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疳清熱湯

消疳清熱湯

XIAO GAN QING R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肝經 19%
脾經 19%
心經 8%
膽經 8%
大腸經 8%
肺經 5%
膀胱經 2%
腎經 2%
胃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疳清熱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的作用。對於疳積症的發病機理,常與脾胃虛弱、濕熱內蘊有關。黃連可以清泄心胃之火,抑制濕熱的滋生,同時又可燥濕止瀉,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達到消疳清熱之效。

此外,黃連對於伴隨疳積症的發熱、口渴、腹痛、腹瀉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使其成為消疳清熱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消疳清熱湯中加入蘆薈,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蘆薈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蘆薈,可有效清熱解毒,針對因熱毒蘊積所致的疳積症狀,如發熱、口渴、煩躁、便祕等,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
  2. 潤腸通便:蘆薈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積滯,改善便祕,進而緩解疳積引起的腹脹、腹痛等症狀。

因此,消疳清熱湯中加入蘆薈,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潤腸通便,有助於改善疳積症狀,達到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目的。

消疳清熱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是針對其疏肝理氣、消積化滯的功效。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疏肝理氣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脾胃不和,而消積化滯則能促進消化、排除積滯

對於疳積患者,由於脾胃虛弱,常伴有肝氣鬱結、食積不消等症狀,青皮能改善消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從而達到消疳清熱的效果。

消疳清熱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消食化積:神麴味甘性溫,能消食化積、健脾開胃。小兒疳積多因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引起,神麴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達到消疳之效。
  2. 清熱解毒:神麴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能緩解因熱毒蘊積所致的發熱、煩躁、口渴等症狀,配合其他清熱藥物,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達到消疳清熱的目的。

消疳清熱湯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疳止瀉的功效。

胡黃連味苦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小兒疳積、腹瀉、發熱等症狀,胡黃連能夠清熱瀉火,去除體內積熱,並通過燥濕止瀉的作用,緩解腹瀉。此外,胡黃連還有解毒的作用,可以消滅體內有害物質,進一步促進小兒康復。

因此,消疳清熱湯中加入胡黃連,可以有效地治療小兒疳積、腹瀉、發熱等症狀,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消疳清熱湯中包含使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蟲消疳: 使君子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驅蟲消疳的功效。其所含的使君子素,可有效殺滅蛔蟲、蟯蟲等腸道寄生蟲,並能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振、腹痛、腹瀉等症狀,達到消疳止瀉的作用。
  2. 清熱解毒: 使君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緩解因濕熱內蘊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對於小兒脾胃虛弱,易患疳積的病症,使君子既能驅蟲消疳,又能清熱解毒,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消疳清熱湯中加入龍膽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龍膽草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效。對於小兒疳積引起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龍膽草能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不適。
  2. 利濕退黃: 龍膽草亦有清利濕熱、退黃疸之功效。小兒疳積常伴隨脾胃濕熱,導致黃疸、尿黃等症狀。龍膽草能利濕退黃,改善小兒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消疳清熱湯中加入山楂,主要是因為山楂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性溫,入脾胃經,能消食化積,對於小兒疳積,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其所含的酶類可以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
  2. 清熱解毒:山楂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改善因熱毒積聚引起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因此,消疳清熱湯中加入山楂,既能消食化積,又能清熱解毒,對於治療小兒疳積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消疳清熱湯中加入穀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食化積: 穀芽性涼,味甘,具有健脾消食、化積止瀉的功效。孩童脾胃嬌嫩,易於積食,穀芽可以幫助消化積滯,改善脾胃功能。
  2. 清熱解毒: 穀芽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積食引起的發熱、口臭、舌苔厚膩等症狀。

因此,在消疳清熱湯中加入穀芽,能夠有效地幫助孩童消食化積、清熱解毒,達到治療疳積的功效。

消疳清熱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之效。消疳清熱湯常用於治療小兒脾胃積熱、食積不化,而茯苓能健脾化濕,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食導滯,改善消化不良。
  2. 清熱化濕,退熱止渴: 茯苓還具有清熱化濕之功效,可清熱解毒,退熱止渴。消疳清熱湯常用於治療小兒發熱、口渴等症狀,而茯苓能清熱解暑,有助於緩解發熱及口渴的症狀。

消疳清熱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益氣,改善脾胃運化: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疳積常伴隨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當歸可補益氣血,促進脾胃運化,改善營養吸收,從而緩解疳積症狀。
  2. 活血化瘀,促進藥物吸收: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有助於其他藥材的吸收和發揮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消疳清熱湯」主治麻疹正期後連熱(麻疹後持續發熱)、疳黃肌瘦(疳積伴隨面色萎黃、形體羸瘦)、痨瘵(虛損勞熱)。此方針對熱毒未清、疳積內生之證,尤其麻疹後餘熱傷陰,或飲食不節致脾胃積滯化熱,進一步演變為疳證(慢性營養不良與代謝紊亂),甚至發展為虛勞夾熱之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瀉火

  • 川連、胡連、膽草:苦寒直折,清瀉心肝胃三焦鬱熱,尤其胡連擅退疳熱,膽草兼利濕熱,川連燥濕解毒,合用針對疳積化熱之核心病機。
  • 尖生(生石膏或黃柏?):若為「生石膏」,則加強清氣分實熱;若為「黃柏」則側重下焦濕熱。

2. 消疳化積

  • 使君子、蘆薈:殺蟲消疳,針對疳積源於蟲積或腸道穢濁(蘆薈通便瀉濁)。
  • 建曲、楂肉、谷芽:消食導滯,調節脾胃運化,斷絕疳積之源。

3. 疏肝理脾

  • 青皮:破氣疏肝,解鬱結氣滯,防治木鬱克土(肝氣犯脾)。
  • 茯苓:健脾滲濕,佐制苦寒傷脾,助運化水穀精微。

4. 養血和營

  • 當歸:補血活血,防苦寒傷陰耗血,適用於疳證日久血虛肌瘦。

整體方義

此方以「清熱殺蟲為主,消積健脾為輔」:

  1. 攻邪:以苦寒藥瀉火解毒,配伍殺蟲、消食藥,直折疳熱與積滯。
  2. 調臟腑:疏肝理氣防鬱火,健脾助運防積滯復生。
  3. 固本:當歸養血護陰,避免攻伐太過,適合正虛邪實之疳證。

治療原理:麻疹後餘熱未清,或飲食不節致脾胃受損,濕熱蟲積內蘊,久而耗氣傷血。本方通過清熱、消積、殺蟲、調肝脾,標本兼顧,使熱退積消、氣血漸復。

傳統服藥法


川連、蘆薈、青皮、建曲、尖生、胡連、使君子、膽草、楂肉、谷芽、茯苓、當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疳退黃的功效,適用於麻疹正期後連熱,疳黃肌瘦,癆瘵等症。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蕁麻疹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消疳清熱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川連、蘆薈、青皮、建曲、尖生、胡連、使君子、膽草、楂肉、谷芽、茯苓、當歸。 主治:麻疹正期後連熱,疳黃肌瘦,癆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