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薈丸

小龍薈丸

XIAO LONG HU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胃經 15%
心經 12%
膽經 12%
脾經 8%
大腸經 8%
三焦經 7%
肺經 6%
心包經 5%
小腸經 1%
膀胱經 1%
肝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脾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肺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龍薈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當歸,這是因為當歸在中醫理論中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當歸被譽為“婦科聖藥”,主要用於補血和調經,對於改善女性因血虛導致的月經不調及其他相關症狀有良好的療效。此外,當歸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肌體的自我修復能力,這對於整體的健康狀態極為關鍵。在小龍薈丸中,與其他成分共同協作,當歸能有效地調和脾胃,增強消化功能,進一步促進身體的吸收與代謝。這種方劑的綜合效果不僅有助於治療特定病症,還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總之,當歸的加入是小龍薈丸能夠發揮其多重療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在對抗體內的虛弱及不適症狀方面。

小龍薈丸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燥濕解毒: 龍膽草味苦性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效。其可有效抑制肝膽濕熱,並清除體內毒素,對於濕熱蘊結、肝膽濕熱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目赤腫痛、口苦咽乾、黃疸、濕疹等,均有一定療效。
  2. 配合藥性,增強療效: 小龍薈丸的組成中,通常還含有其他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藥物,如黃連、大黃等。龍膽草的加入,可與其他藥物互相協同,發揮更強的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功效,並有效緩解肝膽濕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小龍薈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藥理研究表明,梔子能抑制肝細胞的炎症反應,減少炎性介質的釋放,並具有抗氧化、抗菌作用。

在小龍薈丸中,梔子主要用於清解肝膽熱毒,並輔助其他藥物治療濕熱蘊結、肝膽鬱熱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黃疸、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

小龍薈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之功效。小龍薈丸主治濕熱蘊結,腸胃積滯所致的腹痛、腹瀉、痢疾等症,黃連可清熱瀉火,解毒除濕,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2. 抑制菌羣: 黃連中的小檗鹼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生長,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抗菌消炎、止瀉止痛的效果。

小龍薈丸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小龍薈丸以治療腸道積滯、腹痛、便祕爲主,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腸道血液循環,促進腸蠕動,有助於通便止痛。
  2. 疏肝解鬱:川芎有疏肝解鬱之效,可緩解因肝氣鬱結引起的腹痛、便祕等症狀。小龍薈丸中,川芎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協同作用,達到疏肝解鬱、和胃通便的功效。

小龍薈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小龍薈丸主要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大黃可以幫助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便,緩解便祕症狀。
  2. 活血化瘀:大黃亦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小龍薈丸中還含有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如紅花、桃仁等,大黃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小龍薈丸中加入蘆薈,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蘆薈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咽喉腫痛、牙齦出血、皮膚紅腫等。
  2. 潤腸通便:蘆薈中含有蘆薈大黃素,具有促進腸道蠕動、潤腸通便的作用,能有效緩解便祕、腹脹等消化道問題。

因此,小龍薈丸中加入蘆薈,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潤腸通便,對於一些伴有熱毒、便祕的疾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小龍薈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之效。小龍薈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腸胃實熱所致的各種症狀,黃芩可有效清熱解毒,降低體內熱度,緩解腸胃炎症。

2. 抑制細菌: 黃芩中含有黃芩苷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繁殖,減輕感染,促進腸道菌羣平衡,輔助治療腸胃疾病。

因此,小龍薈丸中加入黃芩,可以起到清熱瀉火、抗菌消炎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小龍薈丸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柴胡性微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功效。小龍薈丸主治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柴胡的疏肝解鬱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達到通暢氣機、和解肝脾的效果。
  2. 調和營衛:柴胡還具有一定的升陽舉陷作用,可以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小龍薈丸中包含的龍膽草、黃芩等藥材,寒涼性較重,容易損傷脾胃陽氣,柴胡的升陽作用可以起到平衡寒涼之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

小龍薈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 行氣止痛健脾消積 的功效。

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其 行氣止痛 的作用,能緩解因氣滯血瘀而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而 健脾消積 的作用,則能幫助消化,促進食物的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小龍薈丸常用於治療因脾胃不和、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腹脹、食積不化等症狀,木香的加入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提高療效。

