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貼斂藥方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化痰:川貝母性寒,味甘微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功效。貼斂藥方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咳嗽痰多等症,川貝母能有效清解肺熱,化解痰液,緩解咳嗽症狀,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效果。
- 潤燥生津:川貝母還具有一定的潤燥生津作用,能滋潤肺燥,緩解因肺熱引起的口乾咽燥症狀。貼斂藥方常用於治療皮膚乾燥、脫屑等症,川貝母能幫助滋養肌膚,促進其恢復健康狀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名為「貼斂藥方」,主要用於治療「諸瘡口不合」,即各類瘡瘍潰後久不癒合之症。古代醫家認為,瘡口不斂多因氣血虧虛、餘毒未清或局部生機不暢所致,此方通過外貼之法,直接作用於瘡面,以收斂生肌、解毒散結,促進瘡口癒合。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麥飯石
- 性味功用:性平,味甘,傳統用於解毒斂瘡、排膿生肌。
- 炮製邏輯:反覆煅淬於醋中,增強其收斂性與礦物藥的活性。醋性收斂,能助藥力滲透,煅後質地細膩,更易附著瘡面。
- 現代推論:可能含礦物質成分(如矽酸鹽類),能形成保護膜,促進肉芽組織生長。
2. 鹿角根
- 性味功用:性溫,味鹹,善溫通血脈、散瘀消腫。選用角根(近骨處)取其「根基」之性,煅後增強收斂止血之效。
- 炮製邏輯:火煅去其油脂,存其骨質,轉為止血生肌之用。
- 現代推論:煅鹿角含碳酸鈣等成分,能吸附滲液,促進創面乾燥。
3. 貝母
- 性味功用:性微寒,味苦甘,清熱化痰、散結消腫。
- 配伍邏輯:與溫性之鹿角根互制,防煅藥過燥;其散結之力可解瘡口餘毒。
- 現代推論:含生物鹼,具抗炎作用,或能抑制瘡面感染。
整體配伍原理
- 溫涼並用:鹿角根之溫通配貝母之涼散,平衡瘡口寒熱。
- 斂散結合:麥飯石、鹿角根斂瘡生肌,貝母散餘毒,防過斂留邪。
- 醋淬增效:醋既為溶媒,亦能軟堅散結、引藥入瘡。
治療機制推測
- 物理性保護:煅後礦物藥細粉覆蓋瘡面,形成屏障,減少刺激。
- 促進修復:鹿角根、麥飯石或刺激局部血循,加速組織再生。
- 抗菌消炎:貝母與醋協同,抑制細菌生長,減少感染風險。
此方體現古代「煅藥外用」之智慧,結合礦物、動物、植物三類藥材,多途徑促進瘡口癒合,符合「祛腐生新」的瘡瘍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麥飯石(粗磨石是也,曾作磨者尤佳。火煅七八次,煅紅入米醋中淬,煅至三四次,其石定細研,用甘鍋盛,煅通紅淬醋中,煅過七八次可用)、鹿角根(不用腦骨,不用角梢,只用角根3寸,火煅)、貝母(為末)各等分。
合瘡。
先將舊淨潔衣絹片洗淨,候乾,約瘡大小,剪絹作1輪子,中留1小口,卻用1小銚子熱少米醋,約用多少,將前藥投醋中,候冷,攤於絹輪子上,貼瘡,1日1換。此方救人累效,不可疑藥低賤而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貼斂藥方,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 組成:麥飯石(粗磨石是也,曾作磨者尤佳。火煅7-8次,煅紅入米醋中淬,煅至3-4次,其石定細研,用甘鍋盛,煅通紅淬醋中,煅過7-8次可用)、鹿角根(不用腦骨,不用角梢,隻用角根3寸,火煅)、貝母(爲末)各等分。 主治:合瘡。主治:諸瘡口不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