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

蘆薈

LU HUI

  • 英文名稱:Aloe barbadensis Miller Aloes Aloe Vera - Dried Concentrate of the Aloe Leaf, Aloes
  • 別名:奴會,象膽,奴薈,訥會,盧會,勞偉
  • 來源:百合科多年生常綠植物蘆薈及好望角蘆薈的葉汁經濃縮後的乾燥物。全年可採,割取植物的葉片,收集流出的液汁,置鍋內熬成稠膏,傾人容器,冷卻凝固後即得。入丸劑用。
  • 道地藥材: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福建, 台灣, 印度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蘆薈的傳統功效


1. 清肝火

蘆薈清肝火的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藥性密切相關。從多部古籍中,我們可窺見其在清肝熱方面的應用及機制。

《本草再新》明確指出蘆薈「治肝火,鎮肝風,清心熱」,這是對其清肝火功效最直接的描述。其「清心熱」也間接反映了肝火與心火之間的相互影響。肝主藏血,心主血脈,肝火過盛可擾亂心神,引起心煩、失眠等症狀,蘆薈清心熱則有助於緩解肝火上炎對心的影響。《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指出:「蘆薈,涼肝殺蟲之藥也。凡屬肝臟為病,有熱者,用之必無疑也。」這說明古代醫家已將蘆薈視為治療肝熱的要藥,認為其對肝臟熱證療效顯著。

多部本草也從蘆薈治療相關症狀佐證其清肝火之效。《開寶本草》記載蘆薈「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這些症狀都與肝火上逆有關;《神農本草經疏》則更詳細地闡述了其機理:「蘆薈,寒能除熱,苦能洩熱燥濕……熱則生風,熱能使人煩悶,熱除則風熱煩悶及胸膈間熱氣自解。」這說明蘆薈的寒涼之性可以清熱瀉火,而苦味又能燥濕,從多個角度解決肝火所致的病症。 《要藥分劑》更提到蘆薈「清燥滌熱之功」,再次強調了其清熱解毒的作用。

綜上所述,蘆薈清肝火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其寒涼苦燥的藥性使其能有效清瀉肝火,從而緩解一系列與肝火相關的症狀。但需注意的是,《本草匯言》及《本經逢原》亦提到蘆薈苦寒傷胃的副作用,因此應用需謹慎。

2. 驅蟲殺蟲

蘆薈驅蟲殺蟲之效,古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其苦寒之性密切相關。

《藥性論》、《開寶本草》等古籍均記載蘆薈能殺小兒疳蛔、療五疳、殺三蟲。其中,「疳」指小兒消化不良引起的各種症狀,「蛔」則指蛔蟲。這說明古人已認識到蘆薈對腸道寄生蟲有一定的殺滅作用。《開寶本草》更進一步指出蘆薈能殺「三蟲」,範圍更廣,說明其驅蟲功效並非侷限於特定蟲種。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藥性角度深入分析蘆薈的驅蟲機理:「苦能殺蟲」。蘆薈味極苦,其苦寒之性能清熱除濕,而濕熱是蟲類滋生的環境,因此蘆薈能通過清除濕熱環境,間接達到殺蟲效果。此說與《本草匯言》中「蘆薈,涼肝殺蟲之藥也」的觀點相符,都強調其清熱涼肝,進而殺蟲的作用。

《本經逢原》則指出蘆薈入厥陰肝經及衝脈,其功效「專於殺蟲清熱」,並提及蘆薈能治療衝脈病變引起的腹中結塊等症狀,這與腸道寄生蟲的症狀有一定關聯。但該書也提示蘆薈性寒,脾胃虛弱者需慎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如嘔吐洩瀉等。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多認為蘆薈具有驅蟲殺蟲功效,其機理可能與其苦寒之性,以及清熱除濕的特性相關。 但需注意,古籍記載的功效並非現代醫學驗證結果,實際應用需謹慎,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3. 燥濕

