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

蘆薈

LU HUI

  • 英文名稱:Aloe barbadensis Miller Aloes Aloe Vera - Dried Concentrate of the Aloe Leaf, Aloes
  • 別名:奴會,象膽,奴薈,訥會,盧會,勞偉
  • 藥品來源:百合科多年生常綠植物蘆薈及好望角蘆薈的葉汁經濃縮後的乾燥物。全年可採,割取植物的葉片,收集流出的液汁,置鍋內熬成稠膏,傾人容器,冷卻凝固後即得。入丸劑用。
  • 道地藥材: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福建, 台灣, 印度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蘆薈的傳統功效


1. 清肝火

蘆薈清肝火的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藥性密切相關。從多部古籍中,我們可窺見其在清肝熱方面的應用及機制。

《本草再新》明確指出蘆薈「治肝火,鎮肝風,清心熱」,這是對其清肝火功效最直接的描述。其「清心熱」也間接反映了肝火與心火之間的相互影響。肝主藏血,心主血脈,肝火過盛可擾亂心神,引起心煩、失眠等症狀,蘆薈清心熱則有助於緩解肝火上炎對心的影響。《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指出:「蘆薈,涼肝殺蟲之藥也。凡屬肝臟為病,有熱者,用之必無疑也。」這說明古代醫家已將蘆薈視為治療肝熱的要藥,認為其對肝臟熱證療效顯著。

多部本草也從蘆薈治療相關症狀佐證其清肝火之效。《開寶本草》記載蘆薈「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這些症狀都與肝火上逆有關;《神農本草經疏》則更詳細地闡述了其機理:「蘆薈,寒能除熱,苦能洩熱燥濕……熱則生風,熱能使人煩悶,熱除則風熱煩悶及胸膈間熱氣自解。」這說明蘆薈的寒涼之性可以清熱瀉火,而苦味又能燥濕,從多個角度解決肝火所致的病症。 《要藥分劑》更提到蘆薈「清燥滌熱之功」,再次強調了其清熱解毒的作用。

綜上所述,蘆薈清肝火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其寒涼苦燥的藥性使其能有效清瀉肝火,從而緩解一系列與肝火相關的症狀。但需注意的是,《本草匯言》及《本經逢原》亦提到蘆薈苦寒傷胃的副作用,因此應用需謹慎。

2. 驅蟲殺蟲

蘆薈驅蟲殺蟲之效,古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其苦寒之性密切相關。

《藥性論》、《開寶本草》等古籍均記載蘆薈能殺小兒疳蛔、療五疳、殺三蟲。其中,「疳」指小兒消化不良引起的各種症狀,「蛔」則指蛔蟲。這說明古人已認識到蘆薈對腸道寄生蟲有一定的殺滅作用。《開寶本草》更進一步指出蘆薈能殺「三蟲」,範圍更廣,說明其驅蟲功效並非侷限於特定蟲種。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藥性角度深入分析蘆薈的驅蟲機理:「苦能殺蟲」。蘆薈味極苦,其苦寒之性能清熱除濕,而濕熱是蟲類滋生的環境,因此蘆薈能通過清除濕熱環境,間接達到殺蟲效果。此說與《本草匯言》中「蘆薈,涼肝殺蟲之藥也」的觀點相符,都強調其清熱涼肝,進而殺蟲的作用。

《本經逢原》則指出蘆薈入厥陰肝經及衝脈,其功效「專於殺蟲清熱」,並提及蘆薈能治療衝脈病變引起的腹中結塊等症狀,這與腸道寄生蟲的症狀有一定關聯。但該書也提示蘆薈性寒,脾胃虛弱者需慎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如嘔吐洩瀉等。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多認為蘆薈具有驅蟲殺蟲功效,其機理可能與其苦寒之性,以及清熱除濕的特性相關。 但需注意,古籍記載的功效並非現代醫學驗證結果,實際應用需謹慎,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3. 燥濕

蘆薈,其燥濕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但從歷代醫籍記載中,仍可窺見其在特定情況下的燥濕作用。 我們不妨從古籍記載中,分析蘆薈如何發揮其燥濕功效。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蘆薈「苦能洩熱燥濕」,明確提到其燥濕功能。其論述中,蘆薈燥濕並非單獨存在,而是與其清熱、殺蟲功效密切相關。例如,文中提到蘆薈能治療「濕熱痔病瘡痿」,這類疾病的病機往往是濕熱下注,凝滯於腸臟。蘆薈的苦寒之性,可以清瀉腸胃濕熱,從而達到燥濕的效果。這與《本草圖經》記載蘆薈「治濕癢,搔之有黃汁者」互相印證,濕癢伴隨黃汁,正顯示濕熱之邪。

