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龍薈丸」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兩大功效:
- 活血化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方中龍薈性寒,可清熱解毒,但容易傷陰耗血,當歸則可補血活血,緩解龍薈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傷陰。
- 潤腸通便: 當歸除了活血化瘀之外,還有潤腸通便的功效,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體內毒素。與龍薈搭配,可增強其潤腸通便的效果,同時避免龍薈過於燥烈,導致腸燥便祕。
總而言之,當歸在「當歸龍薈丸」中起著平衡寒熱、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的作用,與龍薈相輔相成,協同發揮藥效。
當歸龍薈丸中加入龍膽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瀉火,利濕解毒: 龍膽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功效。方中加入龍膽草,可以有效地清泄肝膽濕熱,並解毒消腫,改善因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苦咽乾、脅肋脹痛、小便赤澀等。
- 配伍增效: 龍膽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例如,龍膽草與當歸、川芎等藥物配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同時,龍膽草與黃芩、黃連等藥物配伍,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更好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
當歸龍薈丸方中加入梔子,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龍薈丸主治腸燥便祕,常因熱毒積聚而致,梔子可清熱解毒,緩解腸道炎症,配合龍薈瀉熱通便,相輔相成。
- 緩解燥熱之弊:龍薈性寒,燥性較強,長期服用易傷脾胃,梔子性寒,可緩解龍薈的燥熱之弊,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梔子可與當歸相配,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使藥效更趨平和。
當歸龍薈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方中龍薈、當歸等藥材性溫燥,易於耗傷津液,引發燥熱,而黃芩可起到清熱瀉火,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
- 抑制腸道菌羣失衡: 黃芩可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生長繁殖,並促進腸道菌羣的平衡。這有助於緩解因腸道菌羣失衡而引起的腹痛、腹瀉、便祕等症狀,進一步提升當歸龍薈丸治療腸道疾病的療效。
當歸龍薈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龍薈丸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痔瘡、便血等症,黃連可清熱解毒,抑制腸道細菌生長,緩解炎症。
- 制約藥性: 龍薈丸中含有龍薈,性寒且瀉下作用強。黃連性寒,可緩解龍薈的寒性和瀉下作用,防止其過度寒涼傷脾胃,避免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總而言之,黃連在當歸龍薈丸中發揮着清熱解毒、制約藥性的作用,使藥物功效更佳,安全性更高。
當歸龍薈丸中加入黃柏,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毒:黃柏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針對腸道濕熱所致的症狀,如腹痛、腹瀉、便血等,起到抑菌消炎的作用。
- 抑制血熱妄行:當歸龍薈丸主要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腸風下血,黃柏的清熱解毒之性,能抑制血熱,防止其下行妄行,達到止血止痛的效果。
因此,黃柏的加入不僅能有效治療腸風下血的根本病因,還能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當歸龍薈丸中包含大黃,主要是為了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方中龍薈、當歸等藥材,以潤腸通便為主,但若積熱壅滯,單靠潤腸難以奏效。因此加入大黃,可助其瀉熱通便,促使積滯排出,達到治療便祕的效果。此外,大黃亦可清熱解毒,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治療因熱毒引起的便祕。
當歸龍薈丸中加入蘆薈,主要原因在於其瀉火解毒、潤腸通便之效。蘆薈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可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對於熱毒壅滯所致的便祕、痔瘡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蘆薈還能潤腸通便,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泄體內毒素,改善腸胃功能。在當歸龍薈丸中,蘆薈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潤腸通便之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當歸龍薈丸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消腫止痛: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消腫止痛的功效。當歸龍薈丸主治血瘀、濕熱導致的各種疼痛,而茯苓可助於健脾利濕,促進血液循環,並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協調藥性: 茯苓可中和當歸龍薈丸中某些藥物的燥烈之性,避免其過於峻猛,起到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和緩的作用。
