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龍膽湯中包含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擅長清熱瀉火,可降胃火,除心煩,對於龍膽湯所治之目赤腫痛、口苦咽乾、心煩易怒等症狀,具有顯著的清熱解毒功效。
- 抑菌止痛: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對於龍膽湯所治之濕熱蘊結導致的疼痛,具有抑菌止痛之效。同時,黃連還可緩解因濕熱所致的胃腸不適。
龍膽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燥濕:龍膽湯主治濕熱下注之證,而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有效抑制濕熱之邪,並清除下焦濕熱,達到清熱利濕之效。
二、抑菌止瀉:黃芩亦具有抗菌作用,能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滋生,對於濕熱引起的腹瀉有良好的止瀉效果。
因此,黃芩在龍膽湯中起到清熱燥濕、抑菌止瀉的關鍵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濕熱下注之證的功效。
龍膽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
龍膽湯主治肝膽濕熱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脅痛、小便赤澀等症狀。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可輔助龍膽草、黃芩等藥物,更有效地清泄肝膽濕熱,改善目赤腫痛等症狀。
此外,梔子還能緩解龍膽草、黃芩等藥物可能帶來的燥性,使方劑更為平和。
龍膽湯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龍膽湯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濕熱黃疸、小便不利、腹痛泄瀉等症,而當歸可補益血氣,改善因濕熱耗損而導致的氣血不足,進一步促進濕熱的排出,減輕症狀。
- 緩解藥性:龍膽湯中含有龍膽草、黃芩等苦寒藥性較強的藥材,容易造成脾胃虛寒,而當歸性溫,能緩解苦寒藥性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寒涼過度,使藥性更趨平和,減少副作用。
龍膽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和胃降逆:龍膽湯以瀉火清熱為主,但其苦寒之性容易傷脾胃,導致氣機阻滯,影響藥效發揮。陳皮性溫,入脾胃經,能理氣健脾,和胃降逆,既能緩解龍膽湯的寒涼之性,又能促進藥效吸收。
- 調和藥性,減少副作用:龍膽湯中多用苦寒藥材,容易引起胃寒、腹瀉等副作用。陳皮入藥,可以調和藥性,減少副作用,使藥效更溫和,更容易被人體接受。
龍膽湯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痰止咳、散結消腫之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其辛溫之性,可宣肺化痰,解除氣道阻塞,緩解咳喘;其消腫止痛之功,可化解痰液凝結,消除局部腫脹,對於痰多咳喘、咽喉腫痛等症狀,能起到顯著的緩解作用。
此外,天南星還能祛風止痙,與龍膽草等藥物配合,可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病症。
龍膽湯中包含龍膽草,乃因其性寒苦,入肝膽二經,具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利尿消腫的功效。
龍膽草味苦,可瀉肝膽之火,並能清熱利濕,故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脅肋脹痛、小便短赤等症。
龍膽草的寒涼性質,能清瀉肝膽之火,配合其他藥材,如黃芩、梔子等,可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
龍膽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解鬱、調和氣血、止痛的功效。龍膽湯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脅肋疼痛、口苦咽乾、小便赤澀等症,香附可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緩解肝膽鬱結所致的疼痛。
- 健脾和胃,消食除積: 香附還能健脾和胃,消食除積。龍膽湯常用於濕熱蘊積於中焦,導致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的患者。香附可幫助健脾和胃,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振的症狀。
綜上所述,香附在龍膽湯中,一方面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另一方面健脾和胃,消食除積,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龍膽湯中加入玄參,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一、清熱解毒: 龍膽湯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而玄參性寒,能清熱解毒,並可降低膀胱濕熱,緩解尿痛、尿頻等症狀。
二、涼血消腫: 玄參具有涼血消腫的功效,可輔助龍膽草、黃芩等藥物,消散濕熱,緩解尿道、膀胱的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排尿順暢。
