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疳蕪荑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通便的作用。消疳蕪荑湯用於治療小兒疳積,常伴有發熱、口渴、便祕等症狀,大黃可有效清除體內積熱,改善腸道功能。
- 攻積化瘀:大黃還具有一定的攻積化瘀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排泄積滯,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消疳蕪荑湯中的蕪荑,也有健脾化積的功效,兩者配合,可共同達到消疳散積的目的。
消疳蕪荑湯中包含芒硝,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瀉下通便: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能瀉下通便,清除腸道積滯,對於疳積患兒的腹脹便祕有良好療效。
- 清熱解毒:芒硝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解腸道熱毒,對於因熱毒蘊積而導致的疳積症狀,如發熱、口渴、舌苔黃膩等,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此外,芒硝在消疳蕪荑湯中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協同作用,加強其清熱瀉下、消積化滯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疳積患兒的整體症狀。
消疳蕪荑湯中加入蕪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疳化積: 蕪荑性味辛溫,具有消積化滯、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小兒疳積,脾胃虛弱、積滯不消,蕪荑能促進消化,排除腸道寄生蟲,改善食慾,達到消疳的目的。
- 清熱解毒: 蕪荑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由熱毒引起的疳積,如口瘡、舌苔厚膩等,蕪荑能清熱解毒,改善症狀。
總體而言,蕪荑在消疳蕪荑湯中,發揮消疳化積、清熱解毒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小兒疳積的目標。
消疳蕪荑湯中加入蘆薈,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蘆薈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對於小兒疳積,常伴有熱毒蘊積,導致食慾不振、腹脹便祕等症狀。蘆薈可以清熱瀉火,解毒通便,緩解這些症狀。
- 殺蟲止癢:蘆薈對於一些寄生蟲引起的疳積也有療效。其具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可以驅除腸道寄生蟲,改善因蟲積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總之,蘆薈在消疳蕪荑湯中,主要起到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和殺蟲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小兒疳積的症狀。
消疳蕪荑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清熱燥濕: 消疳蕪荑湯主治小兒疳積,而疳積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導致濕熱內蘊所致。黃連苦寒,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可有效祛除濕熱,改善脾胃功能。
- 瀉火解毒: 疳積患者常伴有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黃連苦寒降火,能清瀉心火,解毒消炎,緩解這些不適。
因此,黃連的加入,可起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疳積的功效。
消疳蕪荑湯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胡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小兒疳積症,常伴有發熱、腹痛、大便不調等症狀,胡黃連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這些症狀。
- 殺蟲止癢:胡黃連還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小兒疳積症中,若伴有皮膚瘙癢,胡黃連能起到消炎止癢,改善皮膚狀況的作用。
消疳蕪荑湯中包含黃芩,主要是因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疳積病症多為脾胃積熱,導致消化不良,腹脹腹痛,黃芩能清熱瀉火,降解體內熱毒,並能燥濕化痰,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此外,黃芩性寒,能抑制腸道炎症,減輕腸道積熱,起到消疳止瀉的效果。因此,黃芩在消疳蕪荑湯中起到清熱解毒、健脾消疳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消疳蕪荑湯的主要功能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成分雄黃在中醫中有著獨特的 therapeutic 作用。雄黃主要成分為硫化砷,具有強烈的殺菌、消毒效果,對於某些病理狀況下的毒素清除有著顯著的幫助。此外,雄黃也有防腐作用,可以抑制病菌繁殖,有助於治療皮膚癥狀如疳證(水痘、疥瘡等)引起的紅腫熱痛。
在中醫理論中,雄黃的性質偏熱,能夠祛除體內的寒邪,配合其他成分可以加強整體方劑的療效。它有助於調和脾胃、促進食慾,同時還能紓解因痛苦引起的情緒困擾。因此,在消疳蕪荑湯的組閤中,雄黃不僅僅是良好的藥材,更是治療病症過程中的重要成分,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疳蕪荑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牙疳」,乃因熱毒壅滯於胃,上攻口腔所致。其病機關鍵在於「毒熱攻胃」,症狀表現為:牙齦赤爛腫痛、口氣穢臭、出血潰腐,甚則牙齒枯黑脫落,或蔓延至腮頰唇部,形成「穿腮蝕唇」之重症。此屬中醫「走馬牙疳」範疇,多因胃火熾盛或疫癘之毒內侵,氣血腐敗而成。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瀉火解毒爲主
- 大黃、芒消(芒硝):瀉下攻積,導胃腸實熱下行,釜底抽薪以減緩上炎之火毒。
- 黃芩、黃連、胡黃連:清三焦熱毒,黃芩偏瀉上焦肺火,黃連清中焦胃火,胡黃連兼退虛熱,合而清解熱毒根基。
- 雄黃:辛溫有毒,傳統用於殺蟲解毒、燥濕斂瘡,此處取其攻毒之力,化解腐蝕之毒。
專攻疳熱蟲積
- 蕪荑、蘆薈(生):蕪荑殺蟲消積,蘆薈瀉肝火、通便,兼殺腸蟲。古代認爲牙疳或與腸道寄生蟲有關(如「疳蟲上蝕」),此二藥可斷毒源。
加減變通思路
- 若服後瀉下過甚(便軟)或脾胃受損(不食),去大黃、芒消,改為:
- 石膏:清胃經氣分大熱,避免峻下傷正。
- 羚羊角:清熱涼血解毒,尤擅平肝息風,防熱毒內陷驚厥。
- 若服後瀉下過甚(便軟)或脾胃受損(不食),去大黃、芒消,改為:
治療原理綜論
本方以「清瀉」與「殺蟲解毒」雙軌並行。
- 治標:直折胃火、通腑泄熱,使熱毒從二便而出;配合雄黃、蕪荑等局部攻毒,抑制口腔腐爛。
- 治本:黃連、黃芩等清熱燥濕,斷絕熱毒化生之源;蘆薈、蕪荑兼調腸道,符合「脾胃開竅於口」之臟腑聯繫理論。
- 加減法體現中醫「辨證論治」:若患者正氣已虛,則轉為清氣分熱(石膏)與涼血解毒(羚羊角),避免進一步損傷胃氣。
此方反映古代醫家對「牙疳」重證的急治思維,結合瀉火、解毒、殺蟲等法,針對熱、毒、腐、蟲等多重病理因素而設。
傳統服藥法
大黃、芒消、蕪荑、蘆薈(生)、川連、胡黃連、黃芩、雄黃。
服後便軟及不食者,去大黃、芒消,加石膏、羚羊角。
瀉熱毒。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黃、芒硝瀉下通便,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疳蕪荑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二。 組成:大黃、芒消、蕪荑、蘆薈(生)、川連、胡黃連、黃芩、雄黃。 主治:瀉熱毒。主治:牙疳。毒熱攻胃,齦肉赤爛疼痛,口臭血出,牙枯脫落,穿腮蝕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