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虎睛散中加入蘆薈,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蘆薈性寒,味苦,入肝、胃經,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對於外傷引起的紅腫熱痛、瘡瘍腫毒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虎睛散多用於治療眼部疾病,如目赤腫痛、眼胞腫脹、角膜炎等,而蘆薈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眼部炎症,消退腫脹,減輕疼痛。此外,蘆薈還具有潤滑作用,可以緩解眼部乾燥,促進傷口癒合。因此,虎睛散中加入蘆薈,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癒合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眼部疾病的症狀。
虎睛散中加入硃砂,主要是利用其鎮心安神之效。
硃砂味甘、微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含有硫化汞,在體內能釋放微量汞,起到鎮靜作用,並能抑制神經興奮,使人感到安寧。
虎睛散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而硃砂的鎮心安神之效能恰好能緩解這些症狀,因此被列入虎睛散的組成之中。
虎睛散中包含黃連,主要是為了清熱解毒。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
虎睛散主治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等症,而這些症狀往往由肝火上炎、熱毒蘊結引起。黃連能清肝火、解熱毒,同時也能清胃火,預防因熱毒下移而引起腸胃不適。因此,黃連在虎睛散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幫助達到清熱解毒、緩解眼部炎症的效果。
虎睛散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止血:赤石脂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止血之效。虎睛散多用於治療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等症,而赤石脂的清熱止血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收斂固澀:赤石脂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可收斂眼部炎症,防止眼部分泌物過多,緩解眼部不適。
虎睛散方劑中含有鐵粉,這主要是基於鐵的藥性及對症治療的考量。
鐵粉具有補血、止血、消腫、生肌等功效,適用於血虛、血瘀、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狀。
虎睛散多用於治療外傷、跌打損傷、創傷感染等疾病,而鐵粉的功效恰好能促進傷口癒合、止血消腫,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虎睛散中包含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潛陽:牡蠣味甘鹹,性微寒,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之效。虎睛散常用於治療肝陽上亢、頭目眩暈、心悸失眠等症,牡蠣能有效抑制肝陽亢盛,使神志安定,從而緩解上述症狀。
2. 鎮心安神:牡蠣性寒,能清熱除煩,並有鎮心安神的作用。虎睛散中加入牡蠣,可以起到鎮靜安神、消除煩躁、改善睡眠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其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虎睛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兒科範疇,主治「小兒驚熱,煩躁不得眠卧」,其病機核心在於 「驚」「熱」相兼,導致心神不寧、陽氣躁動。
- 驚熱之證:
- 「驚」指小兒受外界驚嚇,或體質稚陰稚陽,易引動肝風內擾,表現為睡中驚惕、啼哭不安。
- 「熱」可為外感風熱內傳,或心肝火旺,見面赤、唇紅、手足躁動等。
- 煩躁不眠:
熱邪擾心,神魂不安,加上小兒神氣未充,故夜卧不寧,甚則驚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僅 虎睛 一味,其運用體現古代「取象比類」與「同氣相求」思維:
- 虎睛之象:
- 虎為百獸之王,性猛而威嚴,古人認為其目具 鎮懾之力,故用於「定驚安神」。如《本草綱目》載虎睛「主驚癇,辟惡魅」。
- 虎睛質重,中醫理論中「重可鎮怯」,適合驚嚇所致神魂飄蕩之證。
- 藥性推論:
- 虎睛性溫(或記為平),歸肝經,能 平肝熄風,針對驚熱引動的肝風內動。
- 古代認為動物藥多具「血肉有情」之性,能直入臟腑,調和人體氣血陰陽。
- 竹瀝輔助:
- 竹瀝甘寒,清熱化痰,用為賦形劑可增強 清心降火 之效,與虎睛一鎮一清,協同平息心肝火熱。
方劑特點
- 簡峻專一:單味成方,集中藥力於鎮驚安神,符合小兒用藥「效專力宏」原則。
- 外治法巧思:散劑調竹瀝「抹口中」,避小兒服藥困難,透過口腔黏膜吸收,速達病所。
潛在治療機制
古人觀察到虎睛對精神躁動的調控作用,可能與以下現代觀點相關:
- 心理暗示效應:虎睛作為象徵性藥物,透過文化認知強化「鎮定」效果。
- 藥理推測:或含某些鎮靜成分(如礦物質),但需進一步考證。
此方反映了古代「以形治神」的獨特思路,結合小兒生理特點,從動物藥、外治途徑多層次解讀其鎮驚清熱的合理性。
傳統服藥法
虎睛。
上為散。
竹瀝調少許,抹口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虎睛散有清熱解毒、安神定驚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虎睛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五。 組成:虎睛。 主治:小兒驚惕,夜啼。
虎睛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虎睛1對(酒浸,炙令微黃),蘆薈1分(細研),朱砂1分(細研),黃連1分(去須),赤石脂1分,鐵粉1分,牡蠣粉1分。 主治:小兒驚熱,煩躁不得眠卧。
虎睛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虎睛2對(新者,慢火炙令黃,取仁),露蜂房1兩(微炙),石長生1兩,楓樹寄生3兩,茯神1兩,防風1兩(去蘆頭),獨活1兩,天雄3兩(炮裂,去皮臍),當歸1兩(銼,微炒),桂心1兩,雞頭并肝1具(炙令黃),甘草3分(炙微赤,銼),朱砂半兩(細研),麝香1分(研入)。 主治:婦人風邪,癲狂,發歇無常,跳躑大叫,張目揮臂,恆欲打人,或時大走,不避水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