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穗湯

JING JIE SU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肝經 20%
肺經 20%
胃經 13%
脾經 13%
大腸經 6%
膽經 6%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荊芥穗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 荊芥穗辛溫,善於疏散風熱,但對於某些熱毒症,單用荊芥穗可能力道不足。黃連性寒,味苦,可清熱解毒,並能抑制細菌、病毒的生長,與荊芥穗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二、 制約藥性: 荊芥穗性溫,若單用易耗傷津液,導致口乾舌燥。而黃連性寒,可制約荊芥穗的溫燥之性,使藥性平和,防止燥熱傷陰。

因此,黃連的加入不僅增強了荊芥穗的清熱解毒功效,也使其藥性更為平衡,更適合臨牀應用。

荊芥穗湯中包含荊芥,乃因其性辛溫,具有解表散風之效。

荊芥穗辛散溫通,善於疏散風邪,對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發熱惡寒等症狀,皆有顯著療效。同時,其通鼻竅、止流涕的功效,亦可改善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

因此,荊芥穗作為荊芥穗湯的主要藥材,其解表散風之效,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有效治療風寒感冒等病症。

荊芥穗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了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荊芥穗性辛溫,擅長疏散風熱,但容易耗傷陰血。而生地黃性寒涼,能清熱涼血,滋陰生津,正好可以 緩解荊芥穗的燥熱之性,避免傷陰。

此外,生地黃還可以 滋潤肺燥,配合荊芥穗疏風散熱,達到 清熱解表、涼血止血 的功效。

荊芥穗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減緩副作用:荊芥穗性辛溫,容易燥烈,甘草性甘平,能緩解其燥性,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並協調其他藥材的功效,使藥性更加平和。
  2. 增強藥效,促進藥物吸收:甘草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功效,可增強藥物對人體的吸收,提高藥效。同時,甘草與其他藥材配伍,能起到引藥入經的作用,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主治功效


荊芥穗湯主治功效分析

荊芥穗湯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主治功效

  • 撮口症: 主要見於小兒,表現為氣息喘急、啼聲不出、肚上青筋、吊疝內氣引痛等症狀。古文指出,此症乃胎氣兼風邪入臍所致。
  • 痧症: 指痧有鬱氣不通的情況,荊芥穗湯可作為主方使用。同時,可根據具體症狀進行加減,例如食不消加山楂、卜子;心煩熱加山梔;有積加檳榔等。
  • 疏利鬱結: 根據《慈幼新書》的記載,荊芥穗湯可用於治療因胎氣兼風邪入臍導致的撮口,並指出其治療的機理為「疏利鬱結」。

治療原理

根據古文記載,荊芥穗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疏利鬱結: 針對撮口症,荊芥穗湯能夠疏通體內鬱結之氣,使氣機通暢。這可能與方中荊芥、防風等藥物的疏風解表、行氣散結作用有關。
  2. 疏通鬱氣: 針對痧症,荊芥穗湯能夠疏通體內鬱滯不通的氣機。根據《齊氏醫案》的記載,該方可作為治療痧症鬱氣不通的主方,並可根據不同的兼症進行加減,顯示其靈活應用的特點。
  3. 根據兼症加減: 《齊氏醫案》中詳細列舉了荊芥穗湯的加減用法,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例如,針對食積、痰多、氣壅、血壅等不同兼症,分別加入相應的藥物,以增強療效。

總結

綜上所述,荊芥穗湯主治小兒撮口及痧症鬱氣不通,其治療原理主要為疏利鬱結、疏通鬱氣。該方劑在應用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進行加減,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川黃連、 荊芥穗、 生地黃、 生甘草。
大便秘,加大黃;小便少,加木通。
疏利鬱結。
與指迷七氣湯(去桂,加大黃、鈎藤、僵蠶)同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氣喘腹瀉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荊芥穗湯, 出處:《慈幼新書》卷一。 組成:川黃連、荊芥穗、生地黃、生甘草。 主治:疏利鬱結。主治:小兒胎氣兼風邪入臍,致患撮口,氣息喘急,啼聲不出,或肚上青筋,弔疝內氣引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