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點眼黃連煎中加入黃連,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性,用於治療眼部炎症。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眼部紅腫熱痛、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等症狀,黃連能有效清熱解毒,消退炎症,緩解疼痛。
此外,黃連還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進一步控制眼部炎症的發展。
點眼黃連煎方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眼部炎症、紅腫、疼痛等症狀,能有效緩解。
- 引藥下行:芒硝味鹹,具有引藥下行之功效,可將藥力引導至眼部,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點眼黃連煎方中加入芒硝,能夠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眼部炎症的目的。
點眼黃連煎中加入蜂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刺激: 黃連性寒,直接點眼容易造成眼部刺激,蜂蜜具有潤滑作用,能減緩藥性刺激,使藥液更易被眼睛吸收,同時亦可緩解眼部乾澀不適。
- 促進癒合: 蜂蜜具備抗菌消炎和促進組織修復的功效,可輔助黃連治療眼部炎症,加速傷口癒合,減少感染風險。
因此,蜂蜜在點眼黃連煎中起著緩解刺激、促進癒合的輔助作用,提升藥效,增強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點眼黃連煎主治「眼赤痛」,即現代所稱之眼部充血、發炎疼痛,類似於結膜炎、角膜炎等外眼炎症。此方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針對熱毒上攻目竅所致之紅腫熱痛症狀。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物解析
- 黃連(去須):
苦寒瀉火,為清熱解毒之要藥,主入心、肝、胃經,善消目赤腫痛。《本草綱目》載其能「治目痛眥傷」,現代研究亦證實其黃連素有抗炎、抑菌作用。 - 馬牙硝:
即芒硝之精製品,性寒瀉熱,能清火解毒、消散目赤。《日華子本草》言其「治眼赤痛」,可能通過滲透作用減輕眼部水腫。 - 蜂蜜:
甘平潤燥,緩和黃連苦寒之性,兼能潤澤目竅,防止燥藥傷陰。 - 梨汁:
甘涼生津,清熱化痰,作為溶媒取其「清上焦熱」之效,並滋潤眼部乾燥。
2. 組方邏輯
- 清熱為主,佐以潤燥:
黃連、馬牙硝配伍,集中清泄心肝之火(目為肝竅,赤痛多因火熱上炎),蜂蜜與梨汁則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損傷目絡。 - 外治巧思:
以梨為容器,利用其天然汁液萃取藥效,冬夏不同浸泡時間,反映古人對藥材炮製與季節效應的重視。綿裹藥末可過濾雜質,確保藥液潔淨。 - 局部給藥:
直接點眼使藥力速達病所,符合「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中醫理論。
3. 可能作用機制
從現代角度推測,黃連的抗微生物作用可抑制眼部病原體,馬牙硝的滲透壓減輕炎症水腫,蜂蜜與梨汁形成保護膜並緩解刺激,共同達到消炎、鎮痛、修復之效。
此方體現古代眼科外治法的簡潔與針對性,以「寒能勝熱」為原則,結合天然食材為輔,適用於實熱性眼疾急性期。
傳統服藥法
黃連半兩(去須),馬牙硝1分,蜜半匙。
取大梨兩枚,剜作坑子,留蒂作蓋子,用綿裹錯藥末,納和梨中,以蓋子覆之,冬月一伏時,夏月從旦至暮即得,勿令有塵污,取其汁。
每日點眼3-5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點眼黃連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黃連(去須)半兩。 主治:肝熱目赤,乾澀磣痛。
點眼黃連煎,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黃連半兩(去須),馬牙消1分,蜜半匙。 主治:眼赤痛。
點眼黃連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甘蔗(汁)2合,黃連(搗碎)半兩。 主治:眼目暴赤,磣澀疼痛。
點眼黃連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黃連(去須)3分,甘竹葉1握,烏梅2-7枚,古錢2-7枚。 主治:風毒目赤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