蘆薈,其燥濕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但從歷代醫籍記載中,仍可窺見其在特定情況下的燥濕作用。 我們不妨從古籍記載中,分析蘆薈如何發揮其燥濕功效。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蘆薈「苦能洩熱燥濕」,明確提到其燥濕功能。其論述中,蘆薈燥濕並非單獨存在,而是與其清熱、殺蟲功效密切相關。例如,文中提到蘆薈能治療「濕熱痔病瘡痿」,這類疾病的病機往往是濕熱下注,凝滯於腸臟。蘆薈的苦寒之性,可以清瀉腸胃濕熱,從而達到燥濕的效果。這與《本草圖經》記載蘆薈「治濕癢,搔之有黃汁者」互相印證,濕癢伴隨黃汁,正顯示濕熱之邪。

《開寶本草》記載蘆薈「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這說明蘆薈能清瀉因濕熱鬱積所導致的胸膈煩悶。濕熱之邪阻礙氣機升降,造成胸悶氣短,而蘆薈苦寒洩熱,能疏通氣機,從而緩解濕熱導致的不適。

然而,需注意的是,《本草匯言》與《本經逢原》都提到蘆薈「味極苦,氣極寒」,藥性峻烈,並非人人適用。 《本經逢原》更明確指出,體虛者服用容易造成「奪食洩瀉」,因此蘆薈的燥濕功效,必須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謹慎使用。 其燥濕之力,更應理解為在清熱瀉火、殺蟲的過程中,間接達到燥濕的效果,而非單純的燥濕藥物。 總體而言,蘆薈的燥濕功效,是在其清熱、殺蟲等主要功效的基礎上,針對濕熱夾雜的病證所發揮的輔助作用。

4. 止血

古籍中鮮少直接記載蘆薈單方具有明顯的止血功效。綜觀歷代本草書籍對蘆薈的記載,例如《藥性論》、《海藥本草》、《開寶本草》等,主要強調其清熱、殺蟲、消疳積等作用,著重於治療因熱毒、濕熱引起的內外疾病,並未提及其直接止血的效用。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蘆薈「寒能除熱,苦能洩熱燥濕,苦能殺蟲」,認為其治療「濕熱痔病瘡痿」的機理在於「濕熱下客腸臟,致血凝滯」,推測其功效是通過清熱除濕,改善血液循環,間接緩解因濕熱瘀阻導致的出血症狀,而非直接止血。 因此,蘆薈的止血作用可能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清熱、殺蟲、除濕等作用的間接結果。

《本草匯言》提到蘆薈「味極苦,氣極寒」,並強調「其功力主消不主補」,說明其藥性峻猛,適用於內熱盛者,而對於虛弱體質者則應謹慎使用。 《本經逢原》更指出蘆薈「大苦大寒,且氣甚穢惡」,若使用不當,可能導致胃腸不適。

總而言之,雖然某些古籍提及蘆薈能治療因濕熱瘀阻引起的出血相關疾病,但並非直接說明其具有止血功效。其作用機理可能與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等功效相關,需結合病症整體考量,並非單純依靠其止血作用來治療出血疾病。 古籍中更強調蘆薈藥性寒涼峻猛,使用需謹慎。

