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心導赤散

瀉心導赤散

XIE XIN DAO C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脾經 16%
肝經 11%
肺經 11%
胃經 11%
腎經 5%
小腸經 5%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膽經 5%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瀉心導赤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尤其對於熱入血分、心煩不寐、口渴脣乾、斑疹發熱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養陰生津: 生地黃具滋陰生津作用,能緩解因熱邪傷陰導致的津液不足,使口渴、咽乾等症狀得以改善。

瀉心導赤散以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為主,生地黃的藥性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瀉心導赤散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通利小便:木通味甘性寒,入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功效。方中以其清泄心火,並藉由利尿作用,將熱毒從小便排出,以達導熱解毒之效。
  2. 通絡止痛,輔助解毒:木通亦具通絡止痛之效,可緩解心火灼傷所致的胸痛、口渴等症狀,並輔助解毒,加速體內毒素的排出。

因此,木通在瀉心導赤散中發揮著清熱瀉火、利尿通淋、通絡止痛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有效治療心火亢盛、熱毒壅盛所致的相關病症。

瀉心導赤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心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瀉心導赤散主治心火亢盛、熱毒熾盛所致的熱病,而黃連則可清降心火,降低熱毒,緩解症狀。
  2. 燥濕止瀉: 黃連亦有燥濕止瀉之效。瀉心導赤散除了清熱解毒外,亦可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瀉。黃連可以燥濕止瀉,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瀉心導赤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藥性: 瀉心導赤散為清熱解毒之劑,方中多用苦寒藥物,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具有緩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藥物過寒傷正。
  2. 調和藥性: 方中各藥材性味偏寒,甘草的甘溫之性可調和各藥材的寒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

總之,甘草在瀉心導赤散中起著緩解藥性和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瀉心導赤散主治**「口瘡糜爛,洩瀉,吐舌,面紅煩渴,尿赤澀」,綜合這些症狀可歸納為心經熱盛,下移小腸心脾積熱**之證。

  1. 口瘡糜爛、吐舌、面紅煩渴

    • 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口瘡、吐舌、面紅多因心火熾盛,上炎於口舌所致,屬心火上炎之表現。
    • 煩渴則因熱盛傷津,火熱擾動心神。
  2. 尿赤澀

    • 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下移小腸,導致小便短赤、灼熱澀痛。
  3. 洩瀉

    • 心熱若影響脾胃,可能導致濕熱下注而見泄瀉,或小兒「心脾積熱」引起的熱瀉。

由此可見,此方主要針對心經實熱心脾積熱,病機關鍵在於「火熱上炎」與「濕熱下注」。


二、組成與配伍邏輯分析

瀉心導赤散由生地、木通、黃連、甘草梢組成,其配伍緊扣「清心瀉火,導熱下行」之法。

(一)各藥功效與角色

  1. 黃連(君藥)

    • 苦寒,直入心經,清瀉心火,為瀉心湯之核心,針對口瘡、煩熱等上焦火熱。
  2. 生地(臣藥)

    • 甘寒養陰,涼血生津,既防黃連苦燥傷陰,又能滋養心營(心火易耗傷陰血)。
  3. 木通(佐藥)

    • 苦寒通利,導心火從小便而出,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的思路,使熱邪有出路。
  4. 甘草梢(使藥)

    • 生用梢部(甘草梢)善於清熱解毒,且緩解尿赤澀痛;其甘緩之性可調和黃連、木通之峻烈。

(二)加燈心的意義

原書提到加燈心煎服,名「瀉心導赤湯」。燈心草性味甘淡微寒,專入心、小腸經,能清心降火、利小便,強化導熱下行之力,尤適合小兒心熱煩躁、尿少澀痛者。

(三)配伍邏輯

  1. 清上導下

    • 黃連清上焦心火,生地滋陰制火,木通引火下趨小腸,甘草調和藥性,體現「瀉心火而不傷陰,利小便而不傷正」的配伍智慧。
  2. 心與小腸同治

    • 方名「導赤」即引心火從赤尿(小便)而出,通過通利小腸,間接瀉心火,符合「臟病治腑」原則。

三、治療原理與潛在應用

此方雖以「口瘡、尿赤」為主治,但根據心火下移濕熱互結的病機,可延伸用於:

  1. 小兒夜啼(心經有熱,煩擾不安)
  2. 舌炎、口腔潰瘍(心火上炎)
  3. 濕熱型尿路感染(小便短赤澀痛)

整體而言,瀉心導赤散展現了中醫「清熱不傷陰、瀉火兼通利」的治法,其核心在於調節心與小腸的熱性失衡,通過多靶點(清熱、養陰、利尿)達到「火降熱退」之效。

傳統服藥法


生地、木通、黃連、甘草梢。
滾湯淬服之。
本方加燈心為引,水煎服,名「瀉心導赤湯」(見原書卷五十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心導赤散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易感到驚嚇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口乾口渴舌頻頻伸出口外,又立即內收

相同名稱方劑


瀉心導赤散, 出處:《金鑑》卷四十二。 組成:生地、木通、黃連、甘草梢。 主治:口瘡糜爛,泄瀉。吐舌,面紅煩渴,尿赤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