當歸龍薈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加入木香,可與當歸、龍薈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效果,改善患者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
- 調和藥性: 方中龍薈性寒,易傷脾胃,而木香性溫,可起到溫脾胃、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龍薈寒性過強,對脾胃造成損傷。
當歸龍薈丸中加入麝香,乃因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
麝香氣味辛香,走氣血,可直達病竈,故能開竅醒神,用於昏迷、神志不清等症;其性溫通,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故當歸龍薈丸中加入麝香,可增強方劑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以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
主治功效
當歸龍薈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以上古文內容,當歸龍薈丸的主治功效可以歸納為:
- 清瀉肝膽實火: 此為最主要功效,見於多篇文獻,如《醫方考》、《古今名醫方論》、《成方切用》、《醫方集解》等。用於治療肝膽火盛導致的各種症狀,如脅痛、易怒、目赤、耳鳴、耳聾、大便秘結、小便短赤、驚悸、狂躁、譫語、抽搐等。
- 清瀉臟腑之火: 《醫方考》指出此方不僅瀉肝膽之火,也兼顧五臟之火,因為方中包含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青黛、龍膽、蘆薈瀉肝火,大黃瀉脾火,黃柏瀉腎火。
- 降火兼行氣活血:《古今名醫方論》與《醫方集解》指出方中當歸補血,木香、麝香理氣,因氣有餘便是火,氣行則火降。
- 通腑瀉熱: 方中大黃、蘆薈等藥,可通腑瀉熱,導熱下行,適用於火熱內結,大便秘結之症。
- 治療特定病症:
- 脅痛: 多篇文獻提及,如《類證治裁》、《仁齋直指方論》、《濟世神驗良方》、《証治準繩‧女科》、《女科撮要》等。
- 驚悸、譫語、抽搐:《醫方考》、《成方切用》、《幼科發揮》等。
- 耳鳴、耳聾:《類證治裁》、《幼科証治準繩》等。
- 狂躁、狂越:《類證治裁》、《醫方考》等。
- 薄厥病(嘔血):《醫方集宜》。
- 氣逆:《類證治裁》。
- 陰囊腫脹:《古今名醫方論》。
- 下疳便癰,小便淋澀,或瘀血凝滯,小腹作痛:《女科撮要》。
- 預防急驚風:《幼科發揮》提到河間當歸龍薈丸可用於「急驚風」的預防。
治療原理
當歸龍薈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火熱致病」和「臟腑相關」理論:
- 清熱瀉火: 方中以龍膽草、青黛為君藥,直入肝經,清瀉肝膽實火;臣以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清瀉三焦之火,其中黃連清心火,黃芩清肺火,黃柏清腎火,梔子通瀉三焦;佐以大黃、蘆薈瀉熱通便,導熱下行。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之功。
- 行氣活血: 肝經實火,往往伴有氣滯血瘀,故方中加入當歸補血活血,木香、麝香行氣開竅,使氣血流通,火熱得散。當歸還能防止苦寒藥物過於傷陰。
- 臟腑同治: 肝膽之火,常可影響其他臟腑,導致五臟之火皆旺。《醫方考》指出「心熱則驚悸,肝熱則搐搦,肺亦火則嗌塞不利,脾亦火則腸胃燥澀,狂越為腎亦火。」故方中配伍黃連、黃芩、黃柏等,分別清瀉其他臟腑之火,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 針對病機: 根據不同病症,方劑的應用也有所側重。例如,脅痛多為肝氣鬱結,肝火上炎所致,故重用清肝瀉火之藥;驚悸、譫語、抽搐多與心肝火旺有關,故配伍清心安神之品;耳鳴、耳聾多與肝膽火熱上擾清竅有關,故加入清利頭目之藥。
總結
當歸龍薈丸是一個以清瀉肝膽實火為主的方劑,同時兼顧其他臟腑之火,並配合行氣活血之品,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其應用廣泛,可治療多種由火熱引起的病症。然而,由於其藥性苦寒峻猛,正如《醫方論》所言:「此等峻劑,豈可輕試?」,因此,此方適用於實火證,並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當歸3兩,大黃3兩,龍膽草3兩,蘆薈3兩,黃連1兩半,青黛3兩,黃芩1兩半,木香1兩,黃柏1兩半,梔子1兩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3錢,竹葉湯送下。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龍薈丸,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組成:當歸、龍膽草、蘆薈、甘草、甘菊花、黃芩、荊芥、生地、赤芍。 主治:耳病左聾。
當歸龍薈丸, 出處:《醫略六書》卷十八。 組成:當歸3兩,大黃3兩,龍膽草3兩,蘆薈3兩,黃連1兩半,青黛3兩,黃芩1兩半,木香1兩,黃柏1兩半,梔子1兩半。 主治:肝火內壅,胃氣不化,脅腹疼脹,大便閉結,脈數大者。
當歸龍薈丸, 出處:《準繩·幼科》卷三。 組成:當歸1兩,龍膽草1兩,柴胡1兩,青黛5錢,膽星5錢,大黃5錢,蘆薈5錢,麝香5分,梔子1兩,酒黃芩1兩,酒黃連1兩,黃柏1兩,木香2錢5分。 主治:常服宣通血氣,調順陰陽。主治:小兒肝膽風熱,耳中鳴,出青膿,名曰震耳,大便秘,小便黃。
當歸龍薈丸, 出處:《外科發揮》卷五。 組成:當歸(酒拌)1兩,龍膽草(酒拌炒)1兩,梔子仁(炒)1兩,黃連1兩,青皮1兩,黃芩1兩,大黃(酒拌炒)5錢,蘆薈5錢,青黛5錢,柴胡5錢,木香2錢5分,麝香5分(另研)。 主治:瘰癧腫痛,或脅下作痛,似有積塊.及下疳便癰,小便澀,大便秘,或瘀血凝滯.小腹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