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貝母丸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藥性互補: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與其他藥材搭配,可增強藥效,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目標。
二、藥理作用: 川貝母含有貝母素、皁苷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等作用,可有效抑制呼吸道感染,改善咳嗽痰多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貝母丸主治久嗽、咽嗌妨悶、咽痛咯血、肺癰、肺痿,此類病症多因肺氣虛損、痰熱壅滯或陰虛火旺所致:
- 久嗽:咳嗽日久不癒,多與肺氣失宣、痰阻或肺陰耗傷有關。
- 咽嗌妨悶:咽喉阻塞感,可能因痰氣交阻或虛火上炎。
- 咽痛咯血:熱傷肺絡或陰虛肺燥,灼傷血絡而出血。
- 肺癰:熱毒瘀結成癰,常見膿血痰。
- 肺痿:肺葉枯萎,氣津兩傷,多見於慢性虛損。
此方所治證候,涵蓋痰、熱、虛、瘀四大病機,故組方以化痰止咳、益氣健脾、清熱散結為核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貝母、天南星
- 貝母(川貝或浙貝):清熱潤肺、化痰止咳,針對痰熱久嗽、肺燥咯血,既能散結(治肺癰),又能潤燥(治肺痿)。
- 天南星(薑制):燥濕化痰、祛風解痙,薑制後毒性減而化痰力增,助貝母化解頑痰,尤適痰阻咽喉之妨悶。
2. 臣藥:人參、茯苓、甘草
- 人參:大補肺脾之氣,治肺氣虛久嗽、肺痿氣弱,扶正以祛痰。
- 茯苓:健脾滲濕,斷生痰之源,與人參合奏益氣化痰之功。
- 炙甘草:益氣和中,潤肺止咳,調和諸藥。
3. 佐使藥:白附子、皂角子
- 白附子:祛風痰、逐寒濕,助天南星化風痰壅塞,改善咽嗌不利。
- 皂角子(炮):辛咸化痰、通竅散結,破痰瘀膠結(如肺癰膿痰),兼引藥上行。
4.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貝母、天南星、皂角子攻痰散結;人參、茯苓、甘草補虛固本。
- 標本同治:化痰止咳治標(痰熱咳嗽),益氣健脾治本(杜絕生痰)。
- 潤燥並行:貝母潤肺,天南星燥濕,適用於痰熱夾雜陰傷之複雜病機。
5. 薄荷湯送服之妙
薄荷辛涼,輕揚上行,既能宣肺利咽,助藥力達病所,又可疏解風熱,緩解咽痛。
【綜論】
貝母丸以化痰散結為核心,輔以益氣扶正,適用於肺病日久、正虛痰戀之證。其組方邏輯體現「急則治標(痰熱瘀阻)、緩則治本(氣虛脾弱)」的辨證思維,尤其對痰瘀互結之肺癰、氣陰兩傷之肺痿,具有標本兼顧之效。
傳統服藥法
貝母、天南星(薑制)、人參、茯苓、甘草(炙)、白附子各等分,皂角子7個(炮)。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5-7丸,薄荷湯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貝母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 組成:貝母半斤,皂角子半斤。 主治:便毒,瘰癧。
貝母丸, 出處:《雞峰》卷十一。 組成:貝母不以多少。 主治:消痰熱,潤肺止咳。主治:久嗽,咽嗌妨悶,咽痛咯血,肺癰,肺痿。
貝母丸, 出處:《聖惠》卷十四。 組成:貝母1兩半(煨令微黃),桔梗1兩(去蘆頭),甘草1兩(炙微赤,銼),紫菀1兩(洗,去苗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傷寒後暴嗽,喘急,欲成肺痿勞嗽。
貝母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貝母1兩(酥炙微黃),款冬花2兩,桂心1兩,百合1兩,紫菀1兩(洗,去苗土),杏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木乳2兩(去粗皮,塗酥,炙令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婦人咳嗽不止。
貝母丸,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貝母半兩(煨令微黃),細辛3分,桂心1兩,菖蒲3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百合(半兩),紫菀3分(洗,去苗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肺臟傷風冷,喘促咳嗽,言語聲嘶,咽喉不利。
貝母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七。 組成:貝母(煨微黃)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秦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1分,乾薑(炮裂,銼)1分,桂心1分,粳米1分,石膏(細研)1分,黃芩1分,大豆黃卷1分,石斛(去根,銼)1分,當歸半兩(銼,微炒),大麻仁3分。 主治:婦女橫産,或顛倒,胞衣不出,傷毀不下,産後餘病,汗出,煩滿不止,少氣逆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