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疳丸

腦疳丸

NAO G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33%
大腸經 33%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腦疳丸中加入蘆薈,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蘆薈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腦疳病症多由熱毒內蘊、脾胃失調引起,表現為發熱、煩躁、口渴、便祕等,蘆薈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緩解症狀。
  2. 潤腸通便,消積化滯: 蘆薈能潤腸通便,消積化滯。腦疳患兒常伴有食積、便祕等問題,蘆薈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積滯,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總之,蘆薈在腦疳丸中扮演著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潤腸通便、消積化滯的重要角色,有助於緩解腦疳症狀,促進患兒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腦疳丸主治「小兒腦疳」,其症狀描述如下:

  1. 頭皮光急:頭皮緊繃光亮,可能因濕熱藴結或蟲積所致。
  2. 滿頭生瘡:濕熱毒邪上攻頭部,化腐成瘡。
  3. 腦熱如火:熱邪熾盛於頭部,伴隨高熱煩躁。
  4. 發結如穗:頭髮枯燥結穗,狀如枯萎,乃疳積久病、津血不足之象。
  5. 遍身多汗:濕熱蒸騰或正虛不固,導致汗出過多。
  6. 腮腫囟高:熱毒上壅或痰濕凝聚,反映於面部及囟門未合之小兒。

此症屬中醫「疳證」範疇,多因飲食不節、蟲積內生,或脾胃虛弱、濕熱內蘊,進一步上攻頭面所致。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腦疳丸僅用蘆薈一味藥,其作用機理如下:

1. 蘆薈的藥性與功效

  •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胃、大腸經。
  • 核心作用
    • 殺蟲:直接殺滅「腦疳蟲」(古人認為疳證多與寄生蟲相關)。
    • 清熱瀉火:苦寒降泄,清除頭面部熾熱(如「腦熱如火」)。
    • 解毒斂瘡:外用可緩解頭皮生瘡、腮腫(現代研究證實其抗菌消炎作用)。
    • 止癢:針對鼻癢,可能是蟲動或風熱上擾之症。

2. 給藥途徑與設計邏輯

  • 吹鼻中:鼻為肺竅,而肺主皮毛,與頭面關係密切。藥物通過鼻腔黏膜吸收,直達頭部病所,避開小兒內服藥物的困難。
  • 外用少許:蘆薈苦寒峻烈,內服易傷脾胃,外用既能局部起效,又可減緩副作用。

3. 針對症狀的治療原理

  • 殺蟲止癢:解決「腦疳蟲」與鼻癢問題,推測古人認為寄生蟲或風熱蟲動是病因之一。
  • 清熱消腫:寒性抑制熱毒,改善頭皮瘡腫、囟門鼓起、腮腫。
  • 間接固髮:熱毒清除後,津液得以保存,髮結如穗或可緩解。

三、方劑特點與可能的延伸思考

  • 單方峻藥:僅用蘆薈,反映古人對「疳蟲」與熱毒證的急治思維,強調局部外用速效。
  • 「腦疳」的現代理解:古人所稱「腦疳」,可能與現代小兒營養不良合併頭皮感染(如膿皰瘡)、寄生蟲病(如蟯蟲移行)或代謝紊亂相關。
  • 侷限性:單味藥外治恐難全面調理疳積的複雜病機(如脾胃虛弱),古代或需配合內服方劑(如健脾消疳藥)以標本兼治。

此方體現了中醫「外治直達病所」的智慧,亦反映出對濕熱蟲積證的簡潔用藥邏輯。

傳統服藥法


蘆薈
殺腦疳蟲,止鼻中癢。
上為末。
每用少許,吹鼻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腮腺炎

相同名稱方劑


腦疳丸, 出處:《幼科指掌》卷四。 組成:蘆薈功效:殺腦疳蟲,止鼻中癢。 主治:殺腦疳蟲,止鼻中癢。主治:小兒腦疳。頭皮光急,滿頭生瘡,腦熱如火,發結如穗,遍身多汗,腮腫囟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