5. 通便

蘆薈其通便功效在古代典籍中雖未明確強調為主要作用,卻可從其所載的其他功效中推論出來。多數古籍記載蘆薈具有清熱、殺蟲、燥濕等作用,而這些作用間接地與通便相關。

《現代實用中藥》直接指出蘆薈「為峻下藥,有健胃通經之效」,「峻下」即指快速通便的功效。此說法與古代典籍的記載並非完全矛盾。例如,《開寶本草》記載蘆薈「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說明它能清理體內鬱熱;而《本草經疏》更詳細地解釋,蘆薈「寒能除熱,苦能洩熱燥濕」,其寒涼苦燥的特性,有助於清除腸道積熱,促進腸蠕動,從而達到通便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匯言》和《本經逢原》都提到蘆薈「味極苦,氣極寒」,具有「主消不主補」的特性,並告誡體虛、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這說明蘆薈的通便作用是通過清熱燥濕、殺蟲等方式間接實現的,其峻下之性較強,使用需謹慎。因此,古籍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及蘆薈的通便功效作為主要用途,但從其藥性及治療疾病的記載,可以推斷出其通便作用,並需考慮其寒涼的藥性,避免濫用。 古代文獻更多著重於蘆薈治療疳積、熱症、蟲積等,這些病症的治療都可能伴隨腸道功能改善,因此間接產生通便效果。

6. 清熱瀉火

蘆薈,其清熱瀉火的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不同角度的闡述。

從古代醫籍來看,蘆薈的清熱瀉火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開寶本草》、《神農本草經疏》等都記載蘆薈能治療「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說明其具有清泄體內鬱熱的功效。 《本草再新》更進一步指出蘆薈能「清心熱,解心煩」,直接點明其清心火的效用。 《要藥分劑》則認為蘆薈具有「清燥滌熱」之功,此處的「燥熱」指體內津液不足,陰虛火旺的狀態。

其次,蘆薈的清熱作用也表現在對某些熱性疾病的治療上。《海藥本草》和《開寶本草》都提到蘆薈能治療小兒疳熱,而《神農本草經疏》則更深入地解釋,小兒癲癇驚風、五疳等皆因內熱引起,蘆薈正因其清熱之力而能有效治療。 《本草匯言》更明確指出:「蘆薈,涼肝殺蟲之藥也。凡屬肝臟為病,有熱者,用之必無疑也。」強調了蘆薈清泄肝火的作用。 這與《本草再新》中「治肝火,鎮肝風」的記載相呼應。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蘆薈清熱瀉火的功效有著較為一致的認識,並從不同角度,如清心火、清肝火、瀉胃腸積熱等方面論述其作用機理。 然而,《本草匯言》、《本經逢原》也指出蘆薈性寒,苦寒之性較烈,使用需謹慎,脾胃虛弱者需慎用。 這提醒我們,雖然蘆薈有清熱瀉火之效,但其藥性峻猛,應用時仍需根據自身體質及病情,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7. 瀉下

蘆薈的瀉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瀉下作用並非單純的通便,而是與其清熱、殺蟲等功效緊密相關。

從古代醫籍來看,《現代實用中藥》直接指出蘆薈為「峻下藥」,並具「健胃通經」之效,說明其瀉下力量強勁,且不單純是瀉下,還有促進消化吸收的功能。而《本草經疏》則更深入地闡述其機理:「寒能除熱,苦能洩熱燥濕,苦能殺蟲」。蘆薈的苦寒之性,能有效清除體內積熱,並藉此達到瀉下的目的。這與《本草匯言》中「涼肝殺蟲之藥也。凡屬肝臟為病,有熱者,用之必無疑也」的觀點相符,說明其瀉下作用多針對因肝火旺盛、熱邪內蘊引起的便祕。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指出,蘆薈治療「熱風煩悶,胸脅間熱氣,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等症,皆因這些疾病與體內熱邪有關,蘆薈透過清熱瀉下,得以緩解症狀。 《本經逢原》則提到蘆薈入肝經及衝脈,專於「殺蟲清熱」,並點明其瀉下作用在於治療「衝脈為病,逆氣裏急及經事不調,腹中結塊上衝,與小兒疳熱積滯」。由此可見,蘆薈的瀉下,並非針對所有便祕,而是針對特定病因引起的便祕,尤其與體內熱邪、積滯有關者。 《本草匯言》也特別提醒,蘆薈「味極苦,氣極寒」,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以免造成腹瀉等不良反應。 因此,蘆薈的瀉下功效應在辨證施治下謹慎使用。

