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礬煎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功效。其可收斂肌膚,抑制瘙癢,適用於濕疹、皮膚瘙癢等病症。
二、解毒止痛:白礬具有一定的解毒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燒燙傷等。其能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白礬煎中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以增強其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白礬煎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白礬性寒,善於燥濕止癢,但其苦寒之性容易傷脾胃。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可協同白礬清熱解毒,減緩其對脾胃的損傷。
- 抑菌止癢: 黃連具有抑菌作用,可抑制引起皮膚病的細菌感染。白礬則能收斂止癢,兩者結合可增強療效,更有效地治療濕疹、瘡瘍等皮膚疾病。
白礬煎中包含防風,主要是由於防風具備以下兩點功效,與方劑整體治療目的相符:
- 散風解表: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散風解表之效,可驅散外感風邪,治療風寒感冒、風濕痹痛等症。白礬煎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症,防風有助於疏散表邪,解除風寒溼邪對關節的侵襲,達到止痛的效果。
- 祛風止痛: 防風還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因風邪引起的疼痛,特別是頭風、肢體疼痛等症狀。白礬煎中的白礬具有燥溼收斂的功效,與防風相配,可加強祛風止痛的效果,更有效地緩解風寒溼邪所引起的關節疼痛。
白礬煎方劑中包含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白礬性寒,燥濕止癢,而芒硝性寒,瀉熱通便,兩者合用可加強燥濕止癢的效果,同時能通利腑氣,促進濕熱排出,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 互為引導,提升藥效: 芒硝的通利作用能引導白礬入血,加速其藥效發揮,而白礬的燥濕作用則能輔助芒硝瀉熱通便,形成協同增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礬煎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利用其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作用。
白礬性寒,善於解毒燥濕,但其性燥烈,易傷陰津。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可緩解白礬的燥烈之性,防止其過度耗損陰液,達到清熱解毒而不傷陰津的效果。同時,生地黃還能滋養肝腎,補益陰血,與白礬的清熱解毒作用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
白礬煎方劑中加入蜂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和白礬燥性:白礬性寒涼,且味苦澀,具燥烈之性,容易損傷脾胃。蜂蜜性平味甘,能滋潤脾胃,緩解白礬的燥烈之性,保護腸胃免受損傷。
二、增強藥效:白礬與蜂蜜結合,可以發揮協同作用,提高藥效。蜂蜜能促進白礬的吸收,使其藥力更易於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礬煎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白礬煎主治「小兒緣目及眦爛作瘡腫痛」,即小兒眼瞼邊緣或眼角潰爛、瘡腫疼痛之症。此方外用點眼,功能清熱解毒、燥濕斂瘡、消腫止痛,針對目眦濕熱蘊結、腐肉糜爛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礬(燒灰)
- 性味:酸澀寒。
- 功能:燥濕止癢、解毒殺蟲、斂瘡生肌。
- 作用:燒灰後增強收斂之性,針對糜爛潰瘍,促進瘡面癒合。
黃柏(末)
- 性味:苦寒。
- 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作用:清除下焦(如眼角)濕熱,抑制瘡瘍化膿。
黃連(末)
- 性味:苦寒。
- 功能:清心瀉火、解毒療瘡。
- 作用:針對熱毒腫痛,尤善治目赤瘡瘍(如《本草綱目》載其「治目痛眥傷」)。
雄黃
- 性味:辛溫,有毒(外用適量)。
- 功能: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作用:外用可療瘡瘍疥癬,加強殺蟲止癢之效。
熊膽
- 性味:苦寒。
- 功能:清熱解毒、明目止痙。
- 作用:為傳統眼科要藥,治目赤腫痛、瘡癰熱毒,兼具鎮痛之效。
朱砂
- 性味:甘微寒,有毒(外用適量)。
- 功能:清心鎮驚、解毒防腐。
- 作用:外用可抑菌,輔助消腫定痛。
配伍思路
- 清熱解毒:黃連、黃柏、熊膽為主,直折火毒。
- 燥濕斂瘡:白礬、雄黃協力,收濕止爛。
- 防腐生肌:朱砂、雄黃外用抑菌,白礬促進瘡面修復。
- 緩解疼痛:熊膽局部鎮痛,黃連清熱以減充血腫痛。
全方以寒涼藥為主,佐以辛溫之雄黃反佐,共成清熱燥濕、斂瘡明目之劑,針對小兒眼眦濕熱瘡爛標本兼治。
劑型與用法特點
- 重湯煮製:以隔水燉法(重湯)煎煮一日,使藥性緩和滲出,避免高溫破壞成分。
- 綿濾過:去除雜質,減少對患處刺激,符合古代眼科用藥精細要求。
- 銅箸點眥:銅器可能取其涼血之功(如《本草綱目》載銅綠治眼爛),箸尖蘸藥精準施治。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局部用藥直達病所」的原則,尤適於小兒不耐內服藥者。
傳統服藥法
白礬3分(燒灰), 黃柏(末)3分, 黃連(末)1分, 雄黃1分, 熊膽1錢,朱砂1分。
上為細末。
以水2大盞,調令勻,納瓷瓶中,以重湯煮1日,藥成待冷,用綿濾過。每以銅箸取少許,點眥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礬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白礬(末)1兩,鉛丹(研)1兩,附子(去皮臍,生爲末)半兩,屋下火煤半兩。 主治:口瘡。
白礬煎,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白礬3分(燒灰),黃柏(末)3分,黃連(末)1分,雄黃1分,熊膽1錢,朱砂1分。 主治:眼膿漏久不止。
白礬煎,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白礬1分(燒爲灰),黃連半兩(去須),青錢10文,防風3分(去蘆頭),朴消3分,地黃汁1合,白蜜3分。 主治:小兒緣目及眥爛作瘡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