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亦承氣湯

導亦承氣湯

DAO YI CHE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5%
心經 13%
脾經 11%
大腸經 11%
肺經 9%
小腸經 9%
胃經 8%
三焦經 5%
腎經 5%
心包經 3%
膀胱經 2%
膽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小腸經
胃經
三焦經
腎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導亦承氣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之效。導亦承氣湯主治熱結血瘀,赤芍可有效疏散瘀血,緩解熱結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赤芍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輔助其他藥物,如大黃、芒硝等,更有效地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便,達到瀉熱通便的效果。

導亦承氣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承氣湯為峻下逐瘀之劑,容易耗傷陰血,而生地黃可以緩解承氣湯的燥烈之性,避免傷陰。
  2. 緩解熱毒: 導亦承氣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便祕腹脹等症,生地黃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痛,與其他藥物配合,更能有效地消解熱毒,改善便祕。

導亦承氣湯中包含大黃,主要是為了其 瀉熱通便 的功效。大黃味苦寒,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積、涼血的作用。該方劑旨在治療熱結便祕,其症狀包括腹痛腹脹、大便祕結、口乾舌燥、脈滑數等。大黃能瀉熱通便,使積熱得以降解,糞便得以排出,從而緩解便祕症狀。此外,大黃亦可清熱涼血,對於伴有發熱、口渴、舌苔黃膩等症狀的患者,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導亦承氣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該方劑多用於治療熱結旁流之證,黃連可清泄心胃之熱,並解毒涼血,以緩解熱毒所致的發熱、煩躁、口渴、便祕等症狀。
  2. 制約甘草,平衡藥性: 方中含有甘草,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但其甘甜之性易於助濕生熱。黃連的苦寒之性可制約甘草的甘溫之性,防止甘草過於溫燥,維持藥性平衡,使藥效更趨緩和,更適合臨牀應用。

導亦承氣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燥濕止癢: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之效。此方中,黃柏可輔助大黃瀉熱通便,同時兼顧濕熱下注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
  2. 制約大黃之猛烈,保護脾胃: 大黃瀉下力強,容易傷及脾胃。黃柏苦寒,可制約大黃的猛烈瀉下,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損害,使藥效更為平和。

總而言之,黃柏在導亦承氣湯中扮演着清熱瀉火、燥濕止癢,以及保護脾胃的重要角色,使其成為方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導亦承氣湯中包含芒硝,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1. 瀉下通便: 芒硝味苦鹹寒,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可幫助清除腸道積熱,緩解便祕。導亦承氣湯旨在瀉熱通便,芒硝的瀉下作用有助於達到治療目的。
  2. 清熱解毒: 芒硝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便祕、腹痛、口渴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導亦承氣湯中加入芒硝,既可促進腸道蠕動,又可清熱解毒,有助於緩解熱結便祕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導赤承氣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溫病學派,針對「陽明溫病」邪熱熾盛階段,出現「下之不通」(腑實未解)、「左尺牢堅」(熱結下焦,腎陰受灼)、「小便赤痛」(心火下移小腸)、「時煩渴甚」(熱盛傷津)等症狀。其病機為陽明腑實(大腸熱結)與心經實火(下移小腸)並見,形成「火熱內結,陰液耗傷」之證。原方立意於通腑瀉熱、清心利尿,屬「臟腑同治法」。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通腑泄熱以存陰

    • 生大黃、芒消:為承氣湯核心,峻下熱結,導陽明腑實下行。大黃苦寒瀉火,芒消鹹寒軟堅,二者協力破滯熱,解「下之不通」之困。
    • 黃連、黃柏:清熱燥濕,黃連偏瀉心火(治煩渴),黃柏偏清下焦(治小便赤痛),共助大黃直折火勢。
  2. 清熱涼血以護陰

    • 赤芍、細生地:赤芍活血散瘀,防熱結血滯;生地甘寒養陰,涼血生津,針對「左尺牢堅」之陰傷證。二者合用以防熱邪煎灼陰血,呼應溫病「存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之則。
  3. 利水通淋以導火

    • 生地兼能利尿:雖非常規利尿藥,然《本草備要》載生地「利小便」,此處取其「清熱生津不礙濕」,使心火從水道而泄,輔佐黃柏解小便赤痛。

全方配伍特點

  • 上下分消,臟腑並治:上以承氣湯通腑瀉熱(大腸),下以黃柏、生地清利水道(小腸、膀胱),合「導赤散」(生地利尿)與「承氣湯」之義,故名「導赤承氣」。
  • 瀉中寓補,攻不傷正:大黃、芒消急下存陰,生地滋陰制燥,符合「熱病救陰」法度,適用於實熱夾陰傷之複雜病機。

此方體現溫病學派「辨證精細、藥隨證變」的思維,針對陽明腑實兼下焦火熱證,通過瀉火、通腑、滋陰三法並行,達至「邪去正安」之效。

傳統服藥法


赤芍3錢,細生地5錢,生大黃3錢,黃連2錢,黃柏2錢,芒消1錢。
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不下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黃、芒硝瀉下力強,孕婦、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導亦承氣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赤芍3錢,細生地5錢,生大黃3錢,黃連2錢,黃柏2錢,芒消1錢。 主治: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左尺牢堅,小便赤痛,時煩渴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