8. 清熱利尿

蘆薈的清熱利尿功效,歷代本草典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藥性,可從多個角度分析。

古代醫家對蘆薈的清熱功效多有論述。《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蘆薈「寒能除熱,苦能洩熱燥濕」,認為其寒涼苦味,能有效清除體內熱邪。此觀點在《開寶本草》中亦有所體現,記載其「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說明蘆薈能治療因內熱導致的煩躁、胸悶等症狀。《本草匯言》更直接點明蘆薈「涼肝殺蟲之藥也」,認為其尤其適用於肝火旺盛的病症。《要藥分劑》則稱其「清燥滌熱之功」,強調其清熱功效。 諸多典籍都將蘆薈的清熱作用,與其寒涼的藥性聯繫起來,認為其寒性可直接作用於體內熱邪,達到清熱的效果。

至於利尿功效,雖然古籍中未直接提及「利尿」二字,但從其相關記載可推測。 《得配本草》記載蘆薈「利水除腫」,「利水」即利尿之意,說明蘆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多餘水分,從而減輕水腫。此功效與其清熱作用相輔相成,因為體內熱邪積聚也可能導致水液代謝障礙。 此外,《本草圖經》記載其可治「濕癢」,而濕熱之邪常會導致水腫或濕疹等症狀,蘆薈的清熱作用則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間接體現其利尿作用。總而言之,蘆薈的清熱功效為其利尿作用提供了基礎,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其治療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匯言》、《本經逢原》等書亦提醒蘆薈性寒,脾胃虛弱者慎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蘆薈的現代功效


1. 免疫調節

中藥蘆薈的免疫調節功效,在現代藥理分析上,體現在蘆薈含有免疫刺激物質,能夠增強小鼠對於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感染的抵抗能力。 這表明蘆薈中的某些成分可以直接作用於免疫系統,刺激免疫反應,進而提升機體抵抗病原體感染的能力。 具體而言,這種免疫刺激作用可能涉及:

  • 激活免疫細胞: 蘆薈成分可能激活諸如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等免疫細胞,使其更有效地吞噬、清除李斯特氏菌。
  • 促進細胞因子產生: 蘆薈可能誘發免疫細胞產生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的細胞因子,例如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等,從而增強免疫反應。
  • 增強抗體產生: 蘆薈成分可能促進B細胞的活化,增強抗體的產生,協助清除李斯特氏菌。

總的來說,從現代藥理角度來看,蘆薈的免疫調節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免疫刺激作用上,這種作用能增強機體對特定病原體的抵抗力。

2. 抗腫瘤

根據研究,中藥蘆薈的醇提物展現出抗腫瘤活性,其作用機制涉及多種腫瘤細胞。

對實體瘤的抑制作用:

  • 艾氏實體瘤 (ESC): 在小鼠模型中,透過灌胃方式給予蘆薈醇提物,劑量分別為400mg/kg和100mg/kg,連續10天,可觀察到顯著的抑瘤效果,抑瘤率分別達到57.1%和50.0%。
  • 肉瘤180 (Si80): 腹腔注射蘆薈醇提物 (400mg/kg 和 100mg/kg) 連續10天,對小鼠肉瘤180的抑瘤率分別為36%和32%。
  • 黑色素瘤16 (B16): 100mg/kg 的蘆薈醇提物透過灌胃給藥連續10天,對黑色素瘤16的抑瘤率達到58.3%。
  • 肝癌實體型 (HepS): 無論是灌胃或是腹腔注射 400mg/kg 的蘆薈醇提物,對肝癌實體型腫瘤的抑瘤率均為42%。

對腹水型肝癌的影響:

  • 肝癌腹水型 (HepA): 腹腔注射 400mg/kg 的蘆薈醇提物能夠顯著延長肝癌腹水型小鼠的生存時間。

這些數據表明,蘆薈醇提物在多種小鼠腫瘤模型中都表現出一定的抗腫瘤活性,包含實體瘤的抑制以及對腹水型肝癌小鼠生存期的延長。

3. 其他功效

導瀉作用:

