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退赤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涼血的功效。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養血止血的功效。退赤散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降低血熱,止血止痛,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治療目的。
退赤散中包含木通,主要是因為其 清熱利濕、通淋 的功效,能有效解決赤白濁的症狀。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可 瀉火通淋,對於因濕熱下注膀胱所致的小便赤澀、淋瀝澀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木通還能 利水消腫,有助於消除因濕熱引起的尿路炎症,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病情。因此,木通在退赤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效果。
退赤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緩和藥性:退赤散中多為苦寒之藥,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能緩解苦寒藥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使方中各藥物互相配合,發揮更好的療效。同時,甘草能增強藥物的滲透性,使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
退赤散方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性寒,味苦,歸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退赤散主治溫熱病,症見發熱、口渴、咽痛、舌紅、脈數等,梔子可清熱解毒,降低體溫,緩解咽喉腫痛,達到退熱消炎之目的。
- 降火通便:梔子亦具通便之效,可輔助退赤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連翹等,共同清除體內熱毒,促進排泄,加速病邪排出體外,達到清熱解毒、涼血退赤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退赤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肝實而血盛,血氣上衝,流注于目,致目赤而不痛」,其病機關鍵在於:
- 肝經實熱:肝主藏血,開竅於目。若肝血瘀滯化熱,或情志鬱怒化火,導致肝氣亢逆,血隨氣湧上衝於目絡。
- 血熱鬱滯:血分有熱,鬱而未散,故目赤鮮紅,但未至熱毒壅盛,因此「不痛」。此與風熱外襲(伴癢痛)或火毒熾盛(灼痛難忍)有別。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地黃
- 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
- 功效:涼血滋陰,清熱解毒。
- 作用:直入血分,清解肝經血熱,防止熱邪傷陰,為君藥。
2. 梔子
-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 功效:瀉火除煩,涼血解毒,清利三焦濕熱。
- 作用:清泄肝經浮遊之火,導熱下行從小便出,助生地黃涼血,為臣藥。
3. 木通
- 性味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
- 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降火。
- 作用:通利水道,引上炎之火熱從小便而解,為佐藥。
4. 甘草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功效:緩急和中,調和諸藥。
- 作用:制約梔子、木通苦寒之性,防止傷胃,為使藥。
配伍特點與治療策略
- 涼血與利水並行:生地黃、梔子涼血瀉火治本,木通利尿導熱治標,標本兼顧。
- 清中寓通:血熱易致瘀滯,木通通絡,梔子散鬱火,兼具輕宣之效,避免冰伏邪氣。
- 竹葉湯送服:竹葉輕清上浮,既能清心除煩,又助木通引熱下行,強化全方「上病下治」之效。
現代應用推論
此方結構類似「導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葉)之變方,差別在於以梔子替竹葉,強化清肝瀉火之力。臨牀可推廣用於:
- 結膜充血(非感染性)
- 肝火上炎型高血壓之眼目赤脹
- 熬夜或情緒緊張所致目赤乾澀
總括而言,退赤散以「清肝涼血、引熱下行」為核心,針對血熱上衝之目赤,展現中醫「火鬱發之」與「病在上取之下」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木通、甘草、梔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2錢,食後用竹葉湯調下,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退赤散, 出處:《準繩·類方》卷七。 組成:山梔子1兩,當歸(酒浸)5錢,大黃(煨)2錢,甘草(炙)2錢。 主治:目赤。
退赤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下。 組成:大黃、黃芩、黃連、白芷、當歸、赤芍藥、梔子、桑白皮各等分。 主治:眼瞼停瘀血者。
退赤散, 出處:《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 組成:生地黃、木通、甘草、梔子各等分。 主治:肝實而血盛,血氣上衝,流註於目,致目赤而不痛。
退赤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黃芩、黃連、白芷、當歸、赤芍藥、梔子、桑白皮、木通、桔梗、連翹。 主治:瞼生偷針,因陽明胃經之熱毒上充於眼目所致者。
退赤散,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生地9g,木通3g,酒黃芩9g,銀花9g,赤芍9g,牡丹皮6g,秦皮3g。 主治:清心肺,平肝。主治:心火侵肝,眥部赤脈侵入風輪,引起青睛生翳或昏暗者。
退赤散, 出處:《審視瑤函》卷三。 組成:桑白皮(蜜制)、甘草、牡丹皮(酒洗)、黃芩(酒炒)、天花粉、桔梗、赤芍藥、歸尾、瓜蔞仁(去殼油,爲霜)各等分。 主治:清肺散血。主治:因熱客於肺,肺氣不清,血熱妄行,不循經絡,白睛上下左右,但見一片或一點紅血,儼似胭脂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