《開寶本草》記載蘆薈「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這說明蘆薈能清瀉因濕熱鬱積所導致的胸膈煩悶。濕熱之邪阻礙氣機升降,造成胸悶氣短,而蘆薈苦寒洩熱,能疏通氣機,從而緩解濕熱導致的不適。

然而,需注意的是,《本草匯言》與《本經逢原》都提到蘆薈「味極苦,氣極寒」,藥性峻烈,並非人人適用。 《本經逢原》更明確指出,體虛者服用容易造成「奪食洩瀉」,因此蘆薈的燥濕功效,必須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謹慎使用。 其燥濕之力,更應理解為在清熱瀉火、殺蟲的過程中,間接達到燥濕的效果,而非單純的燥濕藥物。 總體而言,蘆薈的燥濕功效,是在其清熱、殺蟲等主要功效的基礎上,針對濕熱夾雜的病證所發揮的輔助作用。

4. 止血

古籍中鮮少直接記載蘆薈單方具有明顯的止血功效。綜觀歷代本草書籍對蘆薈的記載,例如《藥性論》、《海藥本草》、《開寶本草》等,主要強調其清熱、殺蟲、消疳積等作用,著重於治療因熱毒、濕熱引起的內外疾病,並未提及其直接止血的效用。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蘆薈「寒能除熱,苦能洩熱燥濕,苦能殺蟲」,認為其治療「濕熱痔病瘡痿」的機理在於「濕熱下客腸臟,致血凝滯」,推測其功效是通過清熱除濕,改善血液循環,間接緩解因濕熱瘀阻導致的出血症狀,而非直接止血。 因此,蘆薈的止血作用可能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清熱、殺蟲、除濕等作用的間接結果。

《本草匯言》提到蘆薈「味極苦,氣極寒」,並強調「其功力主消不主補」,說明其藥性峻猛,適用於內熱盛者,而對於虛弱體質者則應謹慎使用。 《本經逢原》更指出蘆薈「大苦大寒,且氣甚穢惡」,若使用不當,可能導致胃腸不適。

總而言之,雖然某些古籍提及蘆薈能治療因濕熱瘀阻引起的出血相關疾病,但並非直接說明其具有止血功效。其作用機理可能與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等功效相關,需結合病症整體考量,並非單純依靠其止血作用來治療出血疾病。 古籍中更強調蘆薈藥性寒涼峻猛,使用需謹慎。

5. 通便

蘆薈其通便功效在古代典籍中雖未明確強調為主要作用,卻可從其所載的其他功效中推論出來。多數古籍記載蘆薈具有清熱、殺蟲、燥濕等作用,而這些作用間接地與通便相關。

《現代實用中藥》直接指出蘆薈「為峻下藥,有健胃通經之效」,「峻下」即指快速通便的功效。此說法與古代典籍的記載並非完全矛盾。例如,《開寶本草》記載蘆薈「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說明它能清理體內鬱熱;而《本草經疏》更詳細地解釋,蘆薈「寒能除熱,苦能洩熱燥濕」,其寒涼苦燥的特性,有助於清除腸道積熱,促進腸蠕動,從而達到通便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匯言》和《本經逢原》都提到蘆薈「味極苦,氣極寒」,具有「主消不主補」的特性,並告誡體虛、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這說明蘆薈的通便作用是通過清熱燥濕、殺蟲等方式間接實現的,其峻下之性較強,使用需謹慎。因此,古籍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及蘆薈的通便功效作為主要用途,但從其藥性及治療疾病的記載,可以推斷出其通便作用,並需考慮其寒涼的藥性,避免濫用。 古代文獻更多著重於蘆薈治療疳積、熱症、蟲積等,這些病症的治療都可能伴隨腸道功能改善,因此間接產生通便效果。

6. 清熱瀉火

蘆薈,其清熱瀉火的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不同角度的闡述。

從古代醫籍來看,蘆薈的清熱瀉火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開寶本草》、《神農本草經疏》等都記載蘆薈能治療「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說明其具有清泄體內鬱熱的功效。 《本草再新》更進一步指出蘆薈能「清心熱,解心煩」,直接點明其清心火的效用。 《要藥分劑》則認為蘆薈具有「清燥滌熱」之功,此處的「燥熱」指體內津液不足,陰虛火旺的狀態。

