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貼斂藥
TIE LIAN Y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七四引《簡易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極寒 (0.06)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50%
肺經 50%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川貝母在貼斂藥方劑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適用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貼斂藥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哮喘等,川貝母可以清熱化痰,緩解肺部炎症,改善呼吸道症狀。
- 消腫散結: 川貝母還具有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或伴有胸悶氣短等症狀,川貝母可以幫助化解痰液,消散腫塊,促進呼吸道通暢。
因此,川貝母在貼斂藥方劑中,可以起到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消腫散結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貼斂藥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 「癰疽瘡疖」,屬外科瘡瘍範疇,尤其適用於 潰後膿腐未盡、瘡口難斂 之證。其作用偏向 收斂瘡口、化腐生肌,透過外貼促使瘡毒外泄,同時助新生組織生長。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麥飯石(火煅醋淬)
- 性用推論:
麥飯石性味甘溫,經火煅醋淬後,質地鬆脆,增強其 吸附膿毒、斂瘡生肌 之效。煅製過程中,醋淬可引藥入血分,兼具 散瘀解毒 作用。 - 原理對應:
類似「煅石膏」之斂瘡思路,但麥飯石更側重 拔毒外出,適用於瘡面穢濁未淨者。
2. 鹿角根(火燒存性)
- 性用推論:
鹿角根為角之基部,質地堅實,火燒後存性,轉為 溫通收澀 之品。其炭化後能 止血生肌,兼有 溫行氣血 以促進瘡口癒合之效。 - 原理對應:
類似「血餘炭」之斂瘡機制,但鹿角根偏溫,適用於 陰瘡久潰不斂。
3. 貝母(浙貝母為末)
- 性用推論:
貝母苦寒,清熱散結,外用可 化痰散瘀、消腫排膿。此方取其末與溫性藥相配,既防火毒鬱結,又助 膿腐分解。 - 原理對應:
類似「白及」之斂瘡配伍,但貝母偏重 開泄膿窠,適用於瘡面有未化之膿栓者。
三、方劑配伍邏輯
- 去腐與生新並行:
- 麥飯石 吸附穢濁,鹿角根 溫通固澀,形成「排斂並用」之勢。
- 貝母 散結透膿,防止餘毒內伏。
- 醋淬增效:
米醋調藥,取其 酸收穿透 之性,既可引藥入瘡基,又能 軟堅散結,助藥物滲透。 - 絹布載藥:
絹布中留孔,既固定藥末,又留瘡口通暢,符合「煨膿長肉」之外科理念。
四、總結原理
此方以 「煅制吸附」+「溫通斂瘡」+「散結透膿」 為核心,針對癰疽潰後 膿腐與新肉交界 之態勢,透過外貼促使瘡毒外泄,同時溫養瘡基,加速癒合。
傳統服藥法
麥飯石(粗麻石是也,曾作磨者尤佳,火煅七八次,煅紅入米醋中淬,煅至三四次,其石定細碎,用甘鍋盛煅,候通紅,淬醋中,煅過七八次可用)、鹿角根(不用腦骨,不用角梢,只用角根3寸,火燒)、貝母(為末)各等分。
合瘡。
上為末,先將舊淨潔衣絹片淨洗候乾,約瘡大小,剪絹作一輪子,中留一小口,卻用一小銚子,熱少米醋,約用多少,將前藥投醋中,候冷,攤於絹輪子上。
貼瘡,日1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