小龍薈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其一,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小龍薈丸中含有龍膽草、黃芩等苦寒之藥,容易傷脾胃,甘草的加入可以減輕苦寒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胃腸造成過大的刺激。

其二,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以減輕藥物的毒性,使藥物更安全有效。龍膽草、黃芩等藥物都有一定的毒性,甘草可以中和其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

小龍薈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方面功效:

1. 行氣消積: 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小龍薈丸主要用於治療食積氣滯、脘腹脹痛等症,青皮可以幫助行氣消積,緩解腹痛,促進消化吸收。

2. 助瀉通便: 青皮也能起到一定的瀉下作用,幫助通便,配合龍薈等藥物,能更有效地清除腸道積熱,緩解便祕症狀。

總而言之,青皮在小龍薈丸中發揮着行氣消積、助瀉通便的作用,助力於治療食積氣滯、脘腹脹痛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龍薈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用於「脅痛屬肝火熾盛」或「飲食過飽、勞力房事後積滯成痛」之證。脅肋為肝經所布,肝氣鬱久化火,或暴食勞傷引動積滯,熱毒壅滯經絡,故見疼痛。方中以清瀉肝火為主,兼行氣活血,佐以通腑消積,符合「肝主疏泄、喜條達」之生理特性,亦針對「熱、滯、瘀」之病機。

組成與方義解析

  1. 瀉火解毒

    • 草龍膽、山梔、黃連為核心,直折肝膽實火。龍膽酒洗增其上行之性,梔子炒用緩其寒性,黃連清心火以「實則瀉其子」。
    • 蘆薈(3錢)少量加入,取其苦寒瀉下,導火熱從二便出,與大黃(煨後減其峻猛)共成通腑瀉熱之力。
  2. 活血行氣

    • 當歸、川芎養血活血,防肝火灼陰成瘀,符合「火鬱發之」之理。
    • 木香(1錢)辛溫行氣,解肝鬱之氣滯,與麝香(少量)同用,開竅通絡以助止痛。
  3. 加減變方之意

    • 若無大黃、木香,而加黃芩、柴胡,則側重疏肝膽鬱熱(柴胡引經,黃芩清少陽)。
    • 若去當歸、梔子,加入甘草、柴胡、青皮,則強化疏肝理氣(青皮破滯,甘草和中),適用於氣滯甚於火旺者。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苦寒清瀉」為基調,結合「辛香走竄」之品,達成以下作用:

  • 直清肝火:龍膽、梔子、黃連協同降低肝經火熱上炎之勢。
  • 通絡止痛:麝香、木香疏通經絡氣機,改善脅肋氣血壅滯。
  • 標本兼顧:當歸、川芎養血防燥,大黃、蘆薈瀉積防熱毒內結,體現「瀉中寓補」之思維。

適用情境舉隅
古人所云「飲食大飽,勞力行房」致病,實指脾胃運化不及,濕熱內生,加上房勞耗腎陰,陰虛肝旺,火氣循經上擾脅肋。此時清火瀉毒為主,稍佐養血行氣,正合「急則治標」之意,然需中病即止,免傷脾胃。

傳統服藥法


當歸半兩,草龍膽(酒洗)半兩,山梔(炒)半兩,黃連(炒)半兩,川芎半兩,大黃(煨)半兩,蘆薈3錢,木香1錢(一方有黃芩半兩、柴胡半兩,無大黃、木香。一方有甘草、柴胡、青皮,無當歸、梔子)。
上為末,入麝香少許,粥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0丸,薑湯送下。仍以琥珀膏貼痛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龍薈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便溏等。因此,在服用小龍薈丸前,應先諮詢醫生,了解自身的具體情況,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龍薈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當歸半兩,草龍膽(酒洗)半兩,山梔(炒)半兩,黃連(炒)半兩,川芎半兩,大黃(煨)半兩,蘆薈3錢,木香1錢(一方有黃芩半兩、柴胡半兩,無大黃、木香。一方有甘草、柴胡、青皮,無當歸、梔子)。 主治:脅痛,肝火盛;有積,因飲食大飽,勞力行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