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湯
JIN SH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金沙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川貝母味甘微苦,性寒,入肺經。其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肺熱燥咳、痰多黏稠等症狀。金沙湯作為治療咳嗽的方劑,加入川貝母可增強其潤肺止咳的效果,使療效更顯著。
- 清熱解毒:川貝母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壅肺、咽喉腫痛等症。金沙湯中加入川貝母,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進一步緩解咳嗽的症狀,促進病患早日康復。
金沙湯中包含蘆薈,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通便的功效。
蘆薈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通便潤腸的功效。其藥性與金沙湯中其他藥材相配,可起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治療因熱毒蘊積而引起的瘡瘍腫痛、便祕等病症效果顯著。
此外,蘆薈還具有抗菌消炎、促進傷口癒合的功效,有助於清除病竈,促進組織修復,進一步提升金沙湯的療效。
主治功效
金沙湯主治功效分析
金沙湯主治吐血、咯血,從古文記載的醫案中,可以分析其治療原理如下:
治療原理
金沙湯的主要成分為川貝母和蘆薈。
- 川貝母:性味苦、甘、微寒,歸肺、心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癰的功效。在金沙湯中,川貝母主要發揮其止咳化痰、潤肺養陰的作用,用於治療因肺熱或肺燥引起的咯血、吐血。
- 蘆薈:性味苦、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肝明目、殺蟲療疳、通便的功效。在金沙湯中,蘆薈主要發揮其清熱解毒、生肌收斂的作用,用於輔助治療吐血、咯血,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
古文獻中還提到「石淋,海金沙湯下。」,雖然方名皆為「金沙湯」,但與本文討論之金沙湯應為不同方劑。古文中之「海金沙湯」推測可能含有「海金沙」這味藥材,海金沙性味甘、鹹、寒,歸膀胱、小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的功效,因此可用於治療石淋。
《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到的「生於術,茯苓,澤瀉,豬苓,厚朴,椒目,海金沙湯煎」是一個利水消腫的方劑,其中「海金沙湯煎」可能是指用海金沙煎湯送服其他藥物,並非指金沙湯這個方劑。該方用於治療因肝犯脾胃,陽虛有濕導致的䐜脹、小便不利、浮腫等症狀,與金沙湯的主治功效不同。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金沙湯以川貝母和蘆薈為主要成分,通過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潤肺養陰、生肌收斂等作用,達到治療吐血、咯血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紫金沙(野蜂窠蒂是)半兩,貝母(去心,生用)2錢,蘆薈1錢。
上為粗末。
每服2錢匕,水半盞,入蜜少許,煎1-2沸,去滓。細呷,空心、食後臨臥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金沙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紫金沙(野蜂窠蒂是)半兩,貝母(去心,生用)2錢,蘆薈1錢。 主治:吐血,咯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