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疳理脾湯

消疳理脾湯

XIAO GAN LI P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1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脾經 25%
肝經 16%
大腸經 11%
肺經 8%
膽經 5%
心經 5%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疳理脾湯中加入蕪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疳止瀉:蕪荑味苦澀,性寒,入脾胃經。其具有消積化滯、止瀉止痢的功效,可針對脾胃積滯、食積不化、腹瀉等疳症病症,起到消積化滯、止瀉止痛的作用。
  2. 健脾利濕:蕪荑亦有健脾利濕之效,對於脾虛濕困、脾胃不和所導致的疳積病症,能夠起到健脾益氣、利濕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改善脾胃運化,促進營養吸收。

總而言之,蕪荑在消疳理脾湯中發揮着消疳止瀉、健脾利濕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疳積病症,改善患兒的脾胃功能,促進其健康成長。

消疳理脾湯中加入三稜,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消食化積:三稜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功效,可幫助消化積滯,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積滯所致的疳積症狀。
  2. 行氣止痛:三稜能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有利於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總之,三稜在消疳理脾湯中發揮著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功效,是治療疳積症狀不可或缺的藥材。

消疳理脾湯中包含莪朮,主要原因如下:

一、 消積化滯: 莪朮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破氣消積、行氣止痛之效。對於脾胃積滯、飲食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莪朮能有效促進消化,化解積滯。

二、 健脾和胃: 莪朮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改善脾胃功能,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莪朮能起到調理脾胃、增強消化功能的作用。

總之,消疳理脾湯中加入莪朮,旨在通過消積化滯和健脾和胃雙重功效,全面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疳積的效果。

消疳理脾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消積: 青皮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消積之功效。兒童疳積多因脾胃虛弱,肝氣鬱結,導致食積不化、腹脹腹痛等症狀。青皮可以疏肝理氣,使肝氣舒暢,脾胃功能得到改善,進而促進消化吸收,消解積滯。
  2. 健脾和胃,增進食慾: 青皮還具有健脾和胃之效。兒童疳積往往伴有脾胃虛弱,食慾不振。青皮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吸收,從而增進食慾,幫助兒童恢復體力。

綜上所述,青皮在消疳理脾湯中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消積,以及健脾和胃、增進食慾的作用,是治療兒童疳積的重要藥材之一。

消疳理脾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燥濕,能疏肝理氣,健脾消食,有助於改善脾胃氣機阻滯,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2. 燥濕化痰: 消疳理脾湯多用於治療小兒脾胃虛弱、疳積腹脹等症狀,而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有效化解脾胃濕濁,解除痰濕阻滯,有助於改善小兒消化吸收功能。

消疳理脾湯中包含蘆薈,其原因主要在於蘆薈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

首先,蘆薈能清熱解毒,可針對小兒疳積所致的發熱、口渴、腹痛等症狀。其次,蘆薈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小兒疳積所引發的腸道潰瘍、疼痛等問題。

此外,蘆薈性寒,有助於清熱瀉火,平衡脾胃之熱,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因此,消疳理脾湯中加入蘆薈,能有效改善小兒疳積的症狀,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健脾開胃的功效。

消疳理脾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消食導滯:檳榔味苦辛,性溫,入胃、大腸經,具有消食導滯、驅蟲殺蟲的作用。對於脾胃積滯、食積不化所致的疳積,檳榔能有效消食導滯,促進消化吸收。
  2. 理氣行氣:檳榔能理氣行氣,通利腸道,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脾胃不和,檳榔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脾胃功能,幫助消疳。

總而言之,消疳理脾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利用其消食導滯、理氣行氣的功效,幫助治療脾胃積滯、食積不化所致的疳積,達到消疳理脾的效果。

消疳理脾湯中加入使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驅蟲止瀉: 使君子性甘平,入脾、胃經,具有驅蟲、消積、止瀉之效。小兒疳積常因寄生蟲感染而致,使君子能有效驅除腸道寄生蟲,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緩解疳積症狀。
  2. 健脾消食: 使君子還可健脾消食,促進脾胃運化,利於營養吸收,有助於改善小兒疳積所致的營養不良、面色萎黃等症狀。

總之,使君子在消疳理脾湯中發揮驅蟲止瀉、健脾消食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小兒疳積。

消疳理脾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消疳理脾湯多用藥性偏苦寒之品,如山藥、茯苓等,以清熱利濕、健脾化積。而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可防止藥性過於寒涼,避免損傷脾胃之氣。

2. 增強功效: 甘草與山藥、茯苓等藥物配伍,能增強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消除疳積。

總而言之,甘草在消疳理脾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藥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消疳理脾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燥濕止瀉: 消疳理脾湯主要針對小兒脾胃積熱、濕阻所致的疳積症,而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可有效清除脾胃積熱,減少濕邪對脾胃的侵襲。
  2. 健脾開胃,增進食慾: 黃連雖苦寒,但其苦寒入胃,能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厭食、腹脹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總之,黃連在消疳理脾湯中發揮著清熱瀉火、燥濕止瀉及健脾開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小兒脾胃積熱、濕阻所致的疳積症。