蘆薈粉及蘆薈葉粉具有導瀉作用。對大鼠進行灌胃實驗,蘆薈粉的導瀉作用ED50為84.3mg/kg,蘆薈葉粉的導瀉作用ED50為900mg/kg。在小鼠口服實驗中,蘆薈粉的導瀉作用ED50為2.49g/kg,蘆薈葉粉的導瀉作用ED50為4.42g/kg。這些數據表明,不同形式的蘆薈及其不同部位(粉與葉粉)的導瀉效果存在差異,且在不同動物模型中,所需劑量亦有不同。

抗輻射作用:

蘆薈提取物顯示出抗輻射作用。對小鼠腹腔注射2.5mg/只至10mg/只的蘆薈提取物,可顯著提高受8.5Gy Coγ線照射的小鼠存活率,與對照組相比,存活率提高了35%至90%。 這表明蘆薈提取物可能具有保護機體免受電離輻射損傷的潛力。

促進創面癒合作用:

蘆薈霜具有促進創面癒合的作用。在實驗性家兔Ⅲ度燒傷模型中,使用1%蘆薈霜進行治療,每天換藥一次,平均6天可使傷口溶痂脫痂,28天達到癒合。與對照組的1%磺胺嘧啶銀霜相比,蘆薈霜的療效更佳,表明蘆薈可以促進傷口溶痂,加速創面癒合。

4. 抗菌

中藥蘆薈的水浸劑,在試管實驗中顯示出對多種皮膚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具體來說,它能抑制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和星形奴卡菌的生長。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這意味著蘆薈水浸劑中可能含有某些活性成分,這些成分能夠干擾上述皮膚真菌的代謝、繁殖,或破壞其細胞結構,從而達到抗菌效果。不同真菌的抑制程度不同,可能反映了這些活性成分與不同真菌細胞靶點的親和力或作用機制存在差異。更深入的藥理研究需要進一步分離和鑑定蘆薈水浸劑中的具體活性成分,並闡明其針對上述真菌的具體作用機制,例如是否影響真菌細胞壁的合成、干擾其DNA複製或蛋白質合成,或是造成細胞膜的損傷等。

5. 抗炎鎮痛

蘆薈在中藥理學上展現出抗炎鎮痛的潛力,其作用機制體現在以下方面:

  • 抑制巴豆油誘導的炎症反應: 對小鼠腹腔注射蘆薈素,劑量分別為5mg/只和10mg/只,在30或80分鐘後,觀察到對巴豆油引起的炎症反應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別達到32.9%和61.7%。這表明蘆薈素具有劑量依賴性的抗炎效果,更高劑量可能帶來更強的抗炎活性。
  • 與消炎痛具備相似的抗炎效果: 在炎症發生0.5小時後,對小鼠腹腔注射蘆薈1mg/只,其抗炎效果(抑制率33.6%)與同劑量的消炎痛(抑制率33.5%)相當。這提示蘆薈可能通過與消炎痛類似的途徑,例如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炎症介質的合成,來發揮抗炎作用。

6. 抗氧化

蘆薈富含多種具生物活性的抗氧化物質,其藥理功效主要體現在清除體內自由基,對抗氧化壓力。這些關鍵成分包括蘆薈素(Aloin)、蘆薈酊(Aloctin)、以及豐富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E。

在人體代謝過程中,自由基是不可避免的副產物,過量累積會導致細胞氧化損傷,進而引發細胞衰老、慢性炎症及多種疾病。蘆薈中的抗氧化劑能夠有效中和這些不穩定的自由基,防止它們攻擊細胞膜、蛋白質和DNA,從而保護細胞結構完整性與功能正常運作。

