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肝扶脾湯

抑肝扶脾湯

YI GAN FU P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胃經 18%
肺經 13%
肝經 13%
膽經 10%
心經 7%
大腸經 5%
三焦經 2%
心包經 2%
腎經 2%
膀胱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膽經
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抑肝扶脾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氣健脾: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功效。脾胃乃後天之本,肝氣過盛易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人參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脾胃功能運化,有助於扶持脾胃,恢復其正常功能。

二、益氣養血:人參還能益氣養血,使氣血充盈,有助於肝氣的疏泄。肝氣過盛,多因氣血不足,導致肝失疏泄。人參能補益氣血,使氣血充盈,能更好地滋養肝臟,有利於肝氣的疏泄,達到抑肝扶脾的目的。

抑肝扶脾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方中肝氣過亢,脾胃虛弱,白朮可補脾益氣,固護脾土,並助脾胃運化水濕,緩解肝氣犯脾所致的濕困脾胃、水濕內停等症狀。
  2. 扶正祛邪,協調脾肝:白朮能補氣升陽,扶持脾胃正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有利於抵抗肝氣的侵犯。同時,白朮還能燥濕化痰,減少濕邪對脾胃的影響,協調脾肝之間的關係,達到抑肝扶脾的目的。

抑肝扶脾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抑肝降逆: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抑肝降逆之功效。肝火上炎,常導致脾胃失和,出現口苦泛酸、胃脘脹痛等症狀。黃連能清泄肝火,降低肝氣上逆,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
  2. 調和脾胃,助消化:黃連雖性寒,但其苦味能健脾開胃,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抑肝扶脾湯中,黃連與其他藥材配合,既能抑肝降逆,又能調和脾胃,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抑肝扶脾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解鬱: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經,善於疏肝解鬱,調暢氣機。肝鬱氣滯是抑肝扶脾湯主治證候的重要病機,柴胡可解肝鬱之氣,使肝氣條達,避免肝氣橫逆犯脾,加重脾胃之虛弱。
  2. 升陽舉陷:柴胡具有升發陽氣的作用,可升提中氣,扶助脾胃升降之功能。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易導致氣陷,脾胃功能減退。柴胡的升陽作用可以改善脾胃氣機,促進脾胃運化,恢復脾胃功能。

抑肝扶脾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方中以肝鬱脾虛為病機,茯苓可健脾利濕,助脾運化水濕,改善脾胃功能,從而提升身體抵抗力,緩解肝鬱症狀。
  2. 寧心安神:茯苓亦可寧心安神,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柴胡、白芍等共同作用,能舒肝解鬱,達到寧心安神、緩解失眠、心煩等症狀的效果。

因此,茯苓在抑肝扶脾湯中發揮著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肝鬱脾虛的病症,促進身體恢復健康。

抑肝扶脾湯中使用青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 青皮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的作用。肝氣鬱滯,可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出現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青皮可疏解肝氣鬱結,使肝氣條達,利於脾胃運化。
  2. 行氣消脹: 青皮能行氣消脹,對於肝氣鬱滯引起的腹脹、胸悶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同時,青皮也能促進脾胃氣機運行,改善消化功能。

綜上,青皮在抑肝扶脾湯中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消脹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肝脾不和、消化不良等症狀,促進機體恢復健康。

抑肝扶脾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是基於其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其理氣作用能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脾胃不和;健脾作用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燥濕化痰作用能消除脾胃濕濁,改善痰濕壅阻所致的胸悶氣喘、咳嗽等症狀。

因此,陳皮在抑肝扶脾湯中起到疏肝理氣、健脾化濕的協同作用,有助於平衡肝脾功能,達到抑肝扶脾的目的。

抑肝扶脾湯中加入萊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消食化積:萊菔子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功效。肝鬱脾虛常伴隨飲食積滯,導致消化不良、脘腹脹痛等症狀,萊菔子可幫助消食積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2. 理氣解鬱:萊菔子亦能理氣解鬱,有助於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情緒不暢等症狀。肝氣疏泄,脾胃運化功能才能更好地恢復,從而達到抑肝扶脾的效果。

