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母團

貝母團

BEI MU TU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50%
肺經 50%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貝母團方劑中使用川貝母,主要原因有二:

一、藥性契合: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散結消腫之效。貝母團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胸悶氣喘等症,而川貝母的藥性與方劑的功效相符,可有效緩解病症。

二、藥效增強: 川貝母的止咳平喘效果較其他貝母種類更佳,其有效成分能有效抑制支氣管平滑肌收縮,並促進痰液排出,配合其他藥物,可增強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貝母團」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羊兒風」為古代對癲癇發作的俗稱,多屬中醫「癇證」範疇,傳統認為與風痰上擾、痰火內閉或肝風內動相關。此方以單味川貝母製成,取其化痰、清熱、開鬱之效,推測用於緩解痰熱型癇證之症狀,如 sudden肢體抽動、喉間痰鳴、神識昏蒙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川貝母性味歸經
    性微寒、味苦甘,歸肺、心經。傳統用於清化熱痰、潤肺止咳,尤擅長化解「黏稠頑痰」。其「去心」炮製可去除苦寒之偏性,增強化痰效力。

  2. 劑型設計原理

    • 百層紙煮法:以百張草紙層層篩入貝母粉,再水煮至乾,可能寓含以下用意:
      • 藉草紙吸附之性,緩釋藥效(類似現代緩釋技術)。
      • 水煮過程使貝母藥性滲入紙纖維,延長作用時間。
    • 晨服紙團:空腹吞服紙團,可能利用纖維物理包裹藥物,保護藥性通過胃酸,或暗示「化痰如撕紙」的象徵療法(古代方劑常有此類隱喻)。
  3. 對癇證的作用推測

    • 直接作用:川貝母可清心化痰,抑制痰熱上沖引發的風動抽搐。
    • 間接調理:肺為貯痰之器,貝母通過潤肺間接減少痰源,符合「治癇先治痰」的原則。
    • 精神層面:反覆篩藥、煮紙的過程,或隱含對患者心神不安的安撫暗示(古代醫案常見心理療法的結合)。

三、潛在局限與思考

此方為單方簡劑,可能僅適用於輕症或痰熱明顯者。若癇證因肝腎陰虛或血瘀所致,則需配伍其他藥物。另,草紙安全性(如古代造紙工藝是否含雜質)未明確記載,此為歷史背景下的特殊性。

傳統服藥法


川貝母(去心)1兩。
研粉,用羅篩過,鋪大草紙100張,一層草紙篩一下,百張草紙篩百下,然後用線縫之,入4碗水煮乾。每清早取1張紙搓成團,空心滾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貝母團, 出處:《仙拈集》卷二引《要覽》。 組成:川貝母(去心)1兩。 主治:羊兒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