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安神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原因:
- 滋陰降火: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安神丸主要針對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而心火亢盛是造成這些症狀的常見原因之一。生地黃可以滋陰降火,清心安神,有助於改善失眠症狀。
- 養血安神: 生地黃可以補益心血,養心安神。心血不足也會導致心神不安、失眠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滋養心血,改善血虛,從而達到安神的作用。
加減安神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心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經,具有清心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安神丸主要用於治療心煩不眠、心悸不安等症狀,而黃連可以清泄心火,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 制約藥性: 方劑中其他藥物如遠志、茯苓等,偏於溫燥,容易燥動心神。加入黃連可以起到制約的作用,防止藥性過於燥烈,使藥效更加平和穩妥。
加減安神丸是一個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心神不寧而引起的失眠及焦慮等症狀。其中,犀角作為一種重要組成,其使用有其深刻的理論基礎。犀角性涼,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地平息心火,減少因熱邪引起的煩躁不安。此外,犀角能夠開竅醒神,對於心神的安定有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當失眠與心火亢盛有關時,使用犀角能夠達到更好的療效。這也是為什麼在安神的方劑中融入犀角的原因之一。因此,加減安神丸中的犀角不僅是活絡通經的藥物,更是調和心理狀態、促進情緒穩定的重要成分,對改善失眠及焦慮的效果顯著,彰顯了中醫藥在調理心神方面的獨特見解與智慧。
加減安神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之性,能緩解方中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或偏熱,使藥效更加平和、安全。
2. 增強安神效果: 甘草味甘,能益氣和中,緩解因脾胃虛弱所致的失眠、心神不安等症狀。甘草與方中其他安神藥材如酸棗仁、柏子仁等配合,共同增強安神效果,幫助患者安然入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安神丸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癲證火盛者」。癲證在古代中醫理論中,屬於神志異常之病證,多因痰火擾心、氣血失調所致,臨床可見精神抑鬱、言語錯亂、神思恍惚等症狀。所謂「火盛」,意指心火亢盛或痰熱內擾,進一步耗傷陰血,加重心神失養。故本方以安神定志、清熱養心為主,兼顧補氣血、化痰通絡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補益氣血,固本扶正
- 黃耆(炙)、人參:甘溫益氣,補脾肺之虛,助氣血生化之源。氣足則神自安,尤適於氣虛所致的神志不寧。
- 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疏通肝氣。肝藏魂,血足則肝得濡養,魂歸其位,減少神志異常。
2. 清心瀉火,安神定志
- 麥門冬:甘寒養陰,清心除煩,針對火盛傷陰之病機。
- 寒水石:咸寒清熱瀉火,直折心經實熱,與麥門冬協同降火護陰。
- 遠志、石菖蒲:化痰開竅、安神益智。遠志經薑汁製後,增強化痰通心竅之效;菖蒲辛香醒神,二藥合用可解痰蒙清竅之癲證。
3. 調和氣機,通利脈絡
- 木通:苦寒通利,導心火下行,防熱邪壅滯。
- 炙甘草:調和諸藥,兼補中氣,緩和寒涼藥性。
4. 特殊用法設計
- 蘇葉煎湯送服:蘇葉辛散,宣通氣機,助藥力上達心腦。
- 獖豬心連肺管煎湯:中醫「以形補形」之思維,豬心入心經,輔助藥力安心神;肺管(氣管)則可能取其通調氣機之意。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補虛瀉實」為核心:
- 補虛:通過黃耆、人參、當歸等補益氣血,奠定心神安定之基礎。
- 瀉實:寒水石清熱,遠志、菖蒲化痰,木通導火,共解痰火擾心之標證。
- 標本兼顧:既瀉心火痰熱之實邪,又養陰血、益氣扶正,避免清熱化痰藥耗傷正氣。
適用於癲證因氣血不足、痰火內生而致心神失養者,體現中醫「調和陰陽,平衡氣血」的整體觀。
傳統服藥法
黃耆(炙)1錢,人參1錢,歸身1錢,川芎1錢,麥門冬(去心)1錢,石菖蒲1錢,木通1錢,炙甘草1錢,遠志(去心,薑汁浸、焙乾)1錢,寒水石1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每服1丸,用蘇葉3片,煎湯送下。每日取獖豬心連肺管處,割一半,煎湯飲之,以助藥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安神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陰虛火旺、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則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安神丸, 出處:《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生地1兩,黃連5錢,犀角3錢,甘草1錢。 主治:癲證火盛者。
加減安神丸, 出處:《育嬰秘訣》卷二。 組成:黃耆(炙)1錢,人參1錢,歸身1錢,川芎1錢,麥門冬(去心)1錢,石菖蒲1錢,木通1錢,炙甘草1錢,遠志(去心,薑汁浸、焙乾)1錢,寒水石1錢半。 主治:小兒病搐,痰入心肺竅中,以致搐後失音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