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煮散

黃連煮散

HUANG LIAN ZH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6

熱/寒比例

極寒 (0.11)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4%
大腸經 14%
肝經 14%
脾經 14%
心經 7%
膽經 7%
肺經 7%
三焦經 7%
腎經 7%
小腸經 7%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肺經
三焦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煮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解毒: 黃連苦寒,善清心火、瀉熱毒,而芒硝苦寒,性滑而下,能瀉火解毒,並引熱毒下行,二者相合,增強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熱毒熾盛、心煩口渴、神昏譫語等症。
  2. 通腑泄熱: 芒硝入大腸經,能通腑泄熱,並可引導黃連之苦寒下達腸道,使熱毒隨大便排出,進一步降低體內熱度,緩解熱邪對臟腑的侵襲。

總之,黃連煮散中加入芒硝,不僅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更能通腑泄熱,使熱毒得以迅速排出,達到治療熱病的目的。

「黃連煮散」方劑以「黃連」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如下:

  1. 瀉火解毒:黃連味苦寒,性善降,能清心瀉火,解毒散瘀。方劑中使用黃連,主要針對心火亢盛、熱毒熾盛之症,以其清熱瀉火、解毒之效,達到治療目的。
  2. 制約藥性:黃連性寒,可制約方劑中其他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偏,使藥效更溫和、安全。

因此,黃連在「黃連煮散」方劑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清熱解毒、制約藥性的作用,使該方劑在治療心火亢盛、熱毒熾盛等症狀時發揮顯著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煮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瘀血瘀肉侵睛」,意指眼部因氣血瘀滯,導致血絡阻塞或增生成瘀肉(如翼狀贅片、結膜增生等),侵犯黑睛(角膜)或白睛(結膜)。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風熱毒邪上攻、氣血鬱滯,或久病傷絡而成。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君藥:黃連(5兩)

    • 性味苦寒,入心、肝、胃經,清熱解毒力強。
    • 煎煮取汁反覆浸潤馬牙消,取其「瀉火解毒」之功,直折眼部瘀熱火毒,防止熱邪進一步灼傷血絡。
  2. 臣藥:馬牙消(5兩)

    • 為芒硝精煉結晶,性鹹寒,善「軟堅散結、瀉熱通瘀」。
    • 與黃連汁反覆晒乾,使藥性相融,增強滌盪眼部瘀滯之效,針對「瘀肉」有形之結。
  3. 佐藥:白丁香(少許,瘀肉甚者加)

    • 即麻雀糞,古人用以「消積化瘀、蝕腐生新」。
    • 針對頑固瘀肉,加強腐蝕消翳之力,助主藥剝脫異常增生組織。

三、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為本:黃連瀉火解毒,清除目眥鬱熱,源頭抑制火毒壅滯成瘀。
  2. 軟堅散結為標:馬牙消滲透眼部組織,軟化瘀肉,與黃連協力分解凝結之痰瘀。
  3. 局部化瘀蝕贅:白丁香直攻瘀肉,促進局部代謝,加速病理產物清除。

四、配伍特點

  • 製法精細:黃連汁反覆浸潤馬牙消,使藥性層層滲入,加強協同作用。
  • 外用直達:以銀箸點眥,藥力集中於患處,避免苦寒傷胃之弊。
  • 動靜結合:黃連靜守清熱,馬牙消主動散結,一靜一動,標本兼顧。

總結
此方以「清熱—散瘀—消贅」為核心,針對瘀熱互結之眼疾,體現中醫「給邪出路」的治療思路。通過外用局部療法,直接化解眼部瘀滯,符合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用藥邏輯。

傳統服藥法


馬牙消5兩,黃連5兩(細銼,煮汁,入馬牙消,曬乾,又添黃連汁,又曬,又添,汁盡為度)。
瘀肉甚者,加白丁香少許。
上候消乾為末。
每用銀箸醮藥於目眥內點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煮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六十九引《王氏集驗方》。 組成:馬牙消5兩,黃連5兩(細銼,煮汁,入馬牙消,曬乾,又添黃連汁,又曬,又添,汁盡爲度)。 主治:瘀血瘀肉侵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