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赤散

TUI C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

寒性指數

3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肺經 17%
肝經 11%
脾經 11%
胃經 11%
腎經 5%
小腸經 5%
膀胱經 5%
三焦經 5%
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退赤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涼血的功效。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養血止血的功效。退赤散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降低血熱,止血止痛,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治療目的。

退赤散中包含木通,主要是因為其 清熱利濕、通淋 的功效,能有效解決赤白濁的症狀。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可 瀉火通淋,對於因濕熱下注膀胱所致的小便赤澀、淋瀝澀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木通還能 利水消腫,有助於消除因濕熱引起的尿路炎症,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病情。因此,木通在退赤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效果。

退赤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緩和藥性:退赤散中多為苦寒之藥,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能緩解苦寒藥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2.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使方中各藥物互相配合,發揮更好的療效。同時,甘草能增強藥物的滲透性,使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

退赤散方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性寒,味苦,歸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退赤散主治溫熱病,症見發熱、口渴、咽痛、舌紅、脈數等,梔子可清熱解毒,降低體溫,緩解咽喉腫痛,達到退熱消炎之目的。
  2. 降火通便:梔子亦具通便之效,可輔助退赤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連翹等,共同清除體內熱毒,促進排泄,加速病邪排出體外,達到清熱解毒、涼血退赤的功效。

主治功效


退赤散,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生地黃、木通、甘草、梔子。主治功效為肝臟實熱而血盛,血氣因而向上衝起,並流注於眼睛,導致眼睛發紅但並不疼痛。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養肝明目等功效。在中醫中,生地黃常被用於治療肝火上炎、血熱妄行、目赤腫痛等症狀。

木通,味甘,性寒,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通淋排石等功效。在中醫中,木通常被用於治療熱淋澀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氣、清熱解毒、益氣健脾等功效。在中醫中,甘草常被用於治療氣虛乏力、脾胃虛弱、咳嗽氣喘等症狀。

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等功效。在中醫中,梔子常被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吐血衄血、瘡癤腫毒等症狀。

退赤散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明目;木通清熱利尿、通淋排石;甘草益氣健脾、清熱解毒;梔子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益氣健脾、利尿通淋之效,用於治療肝臟實熱而血盛,血氣因而向上衝起,並流注於眼睛,導致眼睛發紅但並不疼痛。

總之,退赤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生地黃、木通、甘草、梔子。主治功效為肝臟實熱而血盛,血氣因而向上衝起,並流注於眼睛,導致眼睛發紅但並不疼痛。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木通、甘草、梔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2錢,食後用竹葉湯調下,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白睛溢血結膜炎化膿性關節炎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退赤散, 出處:《準繩·類方》卷七。 組成:山梔子1兩,當歸(酒浸)5錢,大黃(煨)2錢,甘草(炙)2錢。 主治:目赤。

退赤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下。 組成:大黃、黃芩、黃連、白芷、當歸、赤芍藥、梔子、桑白皮各等分。 主治:眼瞼停瘀血者。

退赤散, 出處:《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 組成:生地黃、木通、甘草、梔子各等分。 主治:肝實而血盛,血氣上衝,流註於目,致目赤而不痛。

退赤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黃芩、黃連、白芷、當歸、赤芍藥、梔子、桑白皮、木通、桔梗、連翹。 主治:瞼生偷針,因陽明胃經之熱毒上充於眼目所致者。

退赤散,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生地9g,木通3g,酒黃芩9g,銀花9g,赤芍9g,牡丹皮6g,秦皮3g。 主治:清心肺,平肝。主治:心火侵肝,眥部赤脈侵入風輪,引起青睛生翳或昏暗者。

退赤散, 出處:《審視瑤函》卷三。 組成:桑白皮(蜜制)、甘草、牡丹皮(酒洗)、黃芩(酒炒)、天花粉、桔梗、赤芍藥、歸尾、瓜蔞仁(去殼油,爲霜)各等分。 主治:清肺散血。主治:因熱客於肺,肺氣不清,血熱妄行,不循經絡,白睛上下左右,但見一片或一點紅血,儼似胭脂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