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救苦散

QING LIANG JIU K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3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2%
心經 9%
脾經 9%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腎經 6%
肺經 6%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膽經 3%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清涼救苦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清涼救苦散主治熱毒熾盛,心煩口渴、腹痛泄瀉等症狀,黃連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達到清熱止瀉的效果。
  2. 抑菌消炎: 黃連具有抑菌消炎作用,能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減輕炎症反應,從而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清涼救苦散中加入黃連,可以增強其抗菌消炎功效,更好地治療熱毒引起的腸胃疾病。

清涼救苦散中加入黃柏,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明顯的清熱瀉火、燥濕止癢作用。對於暑熱傷津、熱毒熾盛、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口渴、心煩、尿赤、小便不利、皮膚瘙癢等,均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在清涼救苦散中加入黃柏,可以起到清熱瀉火、燥濕止癢,並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治療暑熱內盛、濕熱蘊結等病症的效果。

清涼救苦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便的作用。清涼救苦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煩躁不安、口渴咽乾、便祕腹痛等症,大黃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二、清熱涼血:大黃除了瀉熱解毒外,還具有一定的清熱涼血功效。清涼救苦散在治療熱毒症狀的同時,也需兼顧清熱涼血,防止熱毒入血,大黃在此方面也能發揮一定作用。

清涼救苦散中包含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火解毒: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能瀉熱解毒,清利濕熱。此方以芒硝為主藥,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腸胃積熱,症狀如高熱、口渴、便祕、腹痛等,能起到清熱瀉火,解毒通便的作用。
  2. 軟堅散結:芒硝亦具軟堅散結之效,能化解瘀積,通利腸道。對於熱毒壅結於腸胃,導致腹脹、便祕等症狀,芒硝能幫助軟化堅硬的結塊,使其排出體外,達到治療目的。

「清涼救苦散」中的「雄黃」具有解毒、燥濕的作用。雄黃含有雄黃素、揮發油等成分,對於外用或內服均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在「清涼救苦散」中,雄黃的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改善由濕熱或毒素引起的疾病。其燥濕解毒的特性,使得方劑在處理與熱毒相關的健康問題時更加有效,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清涼救苦散中包含青黛,主要因為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其能清泄心火,涼血止血,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吐血、衄血等症狀,均有較好療效。

因此,清涼救苦散中加入青黛,可增強方劑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等症狀,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清涼救苦散

組成: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黃柏: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解毒。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芒硝: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
  • 雄黃:止癢、清熱解毒、驅蟲殺蟲、解毒。
  • 青黛: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主治功效:

  • 瘟疫,三陽之氣受邪,合併頭的前後左右和耳朵、鼻子,頭像大甕那麼大。

用法用量:

  • 研末,每次 2.5-5 克,溫水送服或煎湯服用。

注意事項:

  • 雄黃有毒,不可過量服用。
  • 分量不超過 1 公克。
  • 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品。

臨牀應用:

  • 清涼救苦散為中醫治療瘟疫的常用方劑,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止血斂瘡之效。
  • 用於治療溫病初期,發熱、頭痛、口渴、煩躁、脈洪數等症狀。
  • 也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痢疾、洩瀉等症狀。

總結:

  • 清涼救苦散為中醫治療瘟疫的常用方劑,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止血斂瘡之效。
  • 方中黃連、黃柏苦寒燥濕,清熱瀉火,解毒止痢;大黃苦寒瀉下,瀉熱通便;芒硝苦寒瀉下,清熱利尿;雄黃辛溫有毒,殺蟲解毒;青黛苦寒清熱,涼血解毒。
  • 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瀉火涼血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涼救苦散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鼻竅紅腫

相同名稱方劑


清涼救苦散, 出處:《內外科百病驗方大全》。 組成:甘石。 主治:一切天行時疫,頭、面、耳、目、鼻、腮、頸、項紅黃或有膿。

清涼救苦散, 出處:《顧松園醫鏡》卷六。 組成:黃連、黃柏、大黃、芒消、雄黃、青黛各等分(爲末),芭蕉根(搗汁)。 主治:疫癧,三陽受邪,合併頭面前後、耳、鼻,頭大如甕者。

清涼救苦散,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四。 組成:芙蓉葉、霜桑葉、白蘞、白及、大黃、黃連、黃柏、紫車前、白芷、雄黃、芒消、赤小豆各等分。 主治:大頭傷寒,三陽俱受邪,並於頭面耳目鼻者。頭目耳鼻腫痛。

清涼救苦散, 出處:《通俗傷寒論》。 組成:芙蓉葉2錢,霜桑葉2錢,白芷2錢,白及2錢,白蘞2錢,生軍2錢,川連2錢,川柏2錢,腰黃2錢,乳香2錢,沒藥2錢,杜赤豆2錢,草河車2錢,制月石2錢。 主治:退火消腫。主治:大頭傷寒(一名大頭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