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龍薈丸

加減龍薈丸

JIA JIAN LONG HU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3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胃經 17%
膽經 11%
心經 10%
肺經 9%
三焦經 6%
大腸經 6%
脾經 6%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小腸經 1%
肝經
胃經
膽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脾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龍薈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當歸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功效,可改善因瘀血阻滯、腸燥便祕而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與方中龍膽草、厚朴等藥材協同作用,促進腸道蠕動,通暢大便。
  2. 補血養血,調和氣血:當歸能補血養血,調和氣血,對於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腹痛、面色蒼白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同時也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

總之,當歸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改善便祕症狀,同時也能改善因氣血不足引起的伴隨症狀,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加減龍薈丸」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龍膽草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龍膽草,可針對肝膽濕熱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目赤腫痛、口苦咽乾、黃疸等。
  2. 利膽排石: 龍膽草對於膽石症有一定的療效。其清熱利濕的功效可促進膽汁分泌,並幫助膽石排出體外。

總而言之,龍膽草在「加減龍薈丸」中扮演着清熱瀉火、利膽排石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肝膽濕熱引起的相關疾病。

加減龍薈丸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方中龍薈性寒,瀉下之力較強,容易傷及脾胃,而梔子可緩解龍薈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傷脾胃。
  2. 解毒止痛:梔子除了清熱瀉火外,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止痛作用。方中若有熱毒蘊結,梔子可助龍薈清熱解毒,緩解疼痛。

因此,加減龍薈丸中加入梔子,不僅能調節藥性,更能增強其清熱解毒、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加減龍薈丸中加入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黃芩味苦寒,性涼,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功效。龍薈丸本身以瀉火解毒為主,加入黃芩能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對於熱毒壅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起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2. 調和藥性,防止燥烈:龍薈丸中某些藥材性燥烈,容易傷陰耗氣。黃芩性寒,可起到調和藥性,防止燥烈傷陰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減少對人體的副作用。

加減龍薈丸中包含大黃,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瀉熱通便:大黃味苦寒,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大黃,可針對因熱毒蘊結腸道,導致便祕、腹脹、口苦、尿赤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通腑泄熱的作用。
  2. 消積導滯:大黃還具有消積導滯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食積不化、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加減龍薈丸中加入大黃,可有效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解除積滯。

「加減龍薈丸」中包含「蘆薈」,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蘆薈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例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濕熱下痢等。
  2. 潤腸通便: 蘆薈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對於熱毒便祕尤其有效。

因此,在「加減龍薈丸」中加入蘆薈,可以有效地發揮其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加減龍薈丸中添加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甘鹹,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龍薈丸以瀉火解毒為主要功效,加入青黛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並能抑制細菌感染,有助於治療熱毒壅盛、皮膚感染等症狀。
  2. 涼血止血: 青黛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可治療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龍薈丸中常配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藥物,加入青黛能有效控制出血,減少瘀血形成,促進傷口癒合。

加減龍薈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積的功效,能疏肝理氣,解除肝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龍薈丸主治腸胃濕熱、積滯等症,而木香的加入有助於緩解藥物對腸胃的刺激,並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2. 降逆止嘔: 木香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抑制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龍薈丸中含有龍膽草、黃芩等清熱燥濕的藥物,可能引起胃氣上逆,而木香的加入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防止藥物副作用。

加減龍薈丸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解鬱止痛:柴胡性微寒,味苦辛,歸肝膽經,具有疏肝理氣、解鬱止痛的功效。龍薈丸主要用於治療溼熱蘊結、肝膽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而柴胡的加入,能夠起到疏解肝氣鬱結、緩解疼痛的作用,從而增強龍薈丸的療效。
  2. 協同龍膽草,清熱瀉火:龍薈丸中含有龍膽草,性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利膽的作用。柴胡與龍膽草相配,能夠協同清熱瀉火,增強降火利溼的效果,從而更有效地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疾病。

加味龍薈丸方中包含青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 行氣消積,促進龍薈瀉下:青皮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之效。與龍薈合用,可促進腸道氣機流通,減少停滯,有助於龍薈瀉下通便的效果,避免單用龍薈造成腹痛、腹脹等副作用。

