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燥養營湯

ZI ZAO YANG Y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15%
胃經 15%
心經 15%
肺經 15%
膽經 10%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膽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滋燥養營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涼血止血之效。燥邪傷肺,導致津液虧損,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不利等症狀。生地黃能滋補陰液,潤澤肺燥,改善乾燥症狀。
  2. 養血生津: 生地黃能養血生津,改善氣血不足、津液虧虛所致的虛熱、口渴等症狀。滋燥養營湯常用於治療陰虛燥熱,氣血兩虧的病症,生地黃有助於改善陰血不足,促進氣血生成,進而達到養營的效果。

滋燥養營湯方劑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祛風止痛: 秦艽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止痛的功效。滋燥養營湯常用於治療燥熱傷肺,津液虧損,症見口渴咽乾、咳嗽少痰、皮膚乾燥、四肢乏力等。秦艽的清熱燥濕功效可輔助滋陰潤燥,祛風止痛則可緩解因燥熱引發的疼痛不適。
  2. 配伍增效: 滋燥養營湯中常配伍滋陰潤燥的藥物,如麥冬、生地、百合等。秦艽與這些藥物配伍,可增強清熱燥濕、滋陰潤燥的功效,達到協同作用,更好地改善患者症狀。

綜上所述,秦艽在滋燥養營湯中,可清熱燥濕、祛風止痛,並與其他藥物配伍增效,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滋燥養營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兼顧潤燥。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可疏散體表風邪,同時兼具潤燥止癢之效。滋燥養營湯多用於治療因風燥邪侵襲而導致的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防風可有效緩解皮膚的乾燥和不適。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功效。 防風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相互協調,增強藥效。例如,與生地黃、麥冬等滋陰潤燥藥物配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的乾燥狀態,進一步達到滋陰養營的效果。

總之,防風在滋燥養營湯中起到疏散風邪、潤燥止癢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有效改善因風燥邪侵襲導致的皮膚問題。

滋燥養營湯中包含黃連,是為了清熱瀉火,滋陰養血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之功效。方劑中加入黃連,主要針對患者的燥熱內傷所致的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便祕等。同時,黃連的苦寒之性可抑制熱邪,減少其對營血的損傷,有利於滋陰養血,促進氣血生化,達到滋陰潤燥、養血生津的效果。

因此,黃連在滋燥養營湯中起到清熱瀉火、滋陰養血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達到治療燥熱內傷的功效。

滋燥養營湯中包含甘草,其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有調和諸藥之功效。滋燥養營湯通常以滋陰潤燥、養血生津為目的,甘草可調和方中其他藥材的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或偏寒,使藥力協調,發揮最佳療效。
  2. 增強補益作用: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減輕毒性等作用,可增強方中其他藥材的補益作用,使滋補效果更顯著。同時,甘草能緩解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提高用藥安全性。

主治功效


滋燥養營湯主治功效分析

滋燥養營湯組成

  • 生地黃:滋陰、潤燥、補血。
  • 秦艽:祛風溼、止痛、解熱毒。
  • 防風:發汗、散寒、平肝陽。
  • 黃連:原方無此藥材,是「黃芩」:瀉火、涼血、消炎。
  • 甘草:調和藥性、潤肺化痰、補脾益氣。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
  • 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古代主治

血燥,皮膚皴揭,筋攣爪枯。

治療原理分析

從多篇古文的內容可以歸納出滋燥養營湯主要用於治療血虛而導致的燥證。具體分析如下:

  1. 病機: 多篇古文皆指出其病機為“血虛”、“血燥”、“血枯”,導致“火爍肺金”、“不能營於皮毛”、“不能營於筋骨”,進而出現“皮膚皴揭,筋攣爪枯”等症狀。部分文獻還指出此方可治“大便風秘”,即因血虛腸燥導致的便秘。

  2. 治則: 以“滋燥養營”、“潤燥養陰”為主要治則,即滋養陰血,潤燥生津。

  3. 方解:

    • 生地黃、熟地黃: 滋陰補血,是方中的主藥。
    • 當歸、白芍: 補血活血,與地黃相配,加強補血養陰之功。
    • 秦艽、防風: 祛風除濕,但用量不重,且與大量滋陰養血藥同用,可祛風而不傷陰,還可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
    • 黃芩: 清熱燥濕,可防止滋陰藥過於滋膩,並可清解血中之熱。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綜合來看,滋燥養營湯以滋陰養血為主,兼以祛風、清熱,達到滋燥養營的目的。

  4. 應用:

    • 皮膚乾燥: 多篇古文提到滋燥養營湯可治“皮膚皴揭”,即皮膚乾燥、粗糙、脫屑等症狀。
    • 筋攣爪枯: 指筋脈拘攣、爪甲枯槁,也是血虛不能濡養筋脈的表現。
    • 便秘: 部分文獻指出此方可治“大便風秘”,即因血虛腸燥導致的便秘。
    • 痔瘡: 《類證治裁》中提到用滋燥養營湯加減治療痔瘡,取其潤燥通便、活血消腫之功。
  5. 加減應用:

    • 《類證治裁》中用滋燥養營湯加減治療痔瘡,並根據不同症狀加入不同的藥物,如荊芥、地榆、胡麻、升麻、蓯蓉等。
    • 《醫通祖方》指出對於失血後燥熱、瘛瘲、脈數盛者,可用生地黃黃連湯,即四物湯換生地、赤芍,加黃連、黃芩、山梔、防風。
    • 《張氏醫通》則指出對於血枯者,可用生料六味丸去山萸,加生何首烏、當歸煎服,或生料六味丸加肉蓯蓉、桃仁擂水煎服,並兼食人乳酥蜜之類。

總結

滋燥養營湯是一個以滋陰養血為主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血虛導致的燥證,表現為皮膚皴揭、筋攣爪枯、大便秘結等。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滋養陰血,潤燥生津,達到“滋燥養營”的目的。在臨床應用中,可根據不同症狀進行加減。

傳統服藥法


四物湯去川芎,加生地黃、秦艽、防風、黃連、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滋燥養營湯有滋陰養血、潤燥生津的功效,適合血燥、皮膚皴揭、筋攣爪枯的患者服用。但是,脾胃虛寒、濕痰內盛、氣虛血瘀的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滋燥養營湯,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六。 組成:四物湯去川芎,加生地黃、秦艽、防風、黃連、甘草。 主治:血燥,皮膚皴揭,筋攣爪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