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管散

退管散

TUI GU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青囊秘傳》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33%
大腸經 33%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退管散中加入蘆薈,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

蘆薈味苦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作用。退管散主要用於治療因濕熱內蘊導致的便祕、口臭、腹脹等症。蘆薈能清熱瀉火,解毒通便,可有效緩解濕熱引起的便祕,並改善口臭、腹脹等症狀。同時,蘆薈還能潤腸通便,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體內毒素,改善便祕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退管散之傳統功效主治

漏管:中醫所稱「漏管」,泛指體表或臟腑間形成的異常管道,常因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膿水淋漓所致,類似現代醫學的慢性瘻管(如肛瘻、乳瘻等)。此症多因氣血虧虛、邪毒滯留,導致瘡口難以收斂。傳統認為,「退管散」通過外用插入之法,能腐蝕瘻管壞死組織,促使瘺管脫落,達到「退管」之效。


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豬肺管(瓦焙乾)

    • 中醫取「以形治形」之象思維,肺管為通道之形,用以引藥直達瘻管病灶。瓦焙後乾燥收澀,或具吸附膿液、收斂瘡口之效。
    • 現代推測:可能作為藥物載體,輔助其他成分附著於瘻管內壁。
  2. 鵝管石(1錢)

    • 性味甘溫,傳統用於止咳化痰、溫肺散寒,但此方取其「管狀」形態(鐘乳石之細長者),與豬肺管相配,強化「通管」意象。
    • 或含碳酸鈣等礦物成分,外用或能收斂瘡面。
  3. 白砒(4分,即砒霜)

    • 大毒之品,外用具強烈腐蝕性,可蝕瘡去腐。古方常用以去死肌、蝕惡肉,如「三品一條槍」治瘻管。
    • 推測作用:腐蝕瘻管內壁壞死組織,使瘻管脫落。然其毒性需嚴格控制用量。
  4. 槍消(3分,即硝石)

    • 性味苦寒,能清熱解毒、破堅散結。古方外用治癰腫瘡瘍,取其消散瘀熱、防腐排膿之效。
    • 與白砒配伍,一寒一熱,或調節腐蝕力度,避免過度刺激。

組方邏輯與治療機轉

  1. 形態取象
    方中豬肺管、鵝管石均為管狀物,符合中醫「同氣相求」思維,引藥力專注於瘻管結構。

  2. 腐蝕去腐
    白砒為主藥,直接破壞瘻管組織;槍消協同清熱破結,防止腐蝕後熱毒積聚。二者聯用,可能加速瘻管壞死脫落。

  3. 載體輔助
    蔥水面漿製成藥條,具黏附性,可固定藥物於瘻管內;蔥水辛溫通陽,或助藥性滲透。

  4. 分段治療
    「插入3次」之法,顯示古人意識到需分次腐蝕,避免一次性過度損傷正常組織。


總結

退管散以「腐蝕去管」為核心,結合象形藥材引導藥效,並通過分次用藥控制療程,體現中醫「祛腐生新」的瘡瘍治療原則。然其機轉倚重毒性藥物之強力作用,現代應用需參考古法改良,以兼顧安全與療效。

傳統服藥法


豬肺管1個(不可傷,將管上油膜去淨,以瓦焙乾),鵝管石1錢,白砒4分,槍消3分。
上為細末。
以蔥水面漿為藥條,插入管內,如此3次,其管退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退管散, 出處:《外科全生集》卷四。 組成:黃荊條上子(炙燥)。 主治:痔瘡漏管。

退管散, 出處:《外科傳薪集》。 組成:豬肺管1個(不可傷,將管上油膜去淨,以瓦焙乾),鵝管石1錢,白砒4分,槍消3分。 主治:漏管。

退管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 退管散(《青囊秘傳》。)出處:《青囊秘傳》。組成:雄雞足脛1對(去爪,用雌黃塞入脛孔內,以滿爲度,將黃泥包好,煨存性,去泥),蛤蟆1隻(以蘆薈2錢納入腹中,以黃泥包好,煨存性,去泥)。主治:退管。 。 主治:退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