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救苦散

QING LIANG JIU K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0.2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2%
心經 9%
脾經 9%
肺經 6%
腎經 6%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膀胱經 3%
膽經 3%
心包經 3%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清涼救苦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清涼救苦散主治熱毒熾盛,心煩口渴、腹痛泄瀉等症狀,黃連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達到清熱止瀉的效果。
  2. 抑菌消炎: 黃連具有抑菌消炎作用,能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減輕炎症反應,從而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清涼救苦散中加入黃連,可以增強其抗菌消炎功效,更好地治療熱毒引起的腸胃疾病。

清涼救苦散中加入黃柏,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明顯的清熱瀉火、燥濕止癢作用。對於暑熱傷津、熱毒熾盛、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口渴、心煩、尿赤、小便不利、皮膚瘙癢等,均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在清涼救苦散中加入黃柏,可以起到清熱瀉火、燥濕止癢,並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治療暑熱內盛、濕熱蘊結等病症的效果。

清涼救苦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便的作用。清涼救苦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煩躁不安、口渴咽乾、便祕腹痛等症,大黃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二、清熱涼血:大黃除了瀉熱解毒外,還具有一定的清熱涼血功效。清涼救苦散在治療熱毒症狀的同時,也需兼顧清熱涼血,防止熱毒入血,大黃在此方面也能發揮一定作用。

清涼救苦散中包含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火解毒: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能瀉熱解毒,清利濕熱。此方以芒硝為主藥,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腸胃積熱,症狀如高熱、口渴、便祕、腹痛等,能起到清熱瀉火,解毒通便的作用。
  2. 軟堅散結:芒硝亦具軟堅散結之效,能化解瘀積,通利腸道。對於熱毒壅結於腸胃,導致腹脹、便祕等症狀,芒硝能幫助軟化堅硬的結塊,使其排出體外,達到治療目的。

「清涼救苦散」中的「雄黃」具有解毒、燥濕的作用。雄黃含有雄黃素、揮發油等成分,對於外用或內服均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在「清涼救苦散」中,雄黃的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改善由濕熱或毒素引起的疾病。其燥濕解毒的特性,使得方劑在處理與熱毒相關的健康問題時更加有效,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清涼救苦散中包含青黛,主要因為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其能清泄心火,涼血止血,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吐血、衄血等症狀,均有較好療效。

因此,清涼救苦散中加入青黛,可增強方劑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等症狀,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清涼救苦散主治功效分析

清涼救苦散,顧名思義,其主要功效為「清涼」與「救苦」。從中醫角度來看,此方劑主要針對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症狀,尤其是頭面部及上呼吸道的紅腫熱痛。

綜合分析古文內容,清涼救苦散主治範疇如下:

  • 天行時疫: 即流行性傳染病,表現為發熱、頭痛、面赤、咽痛等症狀,類似現代醫學的流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 大頭瘟: 古代瘟疫的一種,特點是頭面部嚴重腫脹,甚至「頭大如甕」,可能是流行性腮腺炎、顏面丹毒、蜂窩組織炎等疾病。
  • 頭面耳目鼻腮項頸紅腫痛: 涵蓋了頭面五官及頸部的各種紅腫熱痛症狀,例如:咽喉炎、扁桃腺炎、中耳炎、鼻竇炎、淋巴結炎等。
  • 疫癘: 泛指各種傳染性疾病,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和危害性。

治療原理分析:

清涼救苦散的組成為:黃連、黃柏、大黃、芒硝、雄黃、青黛。

  • 清熱解毒: 黃連、黃柏、青黛皆為苦寒之品,具有強大的清熱解毒作用。黃連善清心胃之火,黃柏善清下焦濕熱,青黛則清肝瀉火。三藥合用,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從而減輕紅腫熱痛等症狀。
  • 通便瀉下: 大黃、芒硝皆為瀉下藥。大黃苦寒沉降,能攻積導滯、瀉火解毒;芒硝鹹寒,能軟堅散結、潤燥通便。二藥合用,可將體內熱毒通過大便排出,加速疾病的痊癒。
  • 殺蟲解毒: 雄黃辛溫有毒,外用能殺蟲解毒,對於一些由寄生蟲或毒蟲引起的皮膚病可能有一定療效。但在本方中,其主要作用還是加強解毒之力。
  • 外敷直達病所: 本方多為外用,將藥物研成細末,以蜜水調敷於患處。這種給藥方式可以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灶,避免了口服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從而提高了療效。同時,蜜水具有潤燥、消炎的作用,也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病情的恢復。

總結:

清涼救苦散是一個以清熱解毒、通便瀉下為主要作用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特別是頭面部及上呼吸道的紅腫熱痛。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清熱解毒藥物清除體內熱毒,並通過瀉下藥物將熱毒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涼救苦散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鼻竅紅腫

相同名稱方劑


清涼救苦散, 出處:《內外科百病驗方大全》。 組成:甘石。 主治:一切天行時疫,頭、面、耳、目、鼻、腮、頸、項紅黃或有膿。

清涼救苦散, 出處:《顧松園醫鏡》卷六。 組成:黃連、黃柏、大黃、芒消、雄黃、青黛各等分(爲末),芭蕉根(搗汁)。 主治:疫癧,三陽受邪,合併頭面前後、耳、鼻,頭大如甕者。

清涼救苦散,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四。 組成:芙蓉葉、霜桑葉、白蘞、白及、大黃、黃連、黃柏、紫車前、白芷、雄黃、芒消、赤小豆各等分。 主治:大頭傷寒,三陽俱受邪,並於頭面耳目鼻者。頭目耳鼻腫痛。

清涼救苦散, 出處:《通俗傷寒論》。 組成:芙蓉葉2錢,霜桑葉2錢,白芷2錢,白及2錢,白蘞2錢,生軍2錢,川連2錢,川柏2錢,腰黃2錢,乳香2錢,沒藥2錢,杜赤豆2錢,草河車2錢,制月石2錢。 主治:退火消腫。主治:大頭傷寒(一名大頭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