其次,蘆薈的清熱作用也表現在對某些熱性疾病的治療上。《海藥本草》和《開寶本草》都提到蘆薈能治療小兒疳熱,而《神農本草經疏》則更深入地解釋,小兒癲癇驚風、五疳等皆因內熱引起,蘆薈正因其清熱之力而能有效治療。 《本草匯言》更明確指出:「蘆薈,涼肝殺蟲之藥也。凡屬肝臟為病,有熱者,用之必無疑也。」強調了蘆薈清泄肝火的作用。 這與《本草再新》中「治肝火,鎮肝風」的記載相呼應。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蘆薈清熱瀉火的功效有著較為一致的認識,並從不同角度,如清心火、清肝火、瀉胃腸積熱等方面論述其作用機理。 然而,《本草匯言》、《本經逢原》也指出蘆薈性寒,苦寒之性較烈,使用需謹慎,脾胃虛弱者需慎用。 這提醒我們,雖然蘆薈有清熱瀉火之效,但其藥性峻猛,應用時仍需根據自身體質及病情,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7. 瀉下

蘆薈的瀉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瀉下作用並非單純的通便,而是與其清熱、殺蟲等功效緊密相關。

從古代醫籍來看,《現代實用中藥》直接指出蘆薈為「峻下藥」,並具「健胃通經」之效,說明其瀉下力量強勁,且不單純是瀉下,還有促進消化吸收的功能。而《本草經疏》則更深入地闡述其機理:「寒能除熱,苦能洩熱燥濕,苦能殺蟲」。蘆薈的苦寒之性,能有效清除體內積熱,並藉此達到瀉下的目的。這與《本草匯言》中「涼肝殺蟲之藥也。凡屬肝臟為病,有熱者,用之必無疑也」的觀點相符,說明其瀉下作用多針對因肝火旺盛、熱邪內蘊引起的便祕。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指出,蘆薈治療「熱風煩悶,胸脅間熱氣,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等症,皆因這些疾病與體內熱邪有關,蘆薈透過清熱瀉下,得以緩解症狀。 《本經逢原》則提到蘆薈入肝經及衝脈,專於「殺蟲清熱」,並點明其瀉下作用在於治療「衝脈為病,逆氣裏急及經事不調,腹中結塊上衝,與小兒疳熱積滯」。由此可見,蘆薈的瀉下,並非針對所有便祕,而是針對特定病因引起的便祕,尤其與體內熱邪、積滯有關者。 《本草匯言》也特別提醒,蘆薈「味極苦,氣極寒」,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以免造成腹瀉等不良反應。 因此,蘆薈的瀉下功效應在辨證施治下謹慎使用。

8. 清熱利尿

蘆薈的清熱利尿功效,歷代本草典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藥性,可從多個角度分析。

古代醫家對蘆薈的清熱功效多有論述。《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蘆薈「寒能除熱,苦能洩熱燥濕」,認為其寒涼苦味,能有效清除體內熱邪。此觀點在《開寶本草》中亦有所體現,記載其「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說明蘆薈能治療因內熱導致的煩躁、胸悶等症狀。《本草匯言》更直接點明蘆薈「涼肝殺蟲之藥也」,認為其尤其適用於肝火旺盛的病症。《要藥分劑》則稱其「清燥滌熱之功」,強調其清熱功效。 諸多典籍都將蘆薈的清熱作用,與其寒涼的藥性聯繫起來,認為其寒性可直接作用於體內熱邪,達到清熱的效果。

至於利尿功效,雖然古籍中未直接提及「利尿」二字,但從其相關記載可推測。 《得配本草》記載蘆薈「利水除腫」,「利水」即利尿之意,說明蘆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多餘水分,從而減輕水腫。此功效與其清熱作用相輔相成,因為體內熱邪積聚也可能導致水液代謝障礙。 此外,《本草圖經》記載其可治「濕癢」,而濕熱之邪常會導致水腫或濕疹等症狀,蘆薈的清熱作用則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間接體現其利尿作用。總而言之,蘆薈的清熱功效為其利尿作用提供了基礎,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其治療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匯言》、《本經逢原》等書亦提醒蘆薈性寒,脾胃虛弱者慎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蘆薈的古代典籍


蘆薈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蘆薈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如蘆薈素、蘆薈酊、維生素C和E,可清除自由基,延緩細胞衰老,保持健康,延長壽命。

2. 保肝利膽

蘆薈之保肝利膽功用,乃因其所含多酚化合物,能護肝細胞,減輕肝損,促肝功。多酚化合物,乃天然抗氧化劑,可清除自由基,減緩肝細胞氧化損傷。且蘆薈中之蘆薈素,亦有保肝利膽之效,能抑制肝纖維化,促進膽汁分泌,改善肝臟功能。

3. 抗菌抗病毒

蘆薈有抗菌和抗病毒的功效,有助於預防感染並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此物性寒,味苦,歸肝、脾、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潤腸通便之功效,用於熱毒血痢,崩漏帶下,赤白下痢,腸炎,痢疾,便祕,瘡瘍腫痛,燙傷,毒蛇咬傷等症。

