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松塗方
DI SONG T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15)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2%
三焦經 12%
肝經 12%
胃經 12%
脾經 12%
腎經 12%
小腸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三焦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松塗方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芒硝性寒,味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地松塗方多用於治療外傷瘀腫、疼痛等症,芒硝可幫助消散瘀血,減輕腫脹,緩解疼痛。
- 引藥入經:芒硝具有較強的穿透力,能將藥物引導至患處,促進藥效發揮。在地松塗方中,芒硝可將其他藥材的有效成分引入皮下組織,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松塗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漆瘡」,即因接觸漆樹或漆製品後,皮膚出現紅腫、瘙癢、丘疹、水皰等過敏性皮炎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漆瘡多由「漆毒」外侵肌膚,蘊結化熱所致,屬濕熱毒邪範疇,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為原則。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漆姑草(搗汁)
- 性味功效:漆姑草性涼,味苦辛,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其搗汁外塗可直達病所,緩解漆毒引起的局部熱毒壅滯。
- 邏輯推理:漆瘡因「毒邪」外襲,漆姑草能「以毒攻毒」,其汁液具滲透性,可溶解皮膚表面殘留的漆性異物,同時清解熱毒,抑制紅腫。
芒消(芒硝)
- 性味功效:芒硝性寒,味鹹苦,外用能清熱軟堅、瀉火消腫。其微小結晶可吸附皮膚滲出液,減輕瘡面濕爛。
- 邏輯推理:芒硝寒涼之性可中和漆毒之熱,其滲透壓作用能促使組織液外滲,帶走毒性物質,緩解瘙癢;另可軟化皮膚角質,助漆姑草藥力深入。
配伍思維與治療機轉
- 協同作用:兩藥均屬寒涼,合用加強清熱解毒之效。漆姑草偏於「散毒」,芒硝偏於「泄熱」,一散一瀉,共逐邪外出。
- 劑型設計:搗汁外塗使藥力集中患處,避免內服藥的緩滯性。汁液與芒硝混合後形成半流體,易於敷貼,且芒硝溶解後能形成保護膜,減少外界刺激。
延伸思考
此方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漆瘡雖病在肌表,然病機與內傷濕熱相似,故外用清熱解毒藥,如同內服黃連解毒湯之縮影。另古人可能觀察到漆姑草多生長於漆樹附近,暗合「相生相剋」之理,取「近緣相治」之意。
傳統服藥法
漆姑草(搗汁)2分,芒消1分。
和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地松塗方, 出處:《外台》卷二十九引《必效方》。 組成:漆姑草(搗汁)2分,芒消1分。 主治:漆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