消疳理脾湯中加入胡黃連,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主要針對以下兩方面:

  1. 消疳止瀉: 疳積病症常伴有脾胃濕熱,胡黃連的苦寒之性,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瀉,有助於消滅積滯,緩解腹瀉。
  2. 解毒止痛: 某些疳積病症可能伴有發熱、腹痛等症狀,胡黃連能清熱解毒,並能減輕腸胃炎症,達到止痛的效果。

胡黃連的加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消疳理脾,健脾和胃的功效。

消疳理脾湯中加入麥芽,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消食健脾: 麥芽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健脾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導致的疳積症,麥芽能有效幫助消化,減輕脾胃負擔,促進營養吸收。
  2. 化積導滯: 麥芽善於消食化積,能將積滯的食積化解,排除體外,從而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

消疳理脾湯中加入神麴,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消食化積: 神麴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其主要成分為麴菌,具有促進消化、分解食物、化解積滯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積停滯導致的疳積症狀,神麴能起到良好的調理作用。
  2. 健脾益胃: 神麴除了消食化積外,還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神麴能幫助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功能,從而改善脾胃虛弱的狀態。

總而言之,神麴在消疳理脾湯中的作用,是通過消食化積、健脾益胃,來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疳積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疳理脾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消疳理脾湯」主治「脾疳」,為小兒疳證之一,因脾胃虛損、積滯內停所致。古籍描述其典型症狀包括:

  1. 形體消瘦:面黃肌瘦、頭大頸細,因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
  2. 積滯熱結:身體發熱、口乾煩渴、睡卧喜冷,乃飲食停滯化熱。
  3. 脾胃功能異常:心下痞硬、乳食懶進、好食泥土(異嗜癖),反映脾胃運化失職。
  4. 腹症明顯:肚腹堅硬疼痛、大便腥粘,為積滯內阻、腸腑不通。
  5. 虛實夾雜:時有吐瀉、困倦喜睡,屬脾虛夾積,正氣不足而邪滯未去。

此方針對「脾虛夾積」之病機,以「消疳積、健脾胃、清鬱熱」為核心治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共13味藥,可分為四大類別,協同發揮「消導積滯、殺蟲消疳、理氣健脾、清熱除煩」之效:

  1. 殺蟲消疳(針對蟲積、食積)

    • 蕪荑、使君子肉:專攻殺蟲,治小兒蟲積腹痛。
    • 蘆薈:瀉下通便,清肝殺蟲,導滯熱從大便出。
    • 檳榔:行氣破滯,殺蟲消積,兼能通便。
  2. 破積導滯(針對氣血瘀滯與食積)

    • 三稜、莪朮: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善治癥瘕痞塊(肚腹堅硬)。
    • 青皮、陳皮:青皮破氣疏肝,陳皮理氣健脾,合調中焦氣機。
  3. 健脾消食(恢復脾胃運化)

    • 炒麥芽、炒神曲:消食化積,助脾胃腐熟水穀。
    • 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
  4. 清解鬱熱(針對積久化熱)

    • 黃連、胡黃連:黃連清中焦濕熱,胡黃連退虛熱、除疳熱(如口乾煩渴)。
    • 燈心為引:輕清利水,導心熱下行,緩解煩躁。

三、方劑配伍特色

  1. 消補兼施
    • 以三稜、莪朮、檳榔等峻藥攻積,配伍麥芽、神曲、甘草緩和健脾,避免過伐正氣。
  2. 蟲積與食積並治
    • 蕪荑、使君子殺蟲,麥芽、神曲消食,符合小兒「疳積多夾蟲」的特點。
  3. 氣血同調
    • 青皮、陳皮理氣,三稜、莪朮破血,解決「積滯阻滯氣血」之病機。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

  • 攻逐有形實邪(蟲、積、瘀),解除腹脹疼痛;
  • 清熱除煩,改善熱象與異嗜;
  • 調理氣機,恢復脾胃升降,標本兼顧。
    符合中醫「腑以通為用」「積去則脾自健」的理論,適用於脾疳實多虛少之證。

傳統服藥法


蕪荑、三稜、莪朮、青皮(炒)、陳皮、蘆薈、檳榔、使君子肉、甘草(生)、川黃連、胡黃連、麥芽(炒)、神曲(炒)。
燈心為引,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消疳理脾湯是一首中醫方劑,使用前應諮詢醫生,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幼兒手足心熱舌頻頻伸出口外,又立即內收幼兒低熱疳積身體消瘦口乾口渴胃腸脹氣

相同名稱方劑


消疳理脾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二。 組成:蕪荑、三棱、莪朮、青皮(炒)、陳皮、蘆薈、檳榔、使君子肉、甘草(生)、川黃連、胡黃連、麥芽(炒)、神曲(炒)。 主治:脾疳。面黃,肌肉消瘦,身體發熱,困倦喜睡,心下痞硬,乳食懶進,睡卧喜冷,好食泥土,肚腹堅硬疼痛,頭大頸細,有時吐瀉,口乾煩渴,大便腥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