蘆薈素和蘆薈酊等特有化合物,其酚類結構賦予了強大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有助於降低細胞內部的氧化應激水平。同時,維生素C作為水溶性抗氧化劑,能再生被氧化的維生素E,共同構築體內抗氧化防線,提升細胞抵禦外部環境壓力的能力。維生素E則作為脂溶性抗氧化劑,主要保護細胞膜免受脂質過氧化損傷。

透過這些協同作用,蘆薈展現出延緩細胞衰老、維護組織健康的潛力。其抗氧化機制不僅有助於維持生理機能的穩定性,更能積極對抗氧化損傷對身體造成的負面影響,為保持機體健康狀態提供內源性支持。

7. 保肝利膽

蘆薈的保肝利膽藥理功效,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活性成分,尤其是多酚化合物及蘆薈素。

多酚化合物在蘆薈中扮演關鍵角色,其作用機制多面向。此類物質能有效保護肝細胞免受損害,減輕多種因素引起的肝臟炎症反應,對維護肝臟結構完整性與功能穩定至關重要。作為天然的強效抗氧化劑,多酚化合物能高效清除體內過剩的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是導致肝細胞氧化應激損傷的元兇。透過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它們有效減緩肝細胞的氧化損傷進程,從而保護肝臟免受慢性病理改變的侵襲,並間接促進肝功能恢復與提升。

此外,蘆薈中特有的蘆薈素(Aloin)亦展現顯著的保肝利膽活性。研究顯示,蘆薈素具備抗纖維化的潛力,能有效抑制肝臟纖維組織的過度增生,這對於預防和改善肝硬化等慢性肝病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它能刺激膽汁的正常分泌與排出,促進膽汁流量,有助於清除肝臟內部的代謝廢物和毒素,減輕肝臟負擔,改善膽道功能,從而間接提升肝臟的整體代謝效率和解毒能力。綜合來看,蘆薈透過多酚化合物的抗氧化及細胞保護作用,以及蘆薈素的抗纖維化與促進膽汁分泌效應,共同為肝臟健康提供多元支持,構成其保肝利膽的藥理基礎。

8. 抗菌抗病毒

蘆薈在藥理學上展現出顯著的抗菌、抗病毒功效,其作用機制多元。這歸因於其富含的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醣體(如乙酰化甘露聚糖)、蒽醌類化合物(如蘆薈素、大黃素)、凝集素及皂苷等。

其中,多醣體被認為是主要的免疫調節劑,能有效刺激巨噬細胞的活性,促進干擾素、白細胞介素等細胞因子的釋放,從而增強宿主的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反應,提升機體對抗病原體的防禦能力。這直接支持了蘆薈有助於預防感染並增強免疫系統功能的觀點。

此外,蘆薈的某些組分對多種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病毒(如疱疹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及真菌均有直接的抑制或殺滅作用,展現廣譜抗菌特性。其性味苦寒,傳統醫學觀點中的「清熱涼血,解毒消腫」功效,正與現代藥理分析的抗炎、抗感染作用相契合。蘆薈能減輕感染引起的炎症反應,有助於控制病程並加速恢復。這使得它在傳統上被廣泛應用於處理熱毒血痢、腸炎、痢疾及皮膚瘡瘍腫痛、燙傷等情況,這些病症往往伴隨細菌或病毒感染。其促進傷口癒合的能力,亦間接降低了繼發性感染的風險。

9. 改善消化系統

蘆薈,性寒,味甘苦,歸肝、脾、大腸經。其在改善消化系統方面展現獨特藥理功效。傳統上,蘆薈被用於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消炎止痛。其對消化的深層作用,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纖維素與蘆薈大黃素。

蘆薈所含豐富的纖維素,能有效刺激腸道蠕動,是維持腸道正常運作的關鍵。它並促進消化液分泌,如胃酸、膽汁、胰酶等,協助食物分解與吸收。此機制可加速腸內容物轉化,有助充分消化吸收,從而有效預防便秘,使排便規律順暢。