抑肝扶脾湯中加入龍膽草,主要是針對「肝氣犯脾」所致的症狀。

龍膽草性寒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利尿通淋之效。當肝氣犯脾,脾失健運,出現腹脹、腹痛、食慾不振、口苦、苔黃膩等症狀時,龍膽草可以清泄肝火,使肝氣下降,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同時,龍膽草還能利濕化濁,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抑肝扶脾湯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瘀滯的功效。肝鬱脾虛常伴隨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山楂能消食積,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扶脾的效果。
  2. 行氣活血:山楂也具有行氣活血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悶、食慾不振等症狀。

綜上所述,山楂在抑肝扶脾湯中起到消食化積、行氣活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肝鬱脾虛的病症。

抑肝扶脾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食化積: 神麴性溫,入脾胃經,善於消食化積,尤其針對肉食積滯、食慾不振等症狀。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容易導致食積停滯,影響肝氣疏泄。神麴有助於消食化積,減輕脾胃負擔,促進肝氣順暢。
  2. 健脾和胃: 神麴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脾胃是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會影響肝氣的正常運行。神麴健脾和胃,有助於脾胃功能恢復,提升氣血生化,間接調節肝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抑肝扶脾湯] 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小兒肝疳」,屬中醫疳證範疇,病機以肝旺脾虛為主。古籍描述其典型症狀:

  1. 肝熱亢盛:面目爪甲發青(肝色主青)、眼盲多眵(肝開竅於目)、煩急躁動(肝主情志)。
  2. 脾虛失運:糞便青色如苔(脾不化濕,木克土之象)、燥渴(津液不布)。
    此證反映肝木過亢剋伐脾土,故治則以「抑肝瀉火」與「扶脾助運」並行。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抑肝瀉火——平肝膽之亢

  • 龍膽草:苦寒直折肝火,清瀉肝膽實熱。
  • 黃連(薑炒):薑製緩其寒性,清心肝火,防熱擾神明致煩躁。
  • 柴胡(酒炒):酒製升散中兼疏泄,條達肝氣,防鬱火內生。
  • 青皮(醋炒):醋製入肝,破氣疏肝,解肝鬱化熱。

2. 扶脾助運——健中焦之弱

  •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炙甘草:此為四君子湯骨架,益氣健脾。白朮土炒增助脾止瀉之效。
  • 山楂、神曲(炒):消食化積,助脾運轉,解疳積食滯。
  • 陳皮:理氣醒脾,防補藥壅滯。

3. 調和配伍——兼顧痰鬱與標本

  • 白芥子:化痰散結,肝鬱脾虛易生痰濕,此藥可祛痰通絡。
  • 生薑、大棗:調和營衛,護胃和中,緩龍膽、黃連苦寒傷胃。

全方治療原理
本方以「瀉肝實」與「補脾虛」並舉,標本兼治:

  • 抑肝:通過苦寒瀉火(龍膽、黃連)與疏肝理氣(柴胡、青皮),抑制肝木過亢,防止其剋伐脾土。
  • 扶脾:以四君子湯為核心,補益脾氣,佐以消導藥(山楂、神曲)助運化,從根本強化土氣以抗肝乘。
  • 兼症處理:白芥子祛痰、薑棗和胃,針對疳證夾痰、苦寒傷中的潛在問題,體現「攻邪不傷正」的配伍智慧。

中醫理論核心:遵循「扶土抑木」法則,調和肝脾,恢復五行生剋平衡(木不犯土,土能榮木)。

傳統服藥法


人參、白朮(土炒)、黃連(薑炒)、柴胡(酒炒)、茯苓、青皮(醋炒)、陳皮、白芥子、龍膽草、山楂、神曲(炒)、炙甘草。
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抑肝扶脾湯具有清熱利濕、和胃健脾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小兒肝疳的症狀,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期間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幼兒手足心熱失明

相同名稱方劑


抑肝扶脾湯, 出處:《顧氏醫徑》卷五。 組成:人參、白朮、黃連、柴胡、茯苓、青皮、陳皮、萊菔子、膽草、山楂、神曲、炙草。 主治:小兒肝疳,面目爪甲皆青,眼盲眵淚,燥渴煩急,糞青如苔。

抑肝扶脾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二。 組成:人參、白朮(土炒)、黃連(薑炒)、柴胡(酒炒)、茯苓、青皮(醋炒)、陳皮、白芥子、龍膽草、山楂、神曲(炒)、炙甘草。 主治:小兒肝疳,病勢稍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