二、 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青皮兼具疏肝解鬱之效。若患者因肝氣鬱結而導致便祕,青皮可疏通肝氣,解除鬱結,協同龍薈緩解便祕症狀,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加減龍薈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之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散結消痰、祛風止痙之效。方中若出現痰濁阻絡、氣機不暢、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則可藉由天南星之藥力,化痰散結、祛風止痙,以達到疏通經絡、恢復肢體功能之目的。此外,天南星亦可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藥效,例如與龍薈配合,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加減龍薈丸」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歸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麝香,可助於開通經絡,疏通氣血,以達到醒神開竅、止痛的效果。

2. 芳香闢穢: 麝香氣味芳香濃鬱,具有闢穢止腐的作用。方中加入麝香,可減少藥物本身的腥臭味,並提升藥效的吸收和利用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龍薈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小兒搐後變痢,表邪入裏,風傷脾,便膿血」,此證屬外感風邪未解,內傳入裏化熱,引動肝風,風火相煽,損傷脾胃,導致抽搐後又見痢疾(便膿血)。其病機關鍵在於:

  1. 肝熱動風:抽搐(搐)為肝風內動之象,與肝經鬱火有關。
  2. 表邪入裏化熱:外邪內陷,熱毒下迫大腸,故便膿血。
  3. 脾傷氣滯:肝木乘脾,氣機不暢,濕熱積滯,腐敗成痢。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瀉肝清熱、調氣活血、豁痰開竅為主軸,由「當歸龍薈丸」加減而成,具體配伍如下:

1. 瀉肝膽實火

  • 龍膽草、黃芩、梔子、大黃、青黛:直清肝膽火熱,兼瀉大腸積滯。龍膽草瀉肝膽濕火;黃芩清上焦熱;梔子通瀉三焦;大黃導熱下行;青黛涼血解毒,共解熱毒風火。

2. 疏肝理氣

  • 柴胡、青皮、木香:柴胡疏肝解鬱;青皮破氣疏肝;木香行氣止痛,三者調暢氣機,防肝鬱化火。

3. 活血化痰開竅

  • 當歸:養血活血,防瀉火過猛傷陰。
  • 膽南星、麝香:膽星化痰熄風;麝香開竅醒神,助通閉塞之氣,兼治抽搐痰蒙。
  • 蘆薈:清肝瀉火,通便泄熱,導邪外出。

4. 顧護脾胃

  • 神曲糊為丸:健脾消食,緩和攻伐之性,防苦寒傷胃。
  • 生薑湯送服:生薑和中止嘔,製寒藥之偏性。

5. 後續調理(針砂酒)

針砂(鐵粉)入血分,酒行藥勢,可通經活絡、鎮驚安神,助氣血運行,進一步疏導鬱火。


綜合機理

  1. 瀉火為主:直折肝膽火熱,解除抽搐病根。
  2. 調氣為輔:疏肝理氣,防火鬱復發。
  3. 通腑導滯:藉大黃、蘆薈使熱毒從二便出,治痢疾膿血。
  4. 標本兼治:兼顧化痰(膽星)、開竅(麝香)、養血(當歸),以應對風火痰瘀交結之複雜病機。

此方適用於肝火熾盛兼痰熱內擾之證,非單純痢疾,需見抽搐、煩躁、便膿血、舌紅苔黃膩等實熱象方可用之。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酒洗),龍膽草1兩(酒洗),梔子仁1兩(炒),黃芩1兩,大黃5錢(酒蒸),蘆薈5錢,青黛5錢,木香2錢半,柴胡5錢,青皮1兩,膽星3錢,麝香5分。
聰耳瀉火。
上為末,神曲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0丸,生薑湯送下,日進3服。一七後,用針砂酒以通其氣。
忌怒,戒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減龍薈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腹痛、便血等。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龍薈丸, 出處:《育嬰秘訣》卷二。 組成:當歸1錢,川芎1錢,陳皮1錢,青皮1錢,黃連(酒炒)1錢半,黃芩(酒炒)1錢半,山梔仁5分,木香5分,人參1錢,炙草1錢。 主治:小兒搐後變痢,表邪入裏,風傷脾,便膿血。

加減龍薈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九。 組成: 加減龍薈丸(《古今醫鑑》卷九。)出處:《古今醫鑑》卷九。組成:當歸1兩(酒洗),龍膽草1兩(酒洗),梔子仁1兩(炒),黃芩1兩,大黃5錢(酒蒸),蘆薈5錢,青黛5錢,木香2錢半,柴胡5錢,青皮1兩,膽星3錢,麝香5分。主治:聰耳瀉火。 。 主治:聰耳瀉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