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寒水散方中包含青黛,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功,可瀉心火,涼肝血,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此外,青黛還能散瘀止痛,對於因熱毒瘀滯而引起的疼痛也有緩解作用。在寒水散中,青黛與其他藥物相配合,能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寒水散為一種傳統中醫方劑,其主要功能在於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在該方劑的組成成分中包含了黃豆,黃豆在此處的應用具有其特定意義。根據中醫理論,黃豆性平、味甘,歸脾、腎經,具有補中益氣、利水消腫的作用。在寒水散中加入黃豆,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利水效果,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還能緩解因熱毒所致的水腫症狀。
此外,黃豆中含有豐富的大豆異黃酮及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在幫助改善人體水鹽代謝的同時,亦可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持,對身體起到一定的滋補作用。因此,在寒水散中使用黃豆,既符合中醫「藥食同源」的理念,又能在治療水腫、熱毒等病症時,兼顧到身體的全面調理與恢復,體現了中醫治療注重整體平衡的特點。
寒水散中含有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解毒:芒硝性寒,味鹹苦,入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之功。寒水散主治熱毒熾盛,症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口渴引飲、脈洪數等,而芒硝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地緩解熱毒症狀。
- 通腑導滯:芒硝還有通便的作用,可通利大腸,泄熱導滯。寒水散中往往配合一些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物,芒硝的加入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將熱毒排出體外,起到更好的療效。
寒水散方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脾、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的功效。寒水散主治寒濕內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泄瀉、寒熱往來等症狀。
黃連能清熱瀉火,降低體內熱度,並燥濕止瀉,排除體內寒濕,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寒水散所針對的病症之目的。
寒水散中含有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黃柏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寒水散主治濕熱下注,症見小便不利、淋瀝澀痛、陰囊濕疹等。黃柏能清解下焦濕熱,並可抑制細菌生長,利於治癒。
- 固澀止瀉: 黃柏亦具收斂固澀作用,能止瀉止痢,有助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泄瀉。寒水散中加入黃柏,有助於固澀止瀉,改善患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寒水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寒水散」主治「肝風暴赤,目睛偏視」,屬中醫眼科病症。
- 肝風暴赤:指因肝經風熱上攻,導致目赤腫痛、充血明顯,伴隨灼熱感,甚則畏光流淚。
- 目睛偏視:即眼珠偏斜不能正視,或因風熱壅滯經絡,氣血不暢,牽引目系所致。
此方以外敷太陽穴為法,藉由局部藥力滲透,清肝經風熱、瀉火解毒,以緩解眼部赤腫及偏視。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五藥配伍,共奏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其理如下:
青黛(1錢)
- 性寒,歸肝經,善清肝火、解熱毒,兼涼血消腫。
- 針對肝經風熱上攻之目赤,直接清泄火毒。
黃連(2錢)、黃柏(3錢)
- 二者皆苦寒,黃連瀉心肝實火,黃柏清下焦濕熱。
- 協同清熱燥濕,抑制火熱熾盛,防風熱挟濕滯留。
馬牙消(2錢)
- 即芒硝之精製品,性寒軟堅瀉熱,能散結消腫。
- 外敷可助局部清熱,緩解眼周腫痛。
大豆(3錢,去皮)
- 甘平,和中解毒,緩和其他藥物寒涼之性。
- 可能取其潤澤之性,調和藥膏黏附力。
配伍特點:
- 以青黛為君,直清肝火;黃連、黃柏為臣,增強瀉火之力;馬牙消為佐,散結消腫;大豆為使,調和藥性。
- 全方寒涼降火,尤其針對肝經鬱熱或風熱上擾之目疾,外敷太陽穴(少陽經所過),能引藥上行,疏泄局部火熱之邪。
治療原理:
藉由清肝瀉火、解毒消腫,疏通經絡氣血,從而改善目赤腫痛及睛偏視。外治法避開內服寒涼傷胃之弊,直達病所,為古代眼科急症之巧思。
傳統服藥法
青黛1錢,大豆3錢(去皮),馬牙消2錢,黃連2錢,黃柏3錢。
上為細末。
每用1錢,蜜少許,冷水調成膏。絆絹作花子,如小錢大,攤藥於上,貼太陽穴,病左貼右,病右貼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寒水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四二引《禦藥院方》。 組成:青黛1錢,大豆3錢(去皮),馬牙消2錢,黃連2錢,黃柏3錢。 主治:肝風暴赤,目睛偏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