4. 改善消化系統

蘆薈性寒,味甘苦。入肝、脾、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消炎止痛之功效。其中,蘆薈中的纖維素可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食物消化吸收,預防便祕。另含蘆薈大黃素,能抑制腸道有害菌生長,增強腸道免疫功能,改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

5. 降血糖

蘆薈多醣乃降糖良藥。其能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強機體對葡萄糖之利用,助糖之代謝,使血糖降低。

6. 護膚美容

蘆薈淨膚修顏,能清污垢,除角質,令肌膚細潔。多醣、氨基酸促細胞生長,治皮膚乾枯。消炎抗菌,護膚防外侵。有維生素C、氨基酸,抑制黑色素,減淡斑點,展現光澤美肌。

蘆薈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入丸、散,或研末入膠囊,0.6-1.5g;不入湯劑。
  • 外用:適量,研末敷。

蘆薈的炮製


  • 淨制:揀去雜質,斫成小塊。
  • 炒制:取蘆薈塊用微火炒至焦黑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蘆薈注意事項重點:

  1. 脾胃虛寒、食少便溏及孕婦忌用:蘆薈具有瀉瀉作用,不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瀉或懷孕的族羣。
  2. 孕婦慎用:蘆薈中的大黃素成分可能影響胎兒發育,孕婦應避免使用。
  3. 哺乳期婦女慎用:蘆薈中的蘆薈大黃素成分可能透過乳汁影響嬰兒健康,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
  4. 腸胃炎患者慎用:蘆薈具有瀉瀉作用,腸胃炎患者使用後可能加重病情,應避免使用。
  5. 過敏體質者慎用:蘆薈可能會對某些人產生過敏反應,例如皮膚紅腫、發癢等症狀。若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

蘆薈相關的方劑


蘆薈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慢性肝炎慢性鼻炎原發性高血壓甲狀腺腫皮膚癬菌病(足)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血尿大腸激擾綜合症咳血心情煩燥疳積腹痛吐血頭痛疥癬癲癇耳鳴損傷腹瀉痢疾消化不良多食肝臟損傷肝纖維化腸炎

蘆薈含有的化學成分


7-羥基蘆薈大黃素甙(7-Hydroxyaloin), 5-羥基蘆薈大黃素甙A(5-Hydroxyaloin A), 蘆薈樹脂(Aloeresin), 桂皮酸(Cinnamic acid), L-天冬醯胺(L-Asparag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DL-蘇氨酸(DL-Threonine), L-色氨酸(L-Tryptophan), 膽甾醇(Cholester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羽扇豆醇(Lupeol), 蘋果酸(Malic acid), 枸櫞酸(citric acid), 酒石酸(Tartaric acid), 鈉(Sodium), 鉀(Potassium), 鈣(Calcium), 鎂(Magnesium), 氯(Chlorine), D-葡萄糖(D-Glucose), D-甘露糖(D-Mannose), 果膠酸(Pectic acid), D-半乳聚糖(D-Galactan), 葡萄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 蘆薈多糖(Aloeferan), 葡萄糖(Glucose), 甘露糖(Mannose), D-半乳糖(D-Galactose), 阿拉伯糖(Arabinose), 鼠李糖(Rhamnose), 蘆薈苦素(Aloesin), 蘆薈寧(Aloenin), 月桂酸(Lauric acid),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 十六碳二烯酸(Hexadecadieno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葡萄糖酸(gluconic acid), β-胡蘿蔔素(β-Carotene), 維生素B1(Vitamin B1), 維生素B2(Vitamin B2), 維生素C(Vitamin C), 維生素D(Vitamin D), 維生素E(Vitamin E), 維生素PP(Vitamin PP), 多糖 A60(A60 (mannan)), 多糖 A90a(A90a), 多糖 A90b(A90b (galactomannan)), 蘆薈多糖(Aloeferan), 蘆薈樹脂A(Aloeresin A), 蘆薈樹脂B (蘆薈甘素)(Aloeresin B (Aloesin)), 蘆薈樹脂C(Aloeresin C), 蘆薈樹脂D(Aloeresin D), 異蘆薈樹脂A(Isoaloeresin A), 蘆薈松(Aloesone), 好望角蘆薈甙元(Feroxidin), 好望角蘆薈甙A(Feroxin A), 好望角蘆薈甙B(Feroxin B), 呋喃蘆薈松(Furoaloesone), 好望角蘆薈內酯(Feralolide), 5-羥基蘆薈大黃素甙A(5-Hydroxyaloin A)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