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蠟茶丸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溼消腫的功效。蠟茶丸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咽喉腫痛等症,淡豆豉可以幫助清熱解毒,消散熱毒,緩解咽喉腫痛。
- 疏散風熱:淡豆豉還能疏散風熱,利咽開音。蠟茶丸中往往還會配伍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淡豆豉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的疏散風熱作用,加速疾病康復。
蠟茶丸方劑中加入黃豆,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補益脾胃: 黃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氣、和中寬腸之效。蠟茶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病症,加入黃豆可以補益脾胃,增強其消化吸收功能,更好地發揮藥物功效。
- 增加藥物黏性: 黃豆富含蛋白質,經研磨後可形成黏稠的糊狀物,有助於藥丸的成型和穩定。這有利於藥丸的製作和保存,避免藥物散落或變質。
蠟茶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因為黃連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能清心火、瀉胃火,對於心煩失眠、口舌生瘡、胃熱嘔吐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蠟茶丸多用於治療熱症,如濕熱下注、暑熱傷肺等,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能有效抑制熱邪,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 燥濕止瀉:黃連亦能燥濕止瀉,對於脾胃濕熱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有明顯療效。蠟茶丸中加入黃連,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燥濕止瀉的作用,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蠟茶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 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對於便祕、積滯等症狀,芒硝能有效促進腸道蠕動,排出宿便,起到緩解便祕的作用。
2. 清熱解毒: 芒硝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熱毒蘊結,引發的口渴、咽痛、便祕等症狀,芒硝能起到清熱解毒,通便排毒的作用。
因此,蠟茶丸中加入芒硝,既能通便,又能清熱解毒,起到治療便祕等症狀的效果。
蠟茶丸方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如下:
- 瀉下通便: 巴豆性峻猛,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通便排毒,對於積滯停滯之症,能迅速起效。蠟茶丸多用於治療便祕、腸燥、積食等症,巴豆的瀉下功能能有效改善這些病症。
- 消積化滯: 巴豆亦有消積化滯之效,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能起到消食導滯的作用。蠟茶丸中配合其他消食化積藥材,能加強其消食化積功效,達到治病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蠟茶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蠟茶丸主治「小兒下痢膿血,寒熱不除」,即小兒痢疾伴隨黏液血便,並有發冷發熱之表證未解者。此方針對濕熱積滯、腸道氣血瘀阻之證,具清熱解毒、燥濕止痢、消積導滯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為治濕熱痢疾要藥,直接清除腸道濕熱邪毒。
- 巴豆(麩炒減毒):辛熱峻下,破積攻痰,與黃連寒熱相制,既能通腸道積滯,又可緩解濕熱膠結。炒製後毒性稍減,仍保留其攻逐之力。
- 大豆、豉(炒焦):炒焦後增強健脾化濕之效,豉兼輕宣鬱熱,透解表邪,助緩解寒熱症狀。
- 消石(芒硝類):軟堅瀉下,清腸中實熱,與巴豆協力通導積滯,使邪有出路。
- 黃瓜(醋炒焦):醋炒酸收,或取止瀉之意,與攻下藥配伍,防瀉下過度,調和藥性。
- 蠟與蜜:和藥緩峻,護腸胃黏膜,且蜜能調味,利小兒服用。
三、方劑配伍特點
- 寒熱並用:黃連清熱,巴豆溫通,相反相成,破除濕熱互結之勢。
- 攻補兼施:豆類炒焦健脾,蜜蠟護正,寓扶正於攻邪之中,適合小兒稚陰稚陽之體。
- 表裡雙解:豆豉輕宣表邪,消石、巴豆清裡攻積,符合「寒熱不除」之複雜病機。
四、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通過「通因通用」之法,以瀉止瀉:針對濕熱積滯內蘊腸道、氣血壅滯而成膿血痢者,藉巴豆、消石攻逐積滯,黃連清熱止血,焦豆類健脾化濕,表裡同治。全方側重「通泄」,使邪去則痢自止,然用量輕巧,佐以蜜蠟制約峻烈,適小兒體質。
註:此方含巴豆等猛藥,現代應用需嚴格考證劑量與適應症,此處僅就古籍記載分析其傳統思路。
傳統服藥法
豉八10粒(炒令黃焦),大豆(炒令黃焦,去皮)半兩,黃連(去須)1分,消石1分,黃瓜(醋炒焦)7分,巴豆20枚(去皮,麩炒,令出香油)。
上為細末,入熔蠟1分,並煉蜜和丸,如黍米大。
一二百日內兒每服2丸,1-2歲兒每服可5丸,3-4歲兒每服7丸,空腹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蠟茶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七。 組成:豉80粒(炒令黃焦),大豆(炒令黃焦,去皮)半兩,黃連(去須)1分,消石1分,黃瓜(醋炒焦)7分,巴豆20枚(去皮,麸炒,令出香油)。 主治:小兒下痢膿血,寒熱不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