龍膽湯作為一種傳統中醫方劑,在治療肝膽濕熱所導致的各種症狀上具有顯著效果。其組成成分精選多種草藥,其中青黛為重要成分之一。青黛是一種由菘藍葉加工而成的天然藥材,色澤深藍,性質寒涼,歸肝、肺經,主要功效在於清熱解毒、涼血定驚。由於龍膽湯主要針對肝膽濕熱、火氣旺盛等情況,加入青黛能夠有效增強整體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於改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有良好療效。此外,青黛還能輔助其他草藥共同發揮作用,如與龍膽草配合使用時,兩者相得益彰,可進一步提升清肝明目的效果。因此,青黛作為龍膽湯的重要成分,對於增強該方劑的治療功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龍膽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作用。龍膽湯以清熱利濕為主,但部分患者因濕熱阻滯,或脾胃虛弱,導致腹部脹痛不適。木香加入其中,可行氣消脹,緩解疼痛,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 疏肝解鬱: 木香還具有一定的疏肝解鬱作用。龍膽湯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之證,部分患者伴有肝氣鬱結,導致胸脅脹痛、情緒不暢等症狀。木香加入其中,可疏肝解鬱,使氣血運行通暢,進一步改善患者整體症狀。
龍膽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溫陽散寒,助藥力。
龍膽草性寒,擅長清熱瀉火,但容易傷及脾胃陽氣,導致脾胃虛寒。乾薑性溫,可溫中散寒,助龍膽草藥力,避免其寒性過於明顯,同時也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其造成損傷。
此外,乾薑還有溫經止痛的作用,可配合龍膽草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因此,乾薑在龍膽湯中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助於藥效的發揮和患者的康復。
主治功效
龍膽湯
龍膽湯是一個中藥方劑,由黃連、黃芩、梔子、當歸、陳皮、天南星、龍膽草、香附、玄參、青黛、木香、乾薑組成。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龍膽草:性大苦大寒,具有清熱燥濕與清熱瀉火的功效。燥濕方面,龍膽草可治濕熱下注之陰腫陰癢、女子帶下黃稠、男子陰囊腫痛、濕疹瘙癢等症。清熱瀉火方面,龍膽草可治肝經熱盛、驚癇狂躁、乙型腦炎、頭痛、目赤、咽痛、黃疸、熱痢、癰腫瘡瘍、陰囊腫痛、陰部濕癢等症。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天南星:性味辛、溫,歸肺、脾經,具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燥濕、利水消腫等功效。
玄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青黛:具有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等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龍膽湯的功效:
龍膽湯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止血、活血化瘀、補血等功效。
龍膽湯的用法:
龍膽湯通常以中藥湯劑的形式口服。
龍膽湯的禁忌:
龍膽湯不適合以下人羣服用:
- 孕婦
- 哺乳期婦女
- 兒童
- 對龍膽湯中任何成分過敏者
龍膽湯的注意事項:
- 服用龍膽湯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食物。
- 服用龍膽湯期間,應避免飲酒。
- 服用龍膽湯期間,應避免服用其他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作用的中藥。
- 服用龍膽湯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 服用龍膽湯期間,應定期到醫院複查,以監測藥物療效和安全性。
傳統服藥法
龍膽草(微炒)2錢,釣藤皮2錢,柴胡北梗2錢,芍藥2錢,川芎2錢,茯苓2錢,甘草(炙)2錢,人參1錢,大黃2錢半(濕紙裹煨)。
上銼散。
每服2錢,井水煎服。仍以紅紗袋盛夜明砂與兒佩帶。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龍膽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九。 組成:防風、木賊草、密蒙花、蟬蛻、蔓荊子、龍膽草、菊花、黃連、白芷、蒺藜。 主治:翳膜遮睛。
龍膽湯,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六。 組成:防風半兩,黃連半兩,草龍膽半兩,白僵蠶(炒)半兩。 主治:五臟生風發痙,日夜數十發者。
龍膽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黃連1錢,黃芩1錢,梔子1錢,當歸1錢,陳皮1錢,膽星1錢,龍膽草8分,香附8分,玄參7分,青黛5分,木香5分,乾薑(炒黑)2分。 主治:忿怒動膽火,致左耳聾者。
龍膽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龍膽3分,萎蕤3分,芍藥3分,黃芩(去黑心)3分,石膏3分,麻黃(去根節)3分,升麻3分,甘草(炙,銼)3分,葛根(銼)1兩,桂(去粗皮)半兩,大青半兩。 主治:傷寒溫病後煩躁。
龍膽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八。 組成:龍膽半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柴胡(去苗)半兩,梔子仁半兩,知母(切,焙)半兩,地骨皮半兩,木通(銼)半兩,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羚羊角(鎊)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升麻半兩。 主治:傷寒發黃煩熱,皮肉皆黃,小便赤不利。
龍膽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龍膽6铢,鉤藤皮6铢,柴胡6铢,黃芩6铢,桔梗6铢,芍藥6铢,茯苓(一方作茯神)6铢,甘草6铢,蜣螂2枚,大黃1兩。 主治:清熱舒利。主治:嬰兒發熱,嘔吐下利,舌上生瘡,毛發不澤,臍風,驚癇;嬰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口見)者。若已能進哺,中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並諸驚癇;胎驚,月內氣盛發熱;及婦人有兒,未能行時,復有孕,使兒飲此乳,亦作此病;噤口,舌上生瘡如黍米狀,吮乳不得,啼聲漸小,因胎熱所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