此外,蘆薈中獨特的活性成分——蘆薈大黃素,則扮演關鍵抗菌及免疫調節角色。它能抑制腸道有害菌生長,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此作用有助於減少腸道炎症反應及毒素,並增強腸道自身免疫功能。因此,蘆薈大黃素對於改善因菌群失調或炎症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乃至於緩解腹瀉症狀,均具有顯著助益。透過纖維素的物理性促進與蘆薈大黃素的生化調節,蘆薈為維持腸道健康提供多維度支持。

10. 降血糖

蘆薈,作為一種具備悠久藥用歷史的植物,其在調節血糖方面的藥理功效日益受到科學關注。此類效應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質,特別是蘆薈多醣

蘆薈多醣被視為其降血糖作用的核心成分。其作用機制首先體現在對胰臟β細胞的刺激,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是人體內唯一能夠降低血糖的激素,它透過介導葡萄糖進入細胞,供代謝利用或貯存,從而維持血糖平衡。此多醣體透過增強β細胞的活力,提升了機體對血糖的調節反應。

其次,蘆薈中的活性成分不只作用於胰島素的分泌,還能顯著提升週邊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效率。經研究指出,其可增強肌肉、脂肪等細胞對血液中葡萄糖的攝取與轉化能力。這意味著即使在胰島素水平相對正常的情況下,蘆薈也能透過改善細胞對葡萄糖的敏感性與吸收利用,加速血糖從血液中清除。

此外,蘆薈的藥理作用還涉及對肝臟葡萄糖代謝的調節。其成分可能抑制肝臟的糖質新生作用,即減少肝臟將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並釋放入血液的過程,從源頭上降低血糖來源。同時,它或能促進糖解作用,加速葡萄糖分解利用,進一步協助血糖的穩定。

綜合來看,蘆薈的降血糖功效是通過多重途徑實現的,包括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強週邊組織葡萄糖利用率、以及調節肝臟糖代謝,共同協調作用以維持血糖的動態平衡。

11. 護膚美容

蘆薈憑藉其豐富的活性成分,在護膚美容領域展現多重藥理功效。首先,它能有效淨化肌膚,清除毛孔內污垢與雜質,並溫和去除老廢角質,使肌膚觸感細緻、潔淨光澤。

其蘊含的多醣體與氨基酸是優異的保濕因子,不僅能深入滋潤乾燥肌膚,更能促進細胞再生與修復,提升肌膚的彈性與飽滿度,有效改善因缺水引起的乾枯問題。

此外,蘆薈具備顯著的消炎與抗菌特性。這使其成為舒緩泛紅、敏感及炎症肌膚的理想選擇,幫助降低不適感並抵禦外部細菌侵襲,為肌膚提供一層天然的保護屏障,維護其穩定與健康。

更值得一提的是,蘆薈中的維生素C及多種氨基酸,對改善膚色不均及淡化斑點有積極作用。這些成分能協同作用,抑制黑色素的形成與沉積,長期使用可幫助提亮膚色,讓肌膚由內而外散發自然光澤,呈現勻淨透亮的美態。

蘆薈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入丸、散,或研末入膠囊,0.6-1.5g;不入湯劑。
  • 外用:適量,研末敷。

蘆薈的炮製


  • 淨制: 揀去雜質,斫成小塊。
  • 炒制: 取蘆薈塊用微火炒至焦黑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蘆薈注意事項重點:

  1. 脾胃虛寒、食少便溏及孕婦忌用:蘆薈具有瀉瀉作用,不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瀉或懷孕的族羣。
  2. 孕婦慎用:蘆薈中的大黃素成分可能影響胎兒發育,孕婦應避免使用。
  3. 哺乳期婦女慎用:蘆薈中的蘆薈大黃素成分可能透過乳汁影響嬰兒健康,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
  4. 腸胃炎患者慎用:蘆薈具有瀉瀉作用,腸胃炎患者使用後可能加重病情,應避免使用。
  5. 過敏體質者慎用:蘆薈可能會對某些人產生過敏反應,例如皮膚紅腫、發癢等症狀。若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

