利濕止瀉。疳積患兒常因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導致積滯停滯,蕪荑可促進脾胃消化吸收,消食積,利濕止瀉,改善腸胃功能。
綜合而言,蕪荑在消疳丸中,可清熱解毒、殺蟲止癢,同時也能健脾消積、利濕止瀉,從多方面改善疳積患兒的症狀。
消疳丸中加入蘆薈,主要源於其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的功效。
蘆薈性寒,味苦,入肝、胃經,能清熱瀉火,尤其對熱毒蘊積於腸胃所致的疳積、腹脹、便祕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其清熱解毒的作用能 消除體內積熱,而瀉火通便則有助於 排出腸道積滯,從而達到消疳止瀉的功效。
此外,蘆薈還有 潤腸通便 的作用,有助於改善便祕,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吸收,進一步提高療效。
消疳丸中包含使君子,主要有以下原因:
- 驅蟲功效:使君子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其果實具有驅除腸道寄生蟲的功效,尤擅長驅除蛔蟲、蟯蟲等。消疳丸多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而疳積常由寄生蟲感染引起,因此加入使君子可以達到驅蟲消疳的效果。
- 健脾開胃:使君子除了驅蟲作用外,也具有健脾開胃的功效。小兒疳積常伴隨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使君子能促進消化吸收,增強食慾,輔助改善疳積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消疳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如下:
此方主治「小兒五疳」,屬中醫兒科常見病症,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蟲積內擾所致。其主要表現包括:
- 形體消瘦(皮黃肌瘦、發直尿白):疳證日久,氣血虧虛,毛髮失養而枯直,尿液清長無色。
- 腹脹積滯(肚大青筋):脾胃運化失常,氣機壅滯,形成虛中夾實之證。
- 異嗜癖(好食泥、炭、茶、米之物):蟲積或脾胃濕熱,導致異常飲食偏好。
- ** digestive tract症狀**(吐瀉、積塊、蟲痛):腸胃功能紊亂,或蟲體寄生引發腹痛嘔瀉。
綜觀此證,關鍵病機為 「脾虛夾積、氣滯蟲擾」,治宜 消積導滯、行氣殺蟲。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行氣破滯
- 木香:辛溫香竄,善行脾胃氣滯,緩解脘腹脹滿。
- 檳榔:降氣破滯,兼能驅蟲,針對蟲積與腸胃壅塞。
- 青皮:疏肝破氣,消積化滯,尤長於祛除脘腹頑固氣結。
- 薑黃:活血行氣,與青皮協同破滯,兼除脹滿疼痛。
邏輯:此組藥物側重 調暢氣機,通過行氣、破氣、降氣,解除因積滯或蟲擾導致的 氣機阻塞,為後續消積殺蟲奠定基礎。
2. 消積導滯
- 炒蘿蔔子(萊菔子):降氣化痰,消食除脹,專攻米麵炭泥之食積。
- 牽牛子:瀉下逐水,通利二便,推陳致新以祛有形之積滯。
邏輯:蘿蔔子偏於消化有形食積,牽牛子則 通瀉水穀糟粕,兩者配合可將積滯從大小便分消,尤其適合 實證明顯(如腹硬、便秘)者。
3. 潛在殺蟲作用
- 檳榔、牽牛子均有 驅殺腸道寄生蟲 之效,尤其檳榔對縧蟲、蛔蟲有效,間接改善異嗜癖與蟲痛。
整體方義
全方以 「通泄」為核心,通過行氣、消積、瀉下、驅蟲,標本兼顧:
- 急則治標:先以消導、通瀉解決腹脹、積塊、蟲痛等實證。
- 間接補虛:積滯去則脾胃運化功能得以恢復,氣血漸生,改善消瘦與臟腑虛弱。
配伍巧妙:行氣藥(木香、青皮)與瀉下藥(牽牛子)協同,避免單純瀉下傷正;薑黃兼顧血分氣滯,蘿蔔子針對食積特性,體現 「氣血並調、消補並行」 的疳證治法。
適於 虛實夾雜但偏實證 之疳積,若純虛無積者,則非此方所宜。
傳統服藥法
木香2兩,檳榔2兩,青皮(去瓤)7錢半,薑黃7錢半,蘿蔔子(炒)7錢半,牽牛子7錢半。
上為末,糊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20-30丸,食後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消疳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服用消疳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疳丸, 出處:《仙拈集》卷四引《靈秘丹藥》。 組成:銀珠(水飛)1錢,兒茶1錢,老茶3分,黃柏炭3分,輕粉5分。 主治:下疳。
消疳丸, 出處:《惠直堂方》卷四。 組成:蘆薈1兩(煅),胡黃連5錢,五谷蟲(先洗,瓦焙乾)2兩。 主治:疳眼。因飲食失節,以致腹大面黃,肝血不能養目。
消疳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二。 組成:木香2兩,檳榔2兩,青皮(去瓤)7錢半,薑黃7錢半,蘿蔔子(炒)7錢半,牽牛子7錢半。 主治:小兒諸般腹脹,四肢腫滿,氣上喘促,小便不利。
消疳丸, 出處:《集驗良方》卷五。 組成:山楂4兩,陳皮1兩,枳實1兩(炒),胡連1兩,青黛5錢,蘆薈(煅)5錢,人參5錢,使君子肉(煨)1兩,青皮(炒)5錢,莪朮(醋炒)5錢,蕪荑6錢,神曲(炒)6錢。 主治:小兒肚大筋青,身熱肉瘦,牙疳口臭。
消疳丸, 出處:《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組成:茅山蒼朮4兩(1兩用鹽3錢化水1碗浸,1兩用酒1碗浸,1兩用陳土攪泥水待泥沉,用上面清泥水浸,1兩用米泔水浸,春 夏 秋 冬7日,每日倒換,擦洗1次。浸畢撈起,刮去粗皮,銼片曬乾,微炒)。 主治:疳積。
消疳丸,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蒼朮(米泔浸,炒)、陳皮、厚朴(薑汁炒)、枳殼(面炒)、檳榔、神曲(炒)、山楂(去子)、麥芽(炒)、三棱(煨)、莪朮(煨)、砂仁、茯苓(去皮)、黃連(炒)、胡黃連、蕪荑仁、蘆薈、使君子(去殼)各等分。 主治:小兒五疳,皮黃肌瘦,發直尿白,肚大青筋,好食泥、炭、茶、米之物,或吐或瀉,腹內積塊,諸蟲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