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雙解散

四逆雙解散

SI NI SHUANG JI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點點經》卷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2%
三焦經 12%
肝經 12%
胃經 12%
脾經 12%
腎經 12%
小腸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三焦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逆雙解散方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腑泄熱:芒硝性寒,味鹹苦,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四逆雙解散方用於治療外感熱邪,內陷心包,導致神昏、肢厥、脈微等症狀。芒硝可瀉熱解毒,並通利大腸,將熱邪從下焦排出,達到清熱解毒、救逆回陽的目的。
  2. 化瘀散結:芒硝具有化瘀散結的功效,可以改善氣血運行,解除血脈瘀阻。四逆雙解散方中,芒硝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化解血瘀,改善肢體厥逆、脈微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逆雙解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脈來緩浮,嘔惡,手足逆冷,大便不通,小便自利,或洩瀉硬脹」,其病機核心在於「寒熱錯雜,陽氣鬱遏」:

  1. 陽鬱四肢:手足逆冷(四逆)為陽氣不達四末,然脈象緩浮而非沉微,提示非純陰寒,可能兼有鬱熱內結。
  2. 胃氣上逆:嘔惡屬中焦氣機升降失司,可能因寒邪犯胃或熱鬱擾胃所致。
  3. 腑氣不通:大便不通與腹脹硬,反映邪結腸道;然「小便自利」排除水濕內停,更傾向寒凝或熱結導致傳導失常。
  4. 矛盾症狀:或見「洩瀉硬脹」,此為「熱結旁流」之象,因燥屎內阻而津液下趨,屬真熱假寒之徵。

綜觀之,此證屬「外寒內熱」或「陽鬱化熱」,既有四逆湯證之陽氣不展,又兼陽明腑實之裏熱結滯,故需溫通與瀉下並施。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基礎方:四逆理中湯

  • 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溫腎散寒,回陽救逆,通達四肢陽氣。
  • 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健脾溫中,調理脾胃虛寒,止嘔止瀉。

加味藥:大黃、芒硝

  • 大黃:苦寒瀉下,攻積導滯,清瀉陽明實熱。
  • 芒硝:鹹寒軟堅,助大黃瀉熱通便,化解燥屎硬結。

配伍思維與方義

  1. 寒熱並調

    • 四逆理中湯溫中散寒,針對手足逆冷、嘔惡等寒象;
    • 大黃、芒硝瀉熱通腑,針對大便不通、腹脹等熱結。二者相反相成,共奏「雙解」之效。
  2. 表裏兼顧

    • 脈浮緩或兼表邪未解,乾薑、附子可溫散在表之寒;
    • 大黃、芒硝清瀉在裏之熱,構成「解表攻裏」結構。
  3. 標本同治

    • 理中湯補益脾胃治本,防瀉下傷正;
    • 硝、黃攻邪治標,速去有形之結。

治療原理
此方透過「溫陽散寒以通脈,瀉熱通腑以去結」,解決陽氣內鬱而邪熱內滯之矛盾病機。適用於寒熱互結、虛實夾雜之證,尤其邪熱內結而陽氣不達者(如熱厥)。藥性雖相反,但藉相互制約(如附子監制大黃之寒),達到協同療效。


現代語境下的潛在應用延伸

若以現代醫學角度推測,此方可能對應「胃腸功能紊亂伴循環不良」之狀態,如:

  • 急慢性腸梗阻屬寒熱錯雜者
  • 休克前期兼見腸道實熱
  • 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胃輕癱)伴便秘

然須強調,「寒熱並用」之方需嚴格辨證,非單純以症狀機械套用。

傳統服藥法


四逆理中湯加大黃2錢,芒消2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逆雙解散, 出處:《點點經》卷三。 組成:四逆理中湯加大黃2錢,芒消2錢。 主治:脈來緩浮,嘔惡,手足逆冷,大便不通,小便自利,或泄瀉硬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