蘆薈相關的方劑


蘆薈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慢性肝炎慢性鼻炎原發性高血壓甲狀腺腫皮膚癬菌病(足)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血尿大腸激擾綜合症咳血心情煩燥疳積腹痛吐血頭痛疥癬癲癇耳鳴損傷腹瀉痢疾消化不良多食肝臟損傷肝纖維化腸炎感覺掌心發熱腋下腫痛嘴唇乾裂面部搔癢異位性皮膚炎乾燥症候群下腹部痛胸悶胸痛肋間神經疼痛頭皮癢噁心反胃嘴中感到甜甜的嘴中感到黏膩感皮膚顏色發黃面色發紅麥粒腫臍下偏左或偏右處疼痛身體發低熱牙齦腫脹痛濕疹痔瘡痤瘡牙齒痛陰莖疼痛搔癢頭部面部紅腫小便疼痛胃酸食道逆流嘔吐口瘡嘴破口角炎皮膚搔癢盆腔炎心胸煩熱眼睛紅痛耳朵癢嘴唇痛前胸上部位疼痛胸骨疼痛女陰搔癢汗皰疹陰囊搔癢皮疹紅疹大便像羊屎肛門灼熱感經常放屁嘴裡發苦

蘆薈含有的化學成分


7-羥基蘆薈大黃素甙(7-Hydroxyaloin), 5-羥基蘆薈大黃素甙A(5-Hydroxyaloin A), 蘆薈樹脂(Aloeresin), 桂皮酸(Cinnamic acid), L-天冬醯胺(L-Asparag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DL-蘇氨酸(DL-Threonine), L-色氨酸(L-Tryptophan), 膽甾醇(Cholester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羽扇豆醇(Lupeol), 蘋果酸(Malic acid), 枸櫞酸(citric acid), 酒石酸(Tartaric acid), 鈉(Sodium), 鉀(Potassium), 鈣(Calcium), 鎂(Magnesium), 氯(Chlorine), D-葡萄糖(D-Glucose), D-甘露糖(D-Mannose), 果膠酸(Pectic acid), D-半乳聚糖(D-Galactan), 葡萄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 蘆薈多糖(Aloeferan), 葡萄糖(Glucose), 甘露糖(Mannose), D-半乳糖(D-Galactose), 阿拉伯糖(Arabinose), 鼠李糖(Rhamnose), 蘆薈苦素(Aloesin), 蘆薈寧(Aloenin), 月桂酸(Lauric acid),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 十六碳二烯酸(Hexadecadieno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葡萄糖酸(gluconic acid), β-胡蘿蔔素(β-Carotene), 維生素B1(Vitamin B1), 維生素B2(Vitamin B2), 維生素C(Vitamin C), 維生素D(Vitamin D), 維生素E(Vitamin E), 維生素PP(Vitamin PP), 多糖 A60(A60 (mannan)), 多糖 A90a(A90a), 多糖 A90b(A90b (galactomannan)), 蘆薈多糖(Aloeferan), 蘆薈樹脂A(Aloeresin A), 蘆薈樹脂B (蘆薈甘素)(Aloeresin B (Aloesin)), 蘆薈樹脂C(Aloeresin C), 蘆薈樹脂D(Aloeresin D), 異蘆薈樹脂A(Isoaloeresin A), 蘆薈松(Aloesone), 好望角蘆薈甙元(Feroxidin), 好望角蘆薈甙A(Feroxin A), 好望角蘆薈甙B(Feroxin B), 呋喃蘆薈松(Furoaloesone), 好望角蘆薈內酯(Feralolide), 5-羥基蘆薈大黃素甙A(5-Hydroxyaloin A)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