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消石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功。消石湯主治熱結於下焦,小便不通、腹脹便祕等症狀。大黃在此方中起到瀉熱通便,引導熱邪下行的作用,使熱邪得以排出,解除下焦之阻滯。
二、活血化瘀: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之效。消石湯除了治療熱結,也兼治瘀血阻滯所致的小便不通。大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幫助疏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解除下焦的阻滯,使小便通暢。
大黃消石湯中包含黃柏,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功效。此方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尿道炎等症狀,黃柏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輔助大黃瀉下濕熱。
- 固澀止遺:黃柏兼具收斂固澀之效,可收斂腎氣,固攝精氣,防止因濕熱下注所引起的遺尿、尿頻等症狀。
大黃消石湯中包含芒硝,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 瀉下通便: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迅速清除腸道積熱,並促進腸蠕動,使糞便順利排出,配合大黃清熱瀉火,共同達到通便排毒的效果。
- 利水消腫: 芒硝亦能利水消腫,對於因熱毒壅滯導致的尿路不通、小便不利等症狀,能起到通利水道、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芒硝在大黃消石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能促進排泄,又能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清熱瀉火、通便利水的功效。
大黃消石湯中包含梔子,主要是因為梔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能清解肝膽實熱,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涼血止血:梔子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狀。
在大黃消石湯中,梔子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黃硝石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金匱要略》,專治「濕熱黃疸」實證,其主治特徵如下:
- 黃疸特徵:身目黃染色澤鮮明如橘,伴小便短赤如柏汁,屬陽黃範疇。此與獲原辨藏醫案中「周身黯黑如橘子色,眼中金黃」相符,反映濕熱燻蒸、瘀熱內結之重證。
- 濕熱實證表現:腹滿、便秘、苔黃膩、脈沉實或滑數,乃因濕熱壅滯中焦,氣機不通,熱結腸腑,二便不利。
- 變證應用:後世擴展用於「濕熱淋濁」「膈噎前驅症」,如胸中灼熱、腹塊、口泛異味等,皆屬濕熱瘀毒內聚,氣血阻滯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本方以「苦寒瀉下、清熱利濕」為核心,其配伍邏輯如下:
君藥:大黃(四兩)
- 苦寒沉降,瀉腸腑瘀熱,導濕毒從大便出,《神農本草經》言其「蕩滌腸胃,推陳致新」。
- 兼入血分,活血化瘀以退黃疸之瘀滯(如醫案中「指按胸肋黃色不散」即瘀熱徵象)。
臣藥:黃柏(四兩)、梔子(十五枚)
- 黃柏:苦寒燥濕,專清下焦濕熱,協大黃分消黃疸之病位(濕熱充斥三焦)。
- 梔子:輕清上行,宣發鬱熱,通利三焦水道,《傷寒論》用其治「鬱熱發黃」,使濕熱從小便而解。
佐使:消石(四兩,即芒硝)
- 鹹寒軟堅,助大黃瀉熱通便,化解「腹滿便秘」之燥結;
- 現代研究顯示,其硫酸鹽成分可利膽退黃,與大黃協同增強腸肝循環排毒。
配伍特點:
- 上下分消:大黃、芒硝瀉下通腑,梔子、黃柏利尿祛濕,符合「開鬼門,潔淨府,去菀陳莝」治黃原則。
- 氣血並治:大黃活血,梔子行氣,針對濕熱夾瘀之重證(如黯黑色黃疸)。
醫案佐證:獲原辨藏合方「茵陳蒿湯」增強利濕退黃之力,連服三十日方效,反映濕熱瘀結之頑固性,亦彰顯本方需持續用藥以逐邪務盡。
總結
大黃硝石湯以瀉代清,通過通腑、利尿、活血三重路徑解除濕熱膠結,適用於陽黃實證或濕熱壅盛之變證,體現張仲景「治病求本」的組方思想。
傳統服藥法
大黃4兩,黃柏4兩,消石4兩,梔子15枚。以水6升,煮取2升,去滓;納消,更煮取1升,頓服。
黃疸:獲原辨藏患黃疸,更數醫,累月不見效。發黃益甚,周身如橘子色,無光澤,帶黯黑,眼中黃如金色,小便短少,色黃如柏汁,呼吸迫促,起居不安。求治於予,乃以指頭按胸肋上,黃色不散,此疸證之尤重者也。乃合茵陳蒿湯、大黃消石湯,作大劑,日服三四帖。及三十日,黃色才散去,小便清利而全愈。
大黃黃柏梔子芒消湯(《脈經》卷八)、大黃湯(《千金翼》卷十八)、大黃黃柏皮梔子消石湯(《外台》卷四)、大黃黃柏湯(《普濟方》卷一四二)、消黃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黃消石湯是一首清熱利濕、通便排石的方劑,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痛、腹瀉等。因此,在服用大黃消石湯時,一定要遵醫囑,並且注意以下事項:
- 大黃消石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 大黃消石湯不宜與其他瀉下藥同時服用,以免加重腹瀉的症狀。
- 大黃消石湯不宜在空腹時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 大黃消石湯不宜在飯後立即服用,以免影響消化。
- 大黃消石湯不宜在睡前服用,以免影響睡眠。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消石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大黃4兩,黃柏4兩,消石4兩,梔子15枚。 主治:濕熱黃疸,黃色鮮明如橘色,腹滿汗出,口渴,大便秘,小便不利,苔黃膩,脈沉實或滑數;或濕熱淋濁等。嘈雜,胸中煎熬,腹滿有塊,二便不利,或口中覺苦辛酸威等